翻开伍华、于嘉编的这本《总会变好的(一起聊聊抑郁症)》,和世界卫生组织、KnowYourself 、小崔不抑郁、许秀峰 、王刚、祝卓宏、毛大庆、青音、张进、蒋术等精神心理专家、大咖一起聊聊;全面解读抑郁症防治的现状和未来,消除抑郁症认知误区。
有了此书之后: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出现了早期的苗头,可以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可以知道如何帮助他们。
| 书名 | 总会变好的(一起聊聊抑郁症)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开伍华、于嘉编的这本《总会变好的(一起聊聊抑郁症)》,和世界卫生组织、KnowYourself 、小崔不抑郁、许秀峰 、王刚、祝卓宏、毛大庆、青音、张进、蒋术等精神心理专家、大咖一起聊聊;全面解读抑郁症防治的现状和未来,消除抑郁症认知误区。 有了此书之后: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出现了早期的苗头,可以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可以知道如何帮助他们。 内容推荐 伍华、于嘉编的这本《总会变好的(一起聊聊抑郁症)》囊括了多名专家、学者评选出的近两年国内传统媒体、自媒体领域最优秀的抑郁症相关科普文章,同时也有数篇知名医疗专家、心理专家对国内抑郁症现状的分析和防治建议,是科学、全面了解抑郁症的一本非常好的读物。 目录 Part 1 我的悲伤是我的城堡 抑郁症之殇 看不见的伤痕更深更疼——什么是“微笑抑郁症” 老年人自杀率高——隐形杀手竟然是它 从人间到天堂,必须经过地狱 无处安放的人 Part 2 这个杀手有点儿冷 抑郁症治疗需要整合医疗 谈谈抑郁症防治的现状与未来 教您怎样自我应对抑郁情绪 作为一名“资深患者”,我对抑郁症治疗的系统认识 比149人遇难更可怕的是扩大性自杀 Part 3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有关抑郁症,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 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把“我理解你”从词汇里删掉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怎么来的 发现抑郁症基因 专家为你澄清诸误解——憨豆为何也会得抑郁 Part 4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是怎么用跑步战胜抑郁症的 帮助抑郁症患者,请缩短他从医院到家 1/14的孤单——精神健康守护亟待落地社区 为精神障碍患者打开那一道道紧闭的门——回归社会的破题 后记 抑郁症就像一只形影不离的黑 附录1 抑郁症自测表 附录2 求助指南 试读章节 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自由,更多的健康保障,可是焦虑、压力、痛苦和抑郁却前所未有的普遍,甚至直接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自杀。所以,为什么? 我们的快乐究竟到哪里去了? 如果这是一篇心灵鸡汤,就会在这里列出一个能让人点头称是的原因;很遗憾,现实要复杂太多。抑郁症的发生,小到基因分子变化,大到家庭社会环境,都有其影响;就连每位具体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发展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必须努力去理解抑郁症,因为只有知道了它的机理,才能找到应对方案,才能不让类似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而对于你我普通读者而言,了解这些不光是为了自己面临抑郁风险时知道如何寻求医疗援助,也为的是在身边人出现问题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患病并不是丢人的事情,但是病需要治疗。 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众多情绪感受失常的并发状态;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006年)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9条: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只要同时满足心境低落和以上任意4种症状,并且抑郁症发作持续两周以上,即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在临床上也并不是指一种单一疾病。日常语境里的抑郁症往往对应的是过去的“心境障碍”,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已经将其中“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分开,临床上的抑郁症只指后者。抑郁症有时还伴随着很多其他类的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Axiety)、精神分裂症状(Schizophreia)、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ePersoalityDisorder)等;抑郁症轻重各不相同,同一位病人也并不是随时都会抑郁发作,每次发作程度也有不同,这些众多原因导致了抑郁症病人的症状极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难以根据经验来做出佳治疗方案——很可能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病例。在这篇文章里为了描述方便,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所说的抑郁症都是指重症抑郁症(MajorDepressioDisorder)。 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抑郁症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当然自己给自己“诊断”、“对症”下药,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医学界关于抑郁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另外拥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等这些与抑郁相关基因突变体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 其次,体内生化系统(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即生化分子的过量或过少分泌也会引发抑郁症。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编码这些分子或者分子受体的基因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药物,极度紊乱的作息,强烈长久的压力反应等)所引发。人体内的化学分子含量变化都有一定的阈值,并且很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平衡网络,叫做内稳态(homeostasis)。抑郁症的很多症状更多是因为这种内稳态被破坏所引发,而内稳态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能够有效的提高或者降低相应化学分子的水平,但若是内稳态无法得到恢复,停药之后会很快陷入混乱状态。内稳态被破坏常常还伴有内分泌系统的失衡。 第三,抑郁症的发生也和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有关。例如和记忆相关的海马体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减少,负责控制高级认知的前额叶区域神经元体积减小,脑区之间的功能性链接减弱等,都有关联。 静息态fMRI显示抑郁症病人脑中膝下沟回(左图左),丘脑(左图中)和前叶楔(左图右)的功能性连接显著增加。 第四,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同样和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因而对体内内分泌平衡和内稳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癫痫等)。 第六,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海洛因、吗啡)、中枢兴奋剂(咖啡因、可卡因)、致幻剂(仙人掌毒素)、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第七,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某些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这些药物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有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大的难点。 P126-131 序言 关注抑郁症,共筑生命的蓝天 看到本书定稿之时,我心中感动、喜悦、欣慰……百感交集,难以言表。回想起2012年基金会成立之初,当时我有着无从着手的迷茫,反复思考着在抑郁症这个广阔的领域里,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小小的推动和影响,才能不负博儿(尚于博)想要“帮助到更多的人”的心愿和使命? 曾经,为了深入了解抑郁症这个恶魔,我奔走于国内外众多高校学府,拜访了多名研究抑郁症的专家和学者。在国内,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极少,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态度大多是漠视、误解和歧视……所以,我立下尚善之志——“关爱精神健康,促进抑郁症防治”,从知识的传播普及着力,提升大众对精神健康与抑郁症防治的认知。 我发现,网络上能查阅到的抑郁症相关资料众说纷纭、零碎不全,深浅不一,甚至少有权威媒体来源、可信度高的信息,更没有针对普罗大众的、深入浅出的系统读本。于是,我和我的助理两人编撰了尚善的第一本公益读物——《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几经专家审核及修订再版了十几万册,在全国各大高校和公共空间进行爱心传递,公益漂书。 而这本书汇集了两届“关爱精神健康·尚善公益传播奖”的部分获奖文章,还有出自于各大媒体、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人,以及抑郁症患者的优秀文章……共二十一篇,是为精选。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声,关注抑郁症,解读抑郁症。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甚感欣慰,因为尚善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沿着尚善的使命之路,一直向前,一路浇灌,回首时,已是花开遍地,香远益清。 本着传播促进抑郁症防治这一使命,在这几年中,我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比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网、新浪新闻、京华时报等。“站出来说话”对我个人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每说一次,心中的痛苦便翻涌一次,但是,我知道,若是要践行尚善的使命,我必须这样做!只有通过众多媒体的报道及传播,才能引发民众关注的效应。 同时,尚善基金会本身亦是一个传播平台,收集、展示抑郁症的相关文章和资讯,将更多关注抑郁症的人汇集到一起,就像这本书中最后一章的标题所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不仅是我们想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也是对广大抑郁症公益人所说的话。 五年过去,时至今日,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无论是视频还是文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抑郁症这一话题。而尚善也将永不忘使命,尽一己薄力,持续推动抑郁症防治的公益事业,令更多人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共筑一片生命的蓝天。 后记 抑郁症就像一只形影不离的黑狗 2011年10月25日,著名的青年演员尚于博因抑郁症而自杀离世。很多朋友可能看过他出演的电视剧,比如《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等。当天,他拍摄的电视剧《瑶山大剿匪》开播发布会才结束,第二天,又有一部非常大的戏等他去入组开拍,但是,就在那一天晚上,尚于博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 为了了解抑郁症,尚于博的母亲毛阿姨、父亲尚先生开始走访国内外研究抑郁症的权威机构,如北京大学的心理学院、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到处去了解抑郁症究竟是怎样一个恶魔?怎么会带走他们这么好的孩子?他们了解到,原来抑郁症是这么一种可怕的疾病——每年在中国,有20万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全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高达9千万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抑郁症而走,毛阿姨和尚先生希望自己孩子的悲剧不要在更多的家庭中发生,于是,他们创办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专注地来做抑郁症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知识的传播。 2014年,我和毛阿姨相识,我们交流了很多对抑郁症的看法和认识,我想也许我能为基金会做些什么。2014年下半年,我正式加入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协助毛阿姨一起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比如,我们在110多个高校开展了“关爱精神健康,公益书架校园行”活动;编辑了《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策划了“倾听一小时”的公益传播活动;发起了“奔跑吧抑郁”的公益跑团,让毛大庆带着我们的抑郁症病友一起参与马拉松;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德地图共建“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帮助抑郁症患者和家人找到专业的诊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浙江敦和基金会,还有全国抑郁症治疗领域很多知名专家的支持。 随着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日渐重视,网络上关于抑郁症的信息和内容非常多,但质量堪忧,真假难辨,很多患者和家属对这样的信息和内容看得越多,对抑郁症的恐惧和“病耻感”越强;各种媒体和记者朋友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很高,但缺乏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对抑郁症防治现状的深入了解,往往更重视新闻的轰动效应,而不是从患者的真实需求出发,有的时候甚至“好心办了坏事情”。尚善基金会的宗旨是“关爱精神健康,促进抑郁症防治”,为患者、家属和公众筛选、推荐更真实、更权威、更实用、更靠谱的信息和内容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这两年尚善公益传播奖的评选和尚善知心沙龙的举办,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爱心伙伴,聚合了更多专业的力量,也积累了一批不错的新闻报道和科普作品。 我们经常讲抑郁症患者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有效的治疗,二是经济的帮助,三是社会的支持。前两点,因为政府、医疗机构和公益组织的重视和介入,已经有所缓解。我觉得最困难的是第三点,如何帮忙患者建立可信任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既需要专业志愿的支持,又需要对家庭、单位和社区进行教育,很难。所以,我们提出用传播破除对抑郁症的无知,用行动解决患者和家庭的无助。虽然我们的能量也非常有限,但我们尽力而为,努力推动,相信“总会变好的”。 大多数人常常犯两个错误:第一,回避对抑郁症深入的了解;第二,回避自己情绪状态的波动。因此,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我们长期失眠时,我们可能会去医院看头疼,比如看疼痛科、看神经内科。目前,全国有9千万抑郁症患者,但得到有效和持续治疗的概率极低。很多已经有抑郁症状的朋友,也只是把自己当成头疼、头晕的毛病,然后去一些综合性医院求诊,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疗。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比如,有人说吃药不管用,有人说中药管用,有人说瑜伽管用,有人说听音乐管用……我们也接触到不少患者,他们这样说:“我求医十年,都没有效果。”于是就失去信心,中断治疗,病情反反复复,自己痛苦不堪,家人也疲惫至极。 还有的朋友会疑惑,是不是抑郁症特别青睐那些知名人士?这里我想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并不是抑郁症就特别爱影响崔永元、毛大庆、许巍、罗宾·威廉姆斯这样的名人,而是因为他们很知名,所以他们一旦得了抑郁症,我们马上知道。其实在中国,有9千万人得抑郁症,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 种种认知误区,耽误多少机会?!所以,我们呼吁公众提前对抑郁症疾病和防治知识做一些储备。现在抑郁症发病率极高,储备防治知识能够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出现疾病,懂得如何面对。如果是患者本人,要尽早治疗,尽早康复;如果是家人或朋友患病,要用心陪伴,耐心倾听,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当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出现类似以下的症状,比如心境低落;长时间对人、对事都失去兴趣;过去酷爱运动,现在不想运动了;过去很热爱工作,现在不想去上班了;食欲、性欲大大降低;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严重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工作的时候,你就应该建议,他可能需要找精神专科医生来给他做一个判断。 我很高兴能听到一些朋友问“我有朋友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去帮助他/她?”这样的问题。其实,做公益不一定要去边远的山区,不一定要去抗震救灾,公益就在身边。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一个陪伴、一个倾听、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公益。抑郁症患者最需要得到的帮助就是陪伴和倾听。 丘吉尔说,抑郁症就像一只形影不离的黑狗。 我们每个人都要警惕这只黑狗会不会扑上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