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颖,他是甘肃西部临洮人,年少的时候就行侠尚武,曾经到西北少数民族羌族屯驻生活的地方漫游,广结羌族的首领为朋友,后回乡务农。某目正在田中耕作时,有一些到内地来办事的羌族首领顺便来看望他。董卓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高兴,邀众人到家中作客,将正用于犁田的耕牛宰杀掉来招待客人,大家开怀痛饮。羌族首领们为董卓重义气而又豁达豪爽的行为所感动,他们回去后收集了牛马羊各类牲畜千余匹赠与董卓。东汉桓帝末年,朝廷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个郡中选拔良家子弟来充任负责皇帝宿卫侍从的羽林郎,董卓因为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能够备两只箭袋在纵马急驰中左右开弓,故而被朝廷选中。他先在军中担任掌管行军之事的军司马,不久跟随中郎将张奂攻打并州立了战功,被提升为负责守卫京城皇宫诸殿的郎中,并赏赐细绢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职,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手下的官兵。此后,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主管西域诸民族事务的西域戊己校尉,后被免。不久,董卓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最后又召回京都,拜中郎将。由于在率部讨伐黄巾起义军的战斗中吃了败仗,被撤职以抵战败的责任。
一直到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朝廷才恢复了他中郎将的职务,派他带兵围剿韩遂。董卓领兵开到望垣硖以北地区,被羌、胡数万兵马包围。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之下,董卓故意做出捕鱼虾以济军粮的假象,在河道上游筑堰,使数十里河水大涨。汉军从大坝下悄悄穿过,然后掘开水坝。等胡兵闻知汉军突围而组织追击时,河水已深,无法渡过,董卓的军队因而死里逃生。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其他五路都连吃败仗丧师折将,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董卓率师突围后便驻扎在扶风郡,朝廷因其有功就将之提升为前将军,封蘸乡侯,并调任为并州牧。
灵帝刘宏死后,少帝刘辩继承皇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斩除朝中的宦官,皇太后坚决反对何进等人的行动。为了争取外援,何进私下给董卓写信,让他带所统辖的兵马开进京师并让他给皇上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借着太后和陛下的宠幸为非作歹,扰乱朝政,祸国殃民。古时候晋臣赵鞅曾率晋阳的兵马进入京城,铲除了朝中佞臣苟寅和士吉射等人。如今臣下我也要鸣钟鼓督师立即开往洛阳,以讨伐张让这些乱臣贼子。”何进要董卓这样做是为了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的计划。谁知何进等人谋划不周,董卓的军队还没有赶到洛阳,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已先下手杀掉7X将军何进,然后在何进部将袁绍等人的反击下,又挟着少帝仓惶逃到黄河岸边的小平津渡口。董卓于是率文武百官到洛阳北郊的北邙山迎接少帝回宫。此时,何进的弟弟、原车骑将军何苗也在京都的这场混战中被何进的部将杀掉。何进、何苗的部属因失去了主帅而无所适从,便都归附了董卓。董卓又唆使吕布杀死负责保卫京师的执金吾丁原,将其军队也收编到了自己手下。这样,董卓便独揽了京都的兵权。 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日:“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擒)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兮、丞。
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佃、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P59-60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隹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日“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宫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暨南大学中国 文化史籍研究所
陈才俊博士
陈寿编著的《三国志精粹》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材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这些优点在当时就受到多方面的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欲作《魏书》,看到《三国志》后,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写作。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 (班)固,非妄誉也。”
陈寿编著的《三国志精粹》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