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叉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百代楷模苏轼》选取八位大家苏轼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百代楷模苏轼》以苏轼一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写了苏轼出川应考高中,杭州任职,乌台诗案以及流放黄州、惠州、海南期间的经历,介绍了苏轼其间的诗词创作历程以及与文友之间的闲情逸事。
本书讲究故事性,可读性强。
苏轼的家乡在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在唐朝神龙初年,苏家先祖苏味道来到眉州做官,后来死在了这里。他的儿子自此便留在了眉州。这个儿子就成了苏氏的始祖。
苏轼的祖父名叫苏序,他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苏澹,二儿子叫苏涣,三儿子叫苏洵,也就是苏轼的父亲。
这个姓苏的人家说也奇怪,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做过官,所以那时的苏家和别家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毫无显贵之处。
苏序虽然识不得几个字,但在乡亲们眼中,他却是个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的怪老头。当时的苏家虽算不上富贵,但却拥有很多田地。有意思的是,到了收割季节开始储存粮食时,苏序却不像别人那样储存粮食,而是以米换谷,一口气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如此怪异的举动,让乡亲们十分不解。
天有不测风云,随后的一年当地遇到了灾荒,农民们辛辛苦苦了一年却几乎颗粒无收。没有了粮食,家家都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苏序就把家里的粮仓打开,帮助那些缺粮的人。他先是分出一些给自己的族亲,然后又分出一些给了妻子的娘家人,再接着就是他家里的佃农。对于那些饥肠辘辘的贫民,他更是满怀同情,分给他们更多。
为何苏序当初要广存稻谷呢?用他的话说,这是因为稻谷不像稻米那样一遇到潮湿天气时就容易发霉,即使存上数年也毫无大碍。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
生活过得衣食无忧,再加上豁达的性格,苏序常常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乡人总能看到他拿着一壶酒,坐在草地上和亲友们谈笑风生,和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在一起,所有人都既轻松又自在,每每喝到高兴处,苏序索性饮酒高歌,那欢快的场面让一向拘谨惯了的农民非常诧异。
这天,苏序又和往常一样约了几个好友对饮取乐。正喝至高兴处,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了,他的二儿子苏涣赶考高中了!如果换成是其他人,肯定会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可苏序却表现得很平淡。这让人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当时和他的二儿子一起高中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苏序妻子的娘家亲戚.一户程姓人家。这程家在当地极为富有,可谓是财大势大.得知孩子高中,全家人都欣喜万分,想要大肆庆祝一番。
可苏序却不想大费周章。这天,二儿子派人专门从京都送来官家的喜报,附带还有官衣官帽、上朝用的笏板、一张太师椅、一个精美的茶壶。
就在差役马上要到达时,苏序却喝得酩酊大醉,手里还拿着一大块牛肉。差役拿着行李袋走到他的面前,此时他酒劲还未消。他随手接过喜报,对着众人放声宣读。也许是太高兴了,他竟然把手里的牛肉扔进了行李袋里。此时,众人都已经看傻眼了,那行李袋里装有官衣官帽,如此一来岂不要被牛肉给弄脏了吗?可苏序却根本不管不顾,他找来一个小伙子帮他背行李袋,自己只管骑着驴,晃晃悠悠地走了。
如此大喜的消息,街上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了。他们都在猜测这个怪老头会如何为儿子庆祝呢?就在这时,他们发现苏序正骑着毛驴,往这边走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小伙子,背上扛着一个行李袋。看到这般情景,所有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苏序的思想十分开明,凡事不喜欢人云亦云。一天,醉醺醺的他歪歪斜斜来到了一座庙里,盯着端坐在庙里的神像看了半天,突然把它砸得粉碎。这事如果传出去,恐怕乡里人都会被吓得胆战心惊。因为一直以来,全村人对这尊神像都十分惧怕,为了得到它的保护,时常前去敬些财物。可苏序却不信这个邪,他觉得这尊神像一直在欺骗人们,故意向他们勒索钱财,于是把它给砸碎了。
和二哥酷爱读书不同,苏洵自小就不喜欢读书,他天性喜欢四处游玩,整日在外游荡,十足一个不学无术的浑小子,可父亲苏序却一点也不着急。亲戚们每每看到苏洵在街上闲逛.都会皱起眉头。有一次,一个亲戚问苏序为什么不管管苏洵,苏序却十分淡然地回了句:“你们以后会知道的。”成人之后,苏洵依然如故,丝毫没有一点改变,可苏序还是自信满满地说:“这孩子以后前程大着呢,你们切莫为他担心。”好像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很有才华,只是还没到时机展现出来似的。
苏洵自从和妻子程氏成家之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不幸的是她们都夭折了。苏洵一直期盼妻子能给自己生个儿子,终于在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苏洵的大儿子终于出生了。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