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北宋时代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一代文宗欧阳修》选取八位大家欧阳修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一代文宗欧阳修》通过描写欧阳修少时求学,中年为官,晚年寄情山水的经历,介绍欧阳修辉煌的一生。本书并对其为官论政,三次遭贬,以及与古诗文友结交,提倡古文运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讲究故事性,可读性强。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北宋著名人物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
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把欧阳修当成了“江西吉安人”,根据是欧阳修在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所以人们就把欧阳修当成了江西人。
其实,在欧阳修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孝道,重祖籍,轻出生地,所以欧阳修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出生地——绵阳。
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传到越王勾践的五世孙——无疆的时候,楚国灭掉了越国。
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今浙江湖州)欧馀山之阳.做了欧阳亭侯。于是,他的子孙便以“欧阳”为姓氏,此后一直开枝散叶,薪火相传。
在唐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是欧阳修的远祖,欧阳询的四世孙——欧阳琮在唐朝时候,担任过吉州(原名庐陵,隋开皇年间改今名,位于今江西吉安)刺史。
再往下传,到了欧阳询的八世孙欧阳万的时候,其官职大大缩水,仅做了吉州安福令。从此以后,这一支便分散居住在吉州所属的庐陵、安福等地,号称“庐陵大族”。
后来,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又从庐陵迁居到吉水白沙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吉水白沙溪划人永丰县。所以,这就是欧阳修称自己是“庐陵欧阳修”的原因,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欧阳修的后代子孙一直居住在白沙溪乡。
欧阳修的家族虽然是庐陵大族,但是,到了欧阳修祖父和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衰落了。
他的祖父欧阳偃非常有文学才能,然而却没有取得功名。父亲欧阳观一生只做过几任州、县的推官、判官,都是辅佐性的僚属,一般只是八品小官。因此,欧阳修经常说自己“出身寒微”、“贫贱”,这并不是他的自谦,实际情况也确属如此。
欧阳观虽然是一个基层的小官,但他为官非常清廉,办事也特别谨慎细致,尤其是对那些草菅人命、率意断案、胡乱置人于死地的官吏非常痛恨。
欧阳修出生时,欧阳观正在四川成都北边的绵州(今四川绵阳)任军事推官,当时,他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但仍然官职低微,是一个负责处理官府文书的官吏,这份工作需要他经常熬夜,因为他认真负责,唯恐错判错杀、草菅人命,因此工作量非常大,总是加班也干不完。
欧阳观的工作非常累,但他的官位卑微,挣不来多少银子,所以欧阳家的日常生活十分俭省,但欧阳观又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只要是家里来了客人,总会倾尽所有,热情款待,以至他死后,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亩,生活非常凄惨。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是一位优雅的江南女子,郑氏家族源远流长,而且出过很多的名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仅仅剩下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
这一桩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的婚姻,实在不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是典型的老夫少妻,丈夫欧阳观比郑氏年长三十岁。
欧阳观性子非常倔强,四十九岁才中了进士。多年的科举不如意,再加上长期在衙门的底层沉沦,家境又不富有,还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仕途的不如意再加上身体的疾患,这一系列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欧阳观,使得他的性格有几分古怪。
在欧阳观娶郑氏之前,他曾经有过妻室。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观跟妻子彻底翻脸,他用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并且连儿子也让前妻一并带走。
多年之后,欧阳观的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欧阳观却将他当下人使唤,到死也没有和这个儿子和颜悦色地说过一句话,对前妻的怨恨使他迁怒于儿子,也许很多很多旧恨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平息过。
欧阳观对待前妻之子的态度,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狠心的丈夫,初婚时的郑氏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郑氏也逐渐了解了自己的丈夫,她发现.欧阳观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有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的心。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