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除文学成就之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六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寓言篇幅虽短,但被千古传诵。
作品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乱世文豪柳宗元》选取八位大家柳宗元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乱世文豪柳宗元》写了生于乱世的柳宗元少年得志,青年时积极参予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及柳州,最后客死柳州的过程。书中并对柳宗元与韩愈发起推动的古文运动,及被贬期间文学成就进行了点评。
本书故事性较强,适合青少年阅读。
华夏子孙向来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有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承。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居地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元素。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对于后人来说,就是他的籍贯。一般来说,籍贯就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生活过的地方,或者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在古代,由于经济或政治原因.华夏大地几乎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战乱,而一旦遭受战乱,处于中原外围的游牧民族就会经常入侵中原地区,骚扰边民。正因如此,所以中原的百姓经常居无定所,不断地进行着举家或是举族的大规模迁徙。这些迁徙的人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以求一方净土:有的是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迁徙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祖先居住的地方感情逐渐淡漠,勉强以父亲或母亲的出生地作为自己的籍贯。所以,人们在大规模的迁徙之后,最多经过三到四代,基本上就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祖籍。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人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仅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官居尚书省的就达二十三人之多。而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则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位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生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氏之家,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代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人王屋山避难,自己携带一家人汇人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如果追溯先祖,柳宗元有一位贤祖叫柳下惠。有一年冬天,柳下惠出门办事,到了晚上,因为天冷路远,无法赶回去,就住在了都城的门外。
当时天气特别寒冷,柳下惠正要睡觉的时候,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也来投宿,柳下惠看她衣衫单薄,弱不禁风,恐怕她在风雪中被冻死,就起了怜香惜玉之心,让她过来,坐到了他的怀中,用自己的衣服盖住了她.为她取暖……按常理说,孤男寡女、瓜田李下,势必要发生一点什么,但是,这个柳下惠却是一个正人君子,两个人就这样一直坐到了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什么出格的事。
后来,诸侯相争,称霸天下,鲁国被楚国所灭,柳下惠无奈之下,只得又去楚国当官。只可惜楚国也比较命短,没过多长时间,就碰上了强大的秦国,楚国也被灭国。
楚国被灭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了大移民,把山东六国士族都召到了秦国的老地盘,也就是关中,现在想来,秦始皇这么做,也许是想借此机会,控制这些六国的文人名士,同时也让自己的臣子万民多沾一点儿古都的文化气息。
就这样。在这次移民大潮中,柳下惠的后代——柳安带着族人从原居住地迁到了晋国的解梁,从此之后,解梁就成为了河东柳氏的郡望之地:“厥后谱系,代有闻人,而惟唐为尤盛,名贤继出,卒流声于史,炳如也。”(《柳氏宗支图碑记》)。解梁本是晋国四卿之首智伯的封地,其范围包括临晋和永济市的虞乡一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有着很深刻的恋祖情节,经常用籍贯作为自己的名号,比如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他的著作也被称为《河东先生集》或《柳河东集》,从这个别称中,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他是“河东人”。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等都发生于此。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