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江西临川盐埠岭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积弊,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变法通儒王安石》选取八位大家王安石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变法通儒王安石》记述了王安石从天才少年、初入政坛及安心在基层任职取得非凡业绩,之后受皇上青睐,受邀主持变法及变法失败过程,分析了王安石的性格缺陷以及变法失败原因,并对王安石文学成就进行了讲解及评述。
本书故事性较强,适合青少年阅读。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一个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益,当时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续弦。王益的第一个妻子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两个男孩。
王氏家族并不是什么豪门大户,也没有显赫的族人。在王安石出生之前,他们家的家谱上竟然没有一个有名气的人物。
王益在大江南北做了几任的州、县官,不得不说,王益是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他所任之处,当地的政绩都很不错。他为官清廉.虽然一生都在做官,但是没有一处田产,仅仅靠有限的官俸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因为没有田产,所以每次调任,他就必须拖家带口一起前往。
王益不仅为官清廉,对下属也严格要求,不许他们徇私,他判案时很少动用刑罚,史载他“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也不会体罚,都是耐心地讲道理。这样的家庭氛围,对王安石的成长有非常好的影响。
同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僚不一样,王益没有在任上跑官、要官,因此,无法同上司、地方官员和睦相处。有的官员相互勾结、鱼肉百姓,嫉恶如仇的王益总是阻止官员此般恶行,压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因为不谙官场潜规则,他得罪了很多官员和地方大户,这些人都非常痛恨他。
王益的不识时务,严重影响了其他官员的切身利益,挡了他们的财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益的行为让他很快遭到同僚的排挤。
王益的一生颠沛流离,始终得不到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为官之道。在新淦县令、韶州知州任上,王益依然极力打压当地的奸猾之徒,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
说到王安石的出生,据民间传说,其出生之时,家人忽然见到窗前掠过一个身影,好似一只獾,所以他的小名又被称为獾郎,王安石也就被民间传说成“狐仙转世”。
传说毕竟是传说,“狐仙转世”绝不可能,獾的故事也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但儿子出生,王益自然很高兴,只是那时他不可能知道,他的这个三儿子日后会成为大宋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官至宰相,是北宋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不说.更因发动一场变革而影响深远。
为何取了王安石这个怪名字,这也有一段故事。
相传王安石祖父病重期间,王益想将他葬在一块风水好、有龙脉的地方,便找来一位地仙帮看风水。地仙连看了三月,都没看准。因为地仙在山下看有龙脉,可是一到山上,就什么也看不出。
山上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每天见地仙在山上转来转去,感到很奇怪,就问地仙是怎么回事。地仙于是跟樵夫说:“远看这山确有龙脉,到近处看,怎么也找不到,不知是何原因。”樵夫听后用手一指,说:“不用看了,我天天在这山上砍柴,那棵大树下就是龙脉。”地仙觉得樵夫说得有理,立即告诉王益。王益按照地仙吩咐,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这个坑不大不小.刚好能放下一口棺材,坑的周围都是石,正好将棺材团团围住。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后,王益就给儿子取名王安石.意即此儿能守得住家里龙脉。相传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由来。
王安石幼年智力超群,记忆力尤其出色,他的两位兄长都是用了四年的时间才读完《尚书》,而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读完了。
在私塾里,老师对他非常严格,由于他的聪明好学,老师对他实行了特殊政策,给别人限定课程,对他则放任,允许他随意扩大阅读范围。私塾老师不止一次当着王安石的面,对王益说:“此子断非池中物,迟早必成大器。”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