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的截屏(现代散文面面观)/百年散文探索丛书
分类
作者 陈亚丽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当代书画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质

20世纪中国书画家的散文创作,真正是中国散文文坛中的一枝奇葩。它们的存在对于书画家个人来讲,实属偶然;而对于整个散文文坛来说,纯属“意外的收获”。当然这些书画家的散文作品一如同时代的其他散文家的作品一样,亦有高下之分。就高水准的散文作品而言,与同时代其他散文家的作品可以说是春秋各半。因为艺术职业生涯的特点,使得高水准的书画家的散文作品真正别具一格。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之前只有《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一文以及叶梦编选的4本《画家散文》等散文、随笔集,现有的研究成果与这些艺术家散文创作本身相比,显然不成比例。这些书画家的散文创作,无论是从艺随笔,还是自传或回忆录,都凝聚着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有些佳作甚至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这些艺术家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徐悲鸿、熊秉明、吴冠中、黄苗子、郁风、黄永玉、韩美林、范曾、张仃、启功、刘海粟、李可染等等。这些书画家的文笔亦如他们手中的画笔、刻刀、毛笔那样自如和洒脱。熊秉明的散文融合着雕塑师的触觉、数学家的精准、文学家的典雅;吴冠中在散文中涂抹着鲜明的结构主义色彩;黄永玉“肆无忌惮”地挥洒着“黑色幽默”……他们用艺术生命谱写的华彩乐章,一点也不逊于职业作家,有的甚至比职业作家更加光彩照人。他们的散文是文之画、画之魂,是艺术生命在散文作品中的延续。恰如吴冠中所言:“我的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道穷时的美感变种。”他是在用生命作画,同时也是在用生命铸文。这些艺术家在绘画之余、雕塑之余、书法之余,借助于另一支笔,忠实地抒写着他们的心声,尽力总结乃至进一步完善着他们艺术创作中尚未尽兴的华彩,这种“抒写”和“补充”实际是另一种创造,另一种艺术,另一种奇迹。

一、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中国的书画家常常是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人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易经》到庄子到嵇康、陶渊明,从郭若虚到吴道子到沈灏,无论是典籍还是诗与画,概莫能外。所以中国书画家的美学传统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不是埃及墓中的直线甬道,更不是伦勃朗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种虚实相生的哲学。在这种美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20世纪的中国书画家们,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或者说他们手握画笔,经常将大自然“玩味”于“股掌”之间,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张大干在“谈艺录”里这样写道:“一个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他自然就是上帝。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我们艺术家最起码要做上帝,因为艺术家可以创造天地嘛。在我的观点来说,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是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时也是如此。当然,它们也有不同之处,但那是地域的、风俗的、习惯的、工具的不同,因此表现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书画家这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识,自然汇聚成他们散文里的“舍我其谁”的大家气韵,是艺术家所独具的豪情。中国书画家的散文、随笔,无论是古雅的文言还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股浩然之气。徐悲鸿曾经对叶浅予的国画给予高度评价:“作风之爽利,亦为表现动人之重要功能,浅予笔法轻快,动中肯綮,此乃积千万幅精密观察忠诚摹写之结果!率尔操觚者决不能望其项背,此又凡知浅予之忠勤于艺者,不可忽视之观点也……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之来临了!”作者的思路是关乎画坛全局的,评价是大胆而高瞻远瞩的。徐悲鸿的随笔无论是述学、自述、游记、画理,都是如此,作者的学识、视域汇聚成的内在韵律总能充盈其间。吴冠中谈及中西画理的一致性时说,“艺术规律是世界语”。作者是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来审视艺术规律的,透露的是“眼底春秋,胸中岳壑”。这是艺术家所独有的从容与自信,是艺术家所独有的胸襟与气魄。范曾的散文,无论从何种事物起笔,作者的视角都是高远的、宏大的。比如“号称‘地震国’的日本,亿万斯年地层的躁动和战栗,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大自然景观,光怪陆离,令人叹为观止”,这类大气磅礴的文字,比比皆是。黄永玉是书画家里最为“趾高气扬”的一位,而这种自信也是成就他“鬼才”的重要基础。他说过,“我记得布什在耶鲁演讲时说过,我一无是处,所以只能去当总统了。那我就是人生没有任何出路,所以只好去美术学院当教授了”。其中有比况、有谐谑,但最重要的是他自信,总统与教授可以同日而语。他在另外一次答记者问时这样说:“我们家乡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悲壮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我准备以此为题,兴建一个名叫‘爱之谷’的视觉公共艺术,有花园,雕塑等多种形式……我的任务就是要使所有兴建的设施与凤凰原来的环境相协调。我自认为没有人会比我做得更好。”书画家的散文、随笔以至于言谈中的这种恢弘气魄,犹如给20世纪的散文文坛带来的一股春风,清新、珍贵。P2-4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老生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而这种“特殊”的历史又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老生代散文很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老生代散文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文学奇观”,是未来当代散文史不可或缺的辉煌篇章。老生代散文家,同时也是五四精神培养出来的一批特立独行的作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得他们的散文个性凸显,人格与文格交相辉映。

[陈亚丽《老生代散文:20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

目录

第一篇 聚焦创新恩维

 中国当代书画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质

 后现代主义散文的叙事策略

 论当代散文批评主体的回归

 当代散文创作摭谈

 论“以文运事”的散文与“因文生事”的小说

 散文诗文体特征探微——以“我们”散文诗群作品为例

第二篇 老生代散文研究

 老生代散文与国学传统

 徜徉于西方文化之间的老生代散文

 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老生代散文与五四文化精神

 老生代散文:20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

第三篇 散文与北京地域文化

 散文与北京地域文化

 散文中的北京胡同文化

 散文视阈下的北京民俗探微

 散文家笔下的北京名胜古迹

第四篇 散文家个体探微

 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境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怪才张爱玲

 论萧军散文中的文艺思想和文化人格

 蒙娜丽莎的微笑——杨绛散文的智性思维

 金克木散文:在中西文化中行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淡泊”与“平静”

序言

散文是“文体之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凝聚。在古代、“五四”时期,散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更是一路走红,成为最受出版商、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欢迎的文体。但与这种蓬勃态势极不相称的是散文理论的贫困,其学术积累,其受关注的程度,其对创作的影响,均远逊于诗歌、小说乃至戏剧。造成散文理论贫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缺乏有较高认同度且具一定操作性的核心范畴;其二,缺乏流派思潮意识,更缺乏以流派思潮为标志的论争;其三,观念落后,理论陈旧,缺乏建构属于自己的散文理论话语的自觉;其四,一些散文研究者缺乏应有的自信,总觉得研究散文低人一等,而学界对散文研究有意或无意的贬低与漠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自卑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合力,导致了散文这种奇特的景观:一方面是创作红红火火,异彩纷呈;另一方面是理论冷冷清清,长期萎靡疲软、欲振乏力。当然,这是从总的方面,从与小说、诗歌等主流文体相较而言的。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一批有志于振兴散文理论的中青年学者努力下,特别是随着一批原先研究小说、诗歌的著名老一辈学者的加盟,散文研究队伍不仅日渐发展壮大,而且提高了散文研究的起点,改变了以往只重收集整理资料,探讨散文创作技巧,尤其只重作家作品评论而轻理论建构的研究局面。散文研究开始由边缘向中心位移的标志是:一些散文研究者开始从学理上研究散文的概念范畴,试图建构散文的理论体系;一些研究者将研究中心从社会学、思想内容研究转向文体研究;甚至连一向不受重视的流派思潮研究,散文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方法论问题也有学者关注。至于“大散文”“纯散文”“复调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小女子散文”“艺术散文”“生命散文”“新散文”“在场散文”“原散文”等众多散文观念、主张或口号的提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散文领域的热闹。总而言之,随着散文创作的繁荣,散文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加强,以及研究者质疑精神、批判意识的觉醒,散文研究已告别了原先备受冷落歧视的尴尬境地,开始有了一些自信,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事实,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理论前提和总体判断。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散文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念和主张,但迄今为止,相较于小说、诗歌研究,散文研究还是落后的,还远远未达到我们的期待。具体表现在:第一,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和散文理论史的研究虽进入众声喧哗的繁盛期,但由于在基本理念上缺乏共识,这样对散文成就的评价便缺乏统一尺度,常常陷入混乱、自相矛盾的困局。第二,新世纪以来虽有众多的散文理论,但大多是理论家各自的独白,并未获得散文研究者的普遍认可,作家似乎也不太买账。第三,时下的散文研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虽然发表了不少单篇评论和单本著作,但由于没有策划,宣传不到位,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影响力上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组成一个强大的作者阵容,出版“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二十世纪至本世纪初期的散文进行全方位且具原创性的欣赏、梳理与阐释,同时建构起新的散文理论话语,最大可能地为散文立论、立法。我们认为,这样不仅能推动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结束散文缺乏共识、标准混乱的局面,从而提高散文研究的学术品位,使散文研究在人文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二个想法,也可以说是更深层的原因,是考虑到自“五四”以降,文学理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十分薄弱,古代有关文章的理论,基本上都是散文理论,所以散文理论在古代可以说是正宗,享有很高的地位。但“五四”之后,随着小说、诗歌日渐占据上风,加之西方文学理论大规模涌入我国,并在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中完全压倒了传统的古典文论。如此一来,既没有西方现成理论可资借鉴,又没有思潮流派可以师承的散文研究自然成了弃儿,更不可能像小说、诗歌研究那样丰富多彩、风光无限。不过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散文研究虽不似小说、诗歌研究那样有西方的理论资源作支撑,但它那份心定神闲,那份“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气度,却是因过分追逐西方各种文学新潮和表现技巧而变得心浮气躁、“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小说、诗歌研究所不及的。正因贫困,正因没有太多现成理论可依持,说不定散文研究的天地更加开阔,更有可能建构起带有原创性的东西。这样看来,散文研究不仅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事实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三个想法,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现当代散文研究和批评的丛书系列。因此,本丛书的成功出版,无疑填补了散文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开拓与创新之功。若能好好经营,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最后,再简单说说本丛书的一些特色。第一,丛书体现创新性,强调学理性,又兼顾可读性。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散文,提高阅读兴趣,丛书将尽量回避过于“学院化”的表述,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来探讨散文问题。第二,丛书以目前国内最重量级、最具名气、最有号召力的散文研究名家为作者群,旨在全面展现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学术创新成果,力求能够在学科内外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第三,丛书不拘一格,系统论著、专题研究、文体解读、批评随笔皆可。关键是要有特色,有创新性,有可读性,尽量做到雅俗共赏。第四,我们力求把丛书打造成可持续的产品链。

一套丛书的出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真诚地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当下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学术著作出版困难之际,以不世的眼光和气魄,接纳了这套显然不会获利丰厚的丛书,为当代散文的创作和研究,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要感谢长期致力于散文研究的学者。他们甘于寂寞,享受冷遇。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大红大紫,但他们却安之若素,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因此,“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出版,既是一个学术群体探索思考的展示,更是一种坚守精神的见证。但愿本丛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散文,并推动当代散文研究和批评更上一层楼。

内容推荐

《文化的截屏(现代散文面面观)/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是著名散文研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亚丽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研究全新结集。书中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角度新颖,比如作者对于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朱自清、张爱玲及萧军等人的散文特征的把握,都呈现了作者独特的批评视角。二是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对散文本质特性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有对于散文与艺术、地域文化等关系的挖掘。

编辑推荐

陈亚丽,1963年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文化的截屏(现代散文面面观)/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是作者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研究总汇以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爬梳。全书分四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