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文编写的《变色河(上下)》讲述两个故事:上集描述了“中共寿光地下情报站”和日伪、反动武装斗智斗勇、顽强战斗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和阶级敌人生死斗争,“情报站站长”被语聊致死,家破人亡……下集彰显了呼伦贝尔地区美好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光的纯朴厚重,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怨的多民族聚居区,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繁荣昌盛的大家庭。本书人物始终围绕着病善与恶、美与丑等人性的良知,使人在复杂曲折的斗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
| 书名 | 变色河(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杨忠文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忠文编写的《变色河(上下)》讲述两个故事:上集描述了“中共寿光地下情报站”和日伪、反动武装斗智斗勇、顽强战斗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和阶级敌人生死斗争,“情报站站长”被语聊致死,家破人亡……下集彰显了呼伦贝尔地区美好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光的纯朴厚重,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怨的多民族聚居区,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繁荣昌盛的大家庭。本书人物始终围绕着病善与恶、美与丑等人性的良知,使人在复杂曲折的斗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 内容推荐 杨忠文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小说《变色河(上下)》是发生在山东省寿光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的起始和20世纪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同步的。一些在当地有正义感和先知先觉的青年农民,在中共地方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寿光地下情报站”,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伪保安三师的心脏里,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斗智斗勇的地下斗争,为我党和地方军队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一个坚强的地下战斗堡垒。后因地方党内叛徒的出卖,反动武装劫匪的严查搜捕,部分地下党员被杀害,但“地下情报站”仍是临危不惧,继续顽强战斗,一直到解放战争的结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国歌声中共庆胜利。 然而这场长期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一些阶级敌人,阴魂不散,死灰复燃,继而展开了一场更为残酷的生死斗争,“情报站站长”被诬陷致死,家破人亡…… 这场持久漫长的争斗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变色河》就是以这条斗争脉络为主线,把正反主要人物,在曲折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用文学手法书写出来的。 作者是《变色河》全过程的亲历者。故事中情节多,人物鲜明,作者在两个地区工作过——山东寿光、内蒙古呼伦贝尔,时空与时光、民族风情、人文地理、生活习俗各异,为了写好这篇纪实小说,经过再三斟酌,决定用长篇纪实传记体裁采写,分上下两集,使故事情节清晰,突出故事主题。上集《小村怪事》,下集《寻觅良知》作出比较衬托,充分显示了在同一时代空间里,不同地区展示出的党风民风的不同表现,也表露出南北两个地区不同人群的善与恶,美与丑的直白表演,更彰显了呼伦贝尔地区美好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光的纯朴厚重,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怨的多民族聚居区,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繁荣昌盛的大家庭。 《变色河》故事里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性格各异,但始终是围绕着善与恶、美与丑等人性的良知,使人在复杂曲折的斗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叙写的。 作者是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极其艰难的困境中,由一个斗争旋涡里的失败者,终究成了一名胜利者。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作者除用自己耳闻目睹的经历外,又专门拜访了抗日战争初期自己父亲的战友——中共寿光地下领导人,倾听前辈的领导讲述,直接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熏陶,强化了作品的内容,情节如第四章节“烈女弑夫”就是曾经任地下党委书记的徐克明讲述给作者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群众对反动派的疾恶如仇,对我党的衷心热爱。 第六章二十一节“喜事成双”也是作者当年的经历,近年来又专访了当年的当事人,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改革运动中,这场历史性的敌我斗争又死灰复燃,一些残渣余孽又卷起了一场更为阴险残忍的血腥风暴。原地下情报站站长被迫害致死后,形成了一种敌我错位,人妖颠倒的阶级矛盾。 地下共产党员的后代,在惨遭反右运动的诬陷后,采取了战略总结和转移,从山东横跨万里江山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继续举起为追求真理而拼搏的旗帜,在地方党委和人民群众的帮助支持下,勇斗恶魔,坚持着善与恶的正义斗争,这就是《变色河》的下集里一系列的斗争故事。 其间,充分显示了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思想境界的不同表现,也强化和提升了作者的写作广度、深度,故事发展的曲折和难度,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阅读性。作者一直拼搏到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中央、国务院受理案件,这才人鬼分明,沉冤昭雪。 作者歌颂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开辟人间新天宇的动人赞歌。 目录 上集·小村怪事 序言 第一章 平静的农村 第二章 山雨欲来 (一)惊蛰春雷 (二)以退为进 (三)急中有智 (四)迎接黎明 第三章 阴霾的天空 (五)针锋相对 (六)狼嚎声声 (七)胜利的喜讯 (八)天上掉馅饼 第四章 敌军入侵 (九)神兵天降 (十)非理智的狂暴 (十一)识破鬼点子 (十二)乱世乱道又乱伦 (十三)恶贯满盈终有报 (十四)烈女弑夫 (十五)日出云霭散 第五章 祥云瑞彩晓日和风 (十六)未散尽的硝烟 (十七)神乎其神 (十八)展曦初照 (十九)决胜千里 第六章 喜怒哀乐家常事 (二十)品尝幸福的童年 (二十一)喜事成双 (二十二)“名师高徒” 第七章 风云莫测 (二十三)诡计假参军 (二十四)小村月夜 (二十五)拭目倾耳 (二十六)狭路相逢 (二十七)小妖成精 (二十八)信仰的意志 第八章 凄风苦雨 (二十九)年关 (三十)群犬夜吠 (三十一)冤无头债无主 (三十二)良莠淆杂 (三十三)旧燕归巢 第九章 高歌猛进 (三十四)时代强音 (三十五)东海扬尘 (三十六)形势逼人 (三十七)万世一时 (三十八)良质美手 第十章 卫星上天 (三十九)一场春梦 (四十)妖由人兴 (四十一)瑞雪丰年 (四十二)古槐情冤 第十一章 人百其身 (四十三)父析子荷 下集·寻觅良知 第十二章 寻觅良知 (四十四)逼上梁山 (四十五)原形毕露 (四十六)走为上策 (四十七)寒木春华 第十三章 是非考验, (四十八)两心相知 (四十九)自知之明 (五十)逢凶化吉 第十四章 人情冷暖 (五十一)不期而遇 (五十二)远方来信 (五十三)冷眼旁观 第十五章 真伪莫辨 (五十四)鸡犬升天 (五十五)人心叵测 (五十六)甘贫守志 (五十七)苦思恶想 (五十八)喜出望外 (五十九)苦心竭力 (六十)鬼神莫测 (六十一)罪有应得 第十六章 群魔乱舞 (六十二)群龙无首 (六十三)自作自受 (六十四)狗行狼心 第十七章 单刀直入 第十八章 苦乐年华 (六十五)回归自然 (六十六)丢人现眼 (六十七)禁奸除猾 (六十八)再接再厉 第十九章 显山露水 (六十九)群蚁溃堤 (七十)顺天应时 (七十一)春回兴安 (七十二)血肉相连 (七十三)走投有路 (七十四)走马观花 (七十五)滥施淫威 (七十六)恶紫夺朱 第二十章 河东河西 (七十七)三十年河东 (七十八)春梦无痕 (七十九)峰回路转 (八十)旧病难医 第二十一章 力不从心 (八十一)大惑不解 (八十二)旧识新交 (八十三)深奸巨猾 第二十二章 一谦四益 (八十四)口角春风 (八十五)各显神通 第二十三章 远方之声 (八十六)笑谈哭诉 (八十七)多灾多难 第二十四章 市场风情 (八十八)市场风光 (八十九)毛驴事件 (九十)歪打正着 第二十五章 时异事殊 (九十一)祖孙错位 (九十二)祸不单行 第二十六章 变色河 (九十三)变故易常 (九十四)自得其乐 (九十五)族亲叙旧 (九十六)“犟孙”认输 (九十七)变色河 后记 试读章节 若是在一个家族中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因饭勺碰着锅沿在父子兄弟间,姑嫂妯娌间的东家长西家短引起的打架拌嘴,就由家族中的长辈出面,把一碗水端平,摆清道理,分清利害是非,以理服人。大家也就本着和为贵,忍为高,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的乡规民俗,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紊隋精神,不看僧面看佛面地相互忍让谅解,和好如初,谁家都知道治气不养家。在村里很少听到谁家丢了东西,更很少看到指鸡骂狗、指桑骂槐的刁民泼妇,出门见面是大爱小,小敬老的话暖人心的称呼声。要是谁家儿媳妇不孝敬公婆,或是公婆不疼爱儿媳,或是哪个后娘虐待子女,这都会成为全村老少的话把,成为茶余饭后的首选话题。这种良好的舆论氛围,维系了一个村内忠孝仁爱正气的延续。 庄里有些困难户,每到初春青黄不接,缺粮少米,或无钱买庄稼种子,种不上地,村里由较富裕和贫困人家混合自愿结合的一个经济组织——当会,就会以互相帮助为目的。大家量力而行,凑钱给困难人家买种子或农具,保证把地种上。用钱的人秋收结束之后可付给微薄的利息或者在农忙季节帮人千几天农活,这种临时}生的自愿结合,既帮贫扶困,解救燃眉之急,又自愿互助,增进村民友谊,使村风民俗更加和谐淳朴。村里的大事小事一般都能就地解决,不用惊官动府。 夏季是连绵多雨的季节,因雨水多不能到田间千活儿,辛苦的农民便得以缓劲休息。每天中午歇晌时或晚饭后,大家凑在一起,坐在树荫下,乘着徐徐凉风,大家可以开怀畅谈。老者随意高谈阔论,讲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年旧事。有些讲历史故事,讲得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是《聊斋志异》和《水浒》上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逗引得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也凑过来侧耳细听。这时只有那些生过孩子的年轻媳妇偏凑在一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互相传递着本村和邻村的小道消息。 有的说张家媳妇进门三年了,是个风流货就会逗引男人,可就是好看不好用,连个孩子也养不出来。没等这个说完,那个就插话说:话不能这么说,养不出来孩子,不是地不行。是张三的种子不好使……话音刚落,旁边的一个又反驳道,你知道?你知道?看来你是试验过,哈……一阵充满年轻活力的女低音,随风在夜间飘荡…… 笑声过后她们又对某个刚娶进门的新媳妇,或新女婿评头论足,一个说某人的媳妇身架挺好,就是脸蛋儿长得不太好看。还语出惊人地形象比喻着说:两只眼睛像铅弹子,耳朵就是皮扇子,嘴唇好似瓮沿子,满口黄牙像蒜瓣子,头上那几根黄毛像黄缎子。这边尚未说完。那边就指着她的胸膛说:你光哕哕唆唆胡编扯别人,也不看看目已的两个大势,子快蹦出来了,又引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夜晚是这帮年轻女人最惬意的时刻,她们既可以缓解一天的劳累,又可以大胆敞怀露胸,甚至解开裤腰带,让凉爽的夜风吹遍全身,不自觉间各自上身的隐秘就露无遗。她们相互凑趣道:你的奶子像两个饽饽,你的奶子是一对猪耳朵,你的倒俦是两只油葫芦,她们边说还胡乱摸着别人的奶子,低声问:是不是呀? 过大年是农村最热闹的时节,腊月二十三至正月二十日一个月的时间,是农闲日子。这时不用谁号召,更不用专人组织,备家就各自准备,各自忙活。年久成俗,习惯成自然,年关成了庄里乡亲联络感情,增进亲情,自觉露富的机会。年前最隆重的是族中的长辈筹备年除夕请家堂,各家都会把最好的一碗菜送去,比着看谁家的鱼大,谁家的肉香,有的还自我标榜地说:这是我刚娶进门的新媳妇的手艺,还行吧!日落西山时,长辈们端着新包的饺子,跟着一群顽童,一路噼噼啪啪地放着爆竹,祖坟墓地三拜九叩请回祖先的亡灵,按辈分摆好神位,之后就是香火不断,少男少女们陆陆续续地前来给祖宗叩头。到年初一下黑,再把祖先的亡灵送回祖坟,让神归位。这期间的父子爷们,也是互相祝福问好。就是平日里有点隔膜的兄弟姐妹祖孙姑嫂.也就一笑泯千仇了。 大年初一一过,就该张罗闹元宵了。这完全是属于自娱自乐,不用筹集娱乐经费。不用选举领导人,年年有两个愿意玩热闹,有群众威信,又有责任心的老年人挑头儿.他们一呼百应,颇得村民的拥护。他们顺理成章成为闹元宵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参加娱乐活动的人也是完全出于自愿,并以此为荣。各个不同的角色,所需用的服装、化妆品、道具都由自己去筹措。有些年龄小的演员就由家长帮庄完成,保证都力所能及地办好。 每年玩的节,不外乎是《锔大缸》、《跑旱船》、《摆荷花》和京剧选段《钓金龟》、《空城计》。多年来,岳家庄的《锔大缸》在十里八乡是小有名气的。这一段爱情故事,颇受青年男女的青睐;传统剧目“钓金龟”、 “空城计”又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节目。所有这几个小节目.总共上演也不到两小时,但人气挺好。年年演,年年看,百看不烦。 演好戏的关键是物色好角色,《锔大缸》里最关键的人物是主角“王大娘”和“箍炉匠”。“王大娘”这个角色要选村里最年轻漂亮,能说会道的青年妇女出演。在当时较封闭的社会风气里,一般来说未出阁的闺女是抹不开演这个角色的。大多都是由婚后的俊女子担任,可是被选中的人,有时顺利出任,有时却遇到麻烦,有的是家庭阻挠。有的是个人有顾虑舍不开情面,有的是故作忸怩,那就要看组织者的本事了。 序言 杨忠文先生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我们彼此多次信函往来和电话联络,主体内容围绕文学创作各抒己见。今年阳春三月,他专程从呼伦贝尔牙克石赴京来到我会编辑部,送上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变色河》书稿。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的走访采写,三年的呕心沥血。我顺手翻阅上下集标题和有关章节。饮茶间,我仔细端详坐在我面前的这位长者,他中等身材、体态清瘦、腰板挺直,合体的青色中式服,长方形的脸庞,淡黄白净,满头银丝,额头眉宇间的川字纹平浅舒展,眼神里闪露着智慧的光芒,高鼻粱下嘴角微翘。他精神矍铄,面带微笑,操着山东鲁北的口音和呼伦贝尔的方言向我侃侃而谈,使我很难想象到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随着他那毫不遮掩的直言快语讲述,又可见到他那正直、坦诚、率真的性格,他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由远而近,既有情节又富有哲理地向我倾心诉说,谈到生命旅程时,他苦笑自嘲,嗓音颤语,眼噙泪花,不时发出伤感嗟叹。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命运多舛、生活坎坷、对社会感悟极深的老人。 言犹未尽。我安排他在解放军报社招待所小住,利用闲暇时间,我仔细阅览他的处女作——《变色河》,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和发生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令我感奋。整部作品描写出主人公的铮铮铁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但从创作规律和文采来看,还有不足之处,我将自己的读后感与修改意见和他面议,并委派我会范国祥同志协助编辑成书,杨忠文先生欣然同意。为了某些章节增删我和他聊叙到午夜。 今年9月,杨忠文先生再次来京将修改好的《变色河》放到我的案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品评到作品创作更趋完整、成熟。文如其人,对作者更有了较多的了解。 他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的家庭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上他曾有过短暂的受宠的荣光.但更长的是几十年的含冤受屈;他是新中国成立初知识分子,曾有过县花一现的康乐年华,但有大半生的苦度作陪;他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简历,成为他与友人嬉闹的话柄:学龄13年,教龄7年,工龄1年,农民22年,地富反革命子弟33年,右派22年。公务员42年,退休18年,年龄应是多大?这是一个需要有丰富社会哲理经验的人才能回答的。 他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能力,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只能是随着社会的步伐。一波三折跟头把式地苦度生活着。但他没有沮丧,没有屈服,没有失望,他坚信真理。高瞻远瞩,以超常的毅力拼搏,在拼搏中追求,在追求中拼搏。刚正不阿,精心励志,用一种独特生活艺术的追求真理的方法,终于创造了书写人生的奇迹。 时至今日,杨忠文老先生已成为同时代同龄人中的健在者,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思路清晰,记忆力好,不愧是苦难励其志,逆境健其身,烈火炼真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顽强的革命意志,顶住种种压力,受尽了一个平民百姓的肉体折磨和精神迫害之苦,在生产队劳动的22年中,所有苦活累活都千过,在三九天一46℃赤手割柴,雪地采伐;在三伏天赤背任烈日酷晒、蚊虫叮咬打草,冬天身上棉袄被汗水沁透任寒风侵袭,饥饿地瘫倒荒野里……那时只有一个念头,要活下去,要寻找真理。 他珍惜时间,没有虚度光阴。在退休后的晚年间,以照顾重病中的爱妻为重任。回顾两人相濡以沫60年,精心护理并抽取时间,警心涤虑回忆书写人生,历三年之久.终成此作,文贵天成。 杨忠文的人生,始终是生活在充满善与恶的旋涡之中,他一直坚持抑恶扬善,智斗恶棍,终使恶魔得到惩罚。 《变色河》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白描的语言叙述一个时代里一个群体人们的心路旅程,用具体的实事,细致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不同人物的脸谱和心态。故事节奏起伏跌宕,悬念环生,情节感人,引人入胜。 严格遵循以事实真相为依据,用真实的语言说真话、写真事,让真人出场是作者严以遵循的原则,凡是正面人物都是原名原姓,只是反面人物大多借用了他们的绰号,但也有原名出场的。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个l生鲜明,生动又不失真。 故事的跨度是76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入侵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寿光城的当天——农历1937年的腊八日,日军向城区射击的第二发炮弹就落在了作者母子二人的脚下,但幸运的是没有爆炸,是一颗臭弹。就是这个大难不死,在母亲怀抱中的幼儿,记住了这一天,一连串神奇而又平凡的故事,萦绕着他,因故事而产生灵感,早想动笔;但又因磨难、艰难而使他不能动笔,只能卧伏胸间。 30年代初,一个以抗日救亡为目的的中共寿光城关地下情报站就诞生在杨忠文的家中,一所抗日小学也创建在这个极为平凡而又隐蔽的庭院里,使他较早地接受了正面的学前教育,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叔叔和大爷。按理这位少年应该早熟,可是社会的发展,却使他成了一名“霜后青”。 这个故事引起我的注意力和极大兴趣的,是我看过上集《小村怪事》后,很多事都使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小村——就是属于寿光城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只有百多户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难道它能有呼风唤雨的魔术,或是有飞檐走壁的妖术?没有。只是其中有一种妖气,其中有些不法分子心术不正,借助某种运动,混淆是非,图谋不轨,败坏社会风气,这就是值得人们深思和认真总结的病症。 我的年龄小于作者十几岁,人生经历较为顺利,没有那个时代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作品打动我心灵的是,主人公不畏狂徒,不畏艰险,顶着三项政治帽子仍坚持上访,解难洗冤——面对父母成为饿殍野骨,还有妻儿的呼喊……可想而知主人公的耐受力一定达到了极限。可是他的精神没有崩溃,体力透支没有使他倒下去,反而在这种环境中蓄响藏真,蕴奇待价,追求真理。在他的毅力和智力的双重坚持下,终于在中央四部委强有力的督促下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变色河》的故事叙述中,随着故事发展变化的需要,多种文童体裁分别为主题服务,其中有民间故事,有小说,有小品评论、夹叙夹议,用不同形式表现突出了主题。有些章节情节紧凑,语言精练,故事生动。上集《小村怪事》主要记叙了发生在家乡寿光岳家村自己家的一部真实历史故事。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它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成为有极强的吸引力的睛节,如“明太祖错封树王”,又如“袁元转世”。主要是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故事性和连贯性,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意用了一些方言土语,更具乡土气息。 作者故意巧用了“比较”跟“比喻”,强化了读者对同一时代里不同地域人群、不同精神面貌的了解与理解。上集是以写故乡人的群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神风貌;而同一时期的下集,又着重写出了呼伦贝尔的风土人情,使两者成为鲜明的形象比照,用生动的事实让读者体会到不同地域人物的不同风貌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人物精神风貌的本质和形成,是受其外部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当一个勤劳、团结、和谐的呼伦贝尔人遇到“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时,也曾有极少数狂暴的野心家跳出来为非作歹。作者写到的几个场面。就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陛格的转变过程。当作者在被批判的会场上受难时,竞有数人为他机警饰过,仗义执言,充分体现了呼伦贝尔人的善良与大义。 当作者冤案昭雪平反后,他拿到平反决定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向几十年来坚持正义、仗义执言而又善良相助的人感恩、拜谢。他这种思想感情,不仅付诸在自己的行动上,也渗透在全体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里,更是实践在家庭成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告诉家里做好事,行善事,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一种忠厚纯朴善良的家风。在二+章、二十四章里都有生动的描述。 作者是一位富有思想感情的人。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都足以使他为情所动,特别是乡情,他恋恋不舍的是他的故乡,特别是退休后,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乡祭祖,与亲人相会。这种不忘本的美德已传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变色河》的全篇中都贯穿着一种思乡之情。尤其是在二十六章九十五节里更有偏爱故乡的描述。 《变色河》的主题思想比较鲜明,通过一系列农村故事的描写,向读者说明了善恶终有报的根本道理。阐述了忠厚老实人常在的为人之道。 杨忠文先生不是专业作家,不是专门搞写作的,只是把自身的经历和各个时期社会现象,以激情的笔墨写了出来,所以在文章的写作技巧、人物刻画方面都有不足之处。故事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运用上虽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但在南北两地语言的有机运用上似有牵强附会之感。杨忠文先生已是一位80岁老人,能够用文学艺术之笔,写出三个时代人生活的旅程轨迹,洋洋洒洒80多万字的长篇处女作,足以让我感叹钦佩。 (本文作者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 201 3年10月18日 后记 长篇纪实文学小说《变色河》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十年前早就应该成书,只是因多种原因未能下笔,直至3年前才决心要把这个人生惨痛血的教训记录下来,我心拙笔懒,不奢望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去吸引读者,只求用真实的心声去唤醒人们的良知,做一个能够惩恶扬善的好人。 我是个历经阶级斗争七十多年的失败者,也是个胜利者,我的人生旅程一路坎坷磨难,但一路又有许多高人相助。特别是一些知道我家庭真实情况的老领导老同志在鼓励我走好人生道路的同时,一定要把这段人生曲折之路记录下来,以告诫后人。其中已故市委副书记巴图巴雅尔、军人唐锡山、政协副主席涂久明曾激励我: “你的人生不易,你要写出这段悲壮可泣的历史,上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下对得起子女,更对得起关心你的领导们。”其中还有几位是为我家冤案而跑遍全国的仁人志士李春生等同志也一再让我记下这段值得回顾的历史。 善意的鼓励,激励我决心责无旁贷地拿起笔,但这段76年的笔墨绝非轻而易举,尽管父辈的战斗精神仍是历历在目,但写到全家人为革命拼搏的激励处,或者是忍辱受屈的可悲处时,不免使自己神魂奋起,泪如泉涌,书写往昔,一些战争年代的老战士和主持正义的英雄形象,不时浮现在眼前,仿佛他们在给我撑腰打气。 最值得庆幸的是,本书的成书和出版受到了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刘佳会长的直接关照,从写作技巧到亲笔修改,是我写作路上的知音者;纪实小说创作委员会范国祥主任真诚热心指点,在出版期间,受到了纪实文学研究会领导的全力支持,对写作成书直接起到了助推作用,我深表感谢;对给予我热情具体帮忙的李海军、刘海艳、张玉峰、李延君、詹惠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拙作的问世,因作者本人文学艺术水平所限,自感存在着不少缺点之处,除表歉意外,真诚希望读者赐教。 作者杨忠文 2013年10月1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