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从战争亲历者和决策者的视角,讲述整场战争的历程,呈现一场立体化,包含政治与博弈的二战历史。
温斯顿·丘吉尔除了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以外,还是一位文学家,他19岁完成了人生第一部著作,一生著作等身,这就意味着这部作品拥有很优美的语言,不同于同类作品刻板、晦涩的文字。
丘吉尔曾两次任英国首相,两次成为时代周刊最佳人物,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政治家,由于作者如此特殊的能力和背景,这部作品也是一部史学巨著。
丘吉尔原著共11册,计360万余字,本译作优中选精,精选了原作中精彩、有深度的部分,精简至60万字,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这部巨著的精髓。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等,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情节风云变幻,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构思严密、文笔优美、语言精彩、卷帙繁浩、气势磅礴,是温斯顿·丘吉尔富于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丘吉尔因此著作于1953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这句话恰好诠释了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的乔治.克列孟梭等。他们在“一战”时有何表现?本书都有全景性披露。
表面和平——欧洲各国之间的制衡
1923年年初,鲍德温先生出任英国首相,我受邀成为财政大臣。在财政部,我遇到的首个国际问题是我们欠美国的债务。欧洲协约国在战争结束时一共欠了美国差不多一百亿美元。在这里面,英国欠了四十亿。另一方面,别的协约国一共欠我们七十亿美元,其中俄国占大头。1922年8月1日,劳合·乔治掌权期间的巴尔弗照会曾声明,要是美国不跟英国讨债,那英国也不会跟欠自己钱的国家讨债,同盟国家也好,曾经的敌对国家也罢,都不去索债。然而,1922年12月,博纳·劳政府派财政大臣鲍德温率英国使节团去华盛顿访问,最后英国答应:英国不管从欠债的国家追回的欠款有多少,都会偿还美国所有战争债款,利息不再是百分之五,降低到百分之三点五。这一债务协议的施行,是之后不长时间,使得世界经济崩毁、影响世界再次兴盛,并引发怨愤的一个明显原因。
美国最近提高了关税,且差不多将全部已经挖掘到的黄金全都藏到了自家的地下金库中,这让归还美国债款、支付利息变得更难了。它强加在其他协约国身上的决议也没什么大差别,仅仅是相对轻些。各个国家抓紧时间压榨德国成了这种行为最先的结果。
巴尔弗照会的策略提出时,我完全支持,还曾为它做了辩解。现在,我成了财政大臣,便积极动作,促成这一策略的实施。在我看来,英国若是因为这个而成了既成欠着美国钱的国家,也成了帮美国追债的国家,那华盛顿那边必定可以发现,追债并不是一个聪明的行为。可是这样的反应并没有在美国出现,实际上,对于这种言论,那边是非常不快的。美国仍旧坚持英国非每年还债不可,仅仅是将利息降低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跟德国追偿已经缩减的欠款,还必须跟别的协约国一起商量应对方案,好让我们可以获得每年必交的三千五百万英镑给美国国库。德国因此遭受的压力非常大,还得被逼无奈忍受一个让人厌烦的国际监督组织来干预其内政。英国三次对美国进行了完全支付,这笔钱是怎么来的呢?是英国按照修改后的道威斯方案的比例从德国榨取的。
我当时居住的地方是唐宁街11号,和鲍德温先生做了近五年的邻居。每天早上,我去财政部上班,从他住的地方经过,差不多都会去看望他,在内阁会议室中聊上几分钟。在他的顾问团里,也有我一席之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都逃不开干系。国内的复苏这五年里成果不俗。这是一个谨慎而精干的政府,这段时间里,每年都有明显的发展、恢复。在大政方针上,虽不敢说发生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件让人震惊、议论,但按照经济标准评判也好,按照财务标准判别也罢,民众的生活的确看到了改进。我们任期到了的时候,国内和全球的情况和我们刚刚任职时比,无论是舒适度,还是富裕程度都强多了。这句评价普通,但也非常真实。政府在全欧洲都有了良好的名誉。
德国政府在1925年2月跟赫里欧——法国当时的总理,说了个提议。德国政府的备忘录宣称:要是和莱茵河有利益瓜葛的各个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能够签个协议,美国政府做担保人,规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担负不向签约的国家宣战的责任,那德国会发布声明表示认可。另外,承诺保持莱茵河一域边界现状的协议德国也能接受。
1925年6月16日,德国的外交部部长斯特来斯曼接到了在柏林的法国驻德大使提交的正式的照会。照会声明,德国要是不能先加入国际联盟,就什么协议都不签订。一切改变协议条款的建议,德国都不能提。应该将比利时加到签订和约的国家之中;最后,为弥补莱茵兰和约,应该签订一个法德裁判协议。10月4日,洛迦诺大会以此为基础正式召开。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的代表在平静的湖畔聚集一堂。会谈成果为:首先,五国签署互相的承诺条款;其次,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比利时、德国与波兰、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间各自签订仲裁协议;第三,法国和波兰、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间各自签订特别协议,协议规定:若是西欧和约崩溃又有不合情理的军事行为随后发生,法国必须对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国进行救援。如此,西欧民主国家全部答应,不管情况如何都确保彼此间和平安定,共同反对一切签署协议的国家毁坏协议,侵略兄弟国家。英国跟法、德两国做出神圣承诺:两国之中,无论谁被无理侵犯,都会对其进行救援。议会和整个国家兴奋地支持了这种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军事责任。可以说,这种工作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1925年年末洛迦诺会谈制定的协议,人们都非常喜欢。鲍德温率先在外交部签名。由于外交官没有的衙门,所以调用了我在唐宁街11号的食堂,和斯特来斯曼一起,亲密、和睦地享用午餐。在极和睦的氛围中,我们共聚一堂,都相信欧洲最大的国家要是能真的众志成城,且自觉得到了安全,那欧洲的将来是风光无限的。奥斯汀·张伯伦先生在这一值得留念的文件得到议会真挚的认可后,拿到了嘉德勋章和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他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振兴的高潮,自此开启了和平中兴的三年。虽然早就存在的敌视只是睡着了,新兵敲鼓的声音已经隐隐约约可以听见,但我们仍旧有理由去期望:按照实实在在获得的根基,我们将开通一条前进之路。
当鲍德温的第二届政府完结,欧洲波平如镜,这种平静不但往前数二十年没有,往后数少说也有二十年没有。我们自签订洛迦诺协议,就对德国生出了一种友好的感情,在凡尔赛和约定好的时间还差很久的时候,法国的部队和协约国派遣的军队就撤出莱茵兰了。新的德国参加了残损的国际联盟。德国在英、美两国贷款无微不至的辅助下,迅速振兴。它新制的远洋船有着光荣的横渡大西洋最快客轮的称号。它的商贸发展迅猛,国内的情形非常昌盛。法国与其联盟体系,在欧洲,看上去也平安无事。明面上,凡尔赛和约除去军事装备的条例也没受到毁坏。德国已经没有了海军。德国空军被禁,且还没有再起来。德国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极不赞成战争,至少为了谨慎而如此,德国顶级指挥中心也觉得协约国不会让他们再次武装。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