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拉抵达海伦斯坡时,米特里达梯六世的使者也到达了,他带来了国王的意见:除了帕夫拉哥尼亚王国的归属以外,国王愿意接受和约上的其他条款。为了改善己方在谈判中的地位,使者还带来了米特里达梯六世的一句话:“如果国王和你们的另外一位将军费姆布里亚商议和约的话,想必可以得到更好的条件!”
无疑,国王的这句话的背后是有着相当大的真实性的。米特里达梯六世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有利条件,但他在经过仔细的比较后,觉得应该和苏拉达成和约要更可靠些。毕竟苏拉要比费姆布里亚要强大得多,有能力将和约付诸实施,此时费姆布里亚却成了他向苏拉施压的一个砝码。而苏拉看透了国王的诡计,断然表示假如米特里达梯不愿意交出帕夫拉哥尼亚王国,他将很快率领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细亚。到了那个时候,这个狡猾的国王可就再也不能躲在遥远的地方,安全地操纵一场战争了。
面对苏拉的怒火,国王的使者不敢出声,而阿基里斯则竭力安抚苏拉的怒火,他很清楚自己的命运已经与同苏拉的和约联系起来了。假如谈判失败,他很可能会因此遭到米特里达梯的惩罚。阿基里斯竭力劝说苏拉允许他回到国王身边,让国王相信唯有答应苏拉的条件才是唯一的出路,假若失败,他将自杀以向苏拉谢罪。苏拉应允了阿基里斯的请求后,立即出兵入侵了附近的一个叫作密迪卡的色雷斯部落,并派出新组建的舰队袭击了小亚细亚的沿海地区。苏拉的行为显然是为了用武力警告米特里达梯六世,前者是为了扫清前往赫勒斯滂海峡的陆路,而后者则是为了显示罗马的海军力量,这些是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所必需的。当苏拉完成扫荡行动回到马其顿时,得知阿基里斯已经带回了消息——本都国王愿意接受苏拉的条件,并请求与苏拉亲自会晤。
原来当阿基里斯与苏拉谈判的时候,米特里达梯六世派出了新的将军去指挥与费姆布里亚的战争。显然,这个狡猾的国王将与苏拉的谈判当作了一个拖延时间的工具,不过费姆布里亚证明了自己是个干练的将军,他又一次打败了新的本都军队,并包围了米特里达梯帝国的首都帕加马。现在摆在米特里达梯六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与苏拉尽快签订合约,并借用苏拉的力量消灭费姆布里亚。
这场著名的会面是在公元前85年8月,位于特罗阿斯的一个名叫达达努斯的城市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会面的两人在性格上颇为相似,他们在古代历史上都以残暴、狡猾和极强的权力欲而著称。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在苏拉的一生中幸运之神都伴随着他,而米特里达梯六世的一生仿佛都被神灵诅咒了,幼年时其父亲即被人毒杀,被掌握大权的母亲迫害不得不流亡旷野,年长后夺权弑母屠弟。在掌握大权的数十年时间里,他双手沾满了身边的亲人一朋友、亲密的部属的鲜血,为了避免被身边人毒杀,米特里达梯六世甚至在平时服用微量毒药来锻炼自己的抗药性。他的后半生的历史几乎就是与垂暮的罗马共和国的战争史,直到他临死前一刻,依然在策划一场规模空前的对意大利的远征,最后被儿子背叛,不得不自杀。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竭力用宏大的仪仗队来扳平战场上的失分,一共有200条战舰、2万步兵、6000骑兵和超过100辆镰刀战车随扈着他,而苏拉的仪仗队只有区区4个支队的步兵和200骑兵。但双方在谈判中的地位却与随扈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米特里达梯六世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将战争的起因归结于神的意志和罗马将军们的贪婪,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米特里达梯六世的确并没有主动挑起战争。但苏拉以一个胜利者特有的傲慢打断了米特里达梯六世的自我辩解,在指斥了米特里达梯六世下令屠杀意大利人、释放奴隶等罪行之后,他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阿基里斯和约中的逐项条款。米特里达梯六世在短暂的沉默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苏拉当即拥抱了对方,亲吻了国王的双颊,称其为罗马人民的朋友。就这样,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结束了。
但对于苏拉来说,与米特里达梯六世的战争的结束只不过是一场新战争的开始,他麾下的贵族党成员都在激烈地要求他立即率领大军回到意大利,回到罗马,向民主党的政敌们复仇。但苏拉比他的同党们要看得远得多,他很清楚麾下的士兵对于他给予米特里达梯六世的宽大的和约条件颇为不满。许多人认为苏拉是为了能够尽快回国打内战而放过了共和国的敌人(实际上的确如此),在返回意大利之前他必须尽可能地平息士兵们的不满情绪,因为与不久前同米特里达梯六世进行的战争不同,回到意大利后,苏拉面对的敌人是说着同样的语言、使用同样的武器、有着相同的风俗的同胞。马略军事改革之后的罗马军团士兵,不再是来自有足够财力、自备武器的自耕农阶层,而是来自“七山之城”里那些除了公民身份之外一文不名的无产者。对于这些人来说,传统、灶神、祖国、祭坛等昔日的神圣的字眼已经一文不值,刻薄的元老院是按照市场上卖力气零工的薪饷水平来制订军饷的,改变命运的希望唯有战利品——换句话说,就是抢劫,将军们的最高品德就是慷慨大度。共和国的将军们除了要会运筹帷幄,更要紧的是懂得抢劫和勒索,用一只手贪婪地掠夺,用另外一只手慷慨地施舍,而苏拉在这两方面都是不落人后的。
P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