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壮志
农家门第
在湖南的东部,有一座建于东汉的古城,绕城而过的渌江之畔,有一座姜岭,相传其北麓“地下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故古城名叫醴陵。
醴陵是富饶之地,物产丰富,地处湘赣交通要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民国三十七年醴陵县志记载:“惟考醴陵建县于东汉,县志自同治十修以还,距今已历70余载。就国家政体言,由帝政专制,进人民主;就国家沿革言,逊清既屋,民国肇兴。此数十年间,历史演进,吾醴陵实握其机运焉。盖咸、同以后,清政府腐败不可为。程公颂云先生,以儒生习兵事,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号召三湘子弟,推翻异族,肇造民国。邑人受颂公熏陶,参与革命者:刘建藩、何云樵、刘恢先、陶思安、刘为章、陈明仁、邓文仪诸公以下,位至将官者数百余人。其问成功成仁,莫不于开国史上占有光辉灿烂之一页,猗嗟昌兮!……一贯道统,周濂溪、王船山、曾文正而后,继之者其惟程公。今国事盖艰,民族危机问不容发。程公以元老出守湘赣,示公诚为天下倡。至小至正,至大至刚,一身系国家安危,时艰任重,又岂濂溪、船山、文正诸先贤所能比拟哉?”
北出醴陵县城,越过江岭,向东望去,但见巍巍峻峭之张仙岭,向北逶迤起伏,重峦叠嶂。仰观气势雄伟,俯视人烟稠密,阡陌连绵。北行50余里,东边耸峙着峻峭的庐佛岭,西边盘踞着雄伟的狮子山。两山之间,坐落着一个村庄,名日长连冲。村落山清水秀,苍松挺立,翠柏参天。绿树丛中,映掩着一栋古朴的青砖瓦屋,叫程家大屋。1882年3月31日(光绪8年壬午2月13日),程潜就诞生在这里。
程潜,名月如,字颂云。程家世世代代以耕种为业。明洪武年初,程谟(长连公)由安徽歙县迁来醴北。刚搬迁时,程氏仅两兄弟,为程族第84代子孙。老大长连,老二长宝。长宝无后,由长连单传,到程潜已是程家第20代了,约经500余年,子孙繁衍,支叶云兴,祖父兰林公,祖母王氏。程潜的父亲程若凤,母亲钟氏,醴陵潭塘人,1852年古历10月14日生,幼承家训,性慈和孝,善工纺织,19岁时嫁给若凤。她对长辈恪尽其孝,对妯娌益致其和,对宗族乡党备广其慈与敬。当时内无疾语,外无闲言,遐迩奉为楷模。生三子两女。三子依次叫衣庆(吉如)、衣斯(昭如)、潜(月如)。相传程潜出生的先晚,明月高悬,清晖洒满田野,钟氏梦中突见明月下坠,掉在床前的摇篮里。次日幼子程潜呱呱落地,故取名月如。程潜为老五。两女叫德贞、细贞。父母对老满程潜极为疼爱。程潜对慈母尤为尊敬。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后,身任第六军军长的程潜,率部经郴县、安仁、攸县,8月18日午后到达醴陵。是日,程潜即疾驰故里长连冲村探母。母子相见,话语依依,共享天伦之乐。是夜,蛙声阵阵,更增添了乡村夜晚的宁静。(P5-6)
程潜是一位高级爱国将领,驰名中外的历史人物,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走过了86个春秋的漫长道路,宦海浮沉,坎坷曲折,功功过过,是是非非,世人评说纷纭。笔者想写好这样一个“历世悠长阅世深”的风云人物,深感力不从心。“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在出版社编辑同志的热情支持、鼓励下,笔者自1983年以来,坚持从事日常党史工作,结合征集有关党史、军史资料的同时,陆续收集程潜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材料。在多年的采访中,沿着程潜戎马倥偬、官场渺渺的足迹,下江南,上北京,赴南京,到豫陕,奔粤穗,先后到武汉、郑州、开封、洛阳、西安、上海,云南、广州等数十个省、市做调查,到中央及有关省、市档案馆、党史办、文史办查找、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受到这些单位的热情接待与支持,尤中央档案馆、全国人大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秘书处、陕西省文史办、河南省志办及省社科院、湖北档案馆、湖南省博物馆、株洲图书馆等单位的李进国、刘永端、言利华、康问之、邓爱琴、刘翔南、王质彬、王法星、马晓南、王普兰、冯文纲、郭秀如、张文国、顾辉辉、杨杏元、柳宁、陈建英、李干国等同志热情为作者提供许多珍贵的史料。作者忘不了赵庆云、奚金芳、张善成、周凯清、王光前、王昌国、张海蒲、李瑶珍、雷屈孚、王风彬、安志萍、陈革、刘蒲云、贺最希、左英等同志,他们不辞劳苦,为作者到各有关单位摘抄资料,校对稿件。尤其是南京大学奚金芳副教授,利用假期,带着病弱之躯,一连10余日,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作者查抄了许多珍贵文献和资料。此外,还有衡阳东赢房地产集团董事长王卓、株洲知名爱心人士董建华对该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慷慨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深深谢忱。
作者在广征博采时,走访了宋时轮、程星龄、汤季楠、陈臧仲、唐鸿烈、程博能、马培荪、黄克虎、文强、朱明璋、陈煦、程杰、曹明星、汪友成、郭翼青、程博洪、程元、程熙、程丹等上百名程潜的同乡、部属及亲属,他们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书面材料和口头资料。尤醴陵籍老将军宋时轮上将,一再鼓励作者:“写好程潜的传记对于促进国共合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副局长胡丹,热情鼓励作者说:“出版程潜的传记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人物很值得研究。祝你成功,为党史界争光!”
在采写过程中,还要感谢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周伯华、王汀明、侯林青、龙德发等同志,他们给作者精神上的鼓励,财力上的支助,使采写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著名的党史专家、教授林增平、谭双泉、宋斐夫、陈富华等同志也对作者给予热情指导与帮助。
我要特别感谢夫人刘燕平女士,她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数十年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承担全部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解除我的后顾之忧,我的写作成就有她的一半,其情可感,我永不忘怀。
在这本书的采写过程中,运用的历史材料数以百计,实难以一一列举,恕难赘述,主要参阅了下列资料:《北伐战争》《李宗仁回忆录》《蒋介石生平》《林伯渠传》《民国高级将领列传》《刘斐将军传略》《彭德怀自述》《回忆卫立煌先生》《民国档案》《国民革命军大事记》《湖南文史资料》《文史资料选编》《中共党史资料》《湖南统一战线》中的《湖南和平起义》(湘军边、钟德灿)、《和平起义前的程潜》(周全)、《河南文史资料》《开封文史资料》《郑州文史资料》《抗日战争中的河南省委》《民国春秋》等。
由于作者心钝笔拙,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收集的资料挂一漏万,书中难免产生谬误和不足之处,敬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待此书再版时予以增修。
陈利明
2016年12月修订于株洲
2015年10月12日,芙蓉之国的古城长沙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坐落于长沙市芙蓉区人民西路百果园19号的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于这一天隆重开馆。民国时期,这里是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程潜将军的公馆,也是他率领在湘的几十万国民党军人和旧军政人员实现湖南和平起义的珍贵的历史见证。
程潜将军是辛亥革命元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抗战胜利后,他任武汉行营主任,反对内战,支持国共和谈。1948年,他改任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给其人生带来根本改变的契机。随着全国各地,尤其是湖南人民反内战和平运动的风起云涌和人民解放军如排山倒海般的胜利进军,激励他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准备,于1949年8月4日,毅然率部通电起义,使其成为湖南和平解放的首要功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潜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政府主席、省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在长期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同时,一直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省长近20年,直到1968年逝世。他毕生为民族民主革命而斗争,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他的坎坷人生是一部沧桑民国史的缩影,他的革命荣光和湖南和平起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湖南历史和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程潜大传》是著名传记文学作家陈利明先生的作品。作者搜集大量历史资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程潜将军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该书在2005年由我社第一次出版后,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和读者对书中的某些史实和评价也提出了质疑和探讨,特别是程瑜女士等程潜将军的亲属对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这次出版,我们对原书中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了统一处理,重点对重大史实的缺漏和失误进行了较大的增补和修改。比如,根据程潜本人的回忆,增写了他于1904年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留学的相关内容,补述了他在1938年担任天水行营主任期间举办国民党军队第二期游击干部训练班的相关情况。还有1937年程潜与郭翼青女士结婚的情况和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程潜与毛泽东两次见面的情况,原书中都有不切实际的描写,这次都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更正。尤其1938年6月,程潜正在第一战区司令官兼河南省主席任上,对他执行国民政府计划,实行花园口决堤的历史事件,除了肯定这一举措阻滞了日军对武汉的进攻,为国民政府军政人员和广大百姓的转移,以及各类工厂学校的搬迁,赢得了三个月的宝贵时间,同时依据相关资料的新发现,详尽地补述了程潜为尽可能减少决堤损失所做的工作,一是在决堤之前,通知下游四个村庄居民及时迁避。致“无一人伤亡”;二是在决堤后及时发放赈灾款,用以资助灾民重建家园。因他“救援得当,尽可能地降低了由决堤造成的人道灾难”。总之,一些重大史实的增补修正,使该书内容更符历史事实,对程潜的是非功过有了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次修改,我们参考、吸收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得到程渝女士的潜心指正,谨致感谢。《程潜大传》这次修订出版,还得到程潜女儿程渝、程文及外孙林可冀,曾外孙林钢、林锋,侄外孙张起衡等慷慨资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敬意和谢忱。
团结出版社编辑部
2016年10月
陈利明著的《程潜大传》讲述了程潜是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国民党元老。18岁的毛泽东曾是他麾下的新兵,因此也一直被毛泽东尊为“老上级”、“老领导”;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他和林伯渠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占领南京;抗日战争中他曾统辖长江以北五个战区的对日作战,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相互支持;解放战争中他作为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湖南起义的首要功臣。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湖南第一任省长,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参加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毛泽东亲往车站迎接;毛泽东还曾经邀请他一起游中南海,并亲自为他划船荡桨。
他是国民党营垒中难得的“军中才子”和“儒将”。他前后有过四次婚姻,其情感历程一如他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和传奇。
陈利明著的《程潜大传》搜集大量历史资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程潜将军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湖南起义,他的一部充满坎坷和传奇的人生,见证着一个旧时代的衰落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他的人生是一部沧桑民国史的缩影,他的革命荣光和湖南和平起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湖南历史和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