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林著的这本《寿州琐记》是一部文史散文集,通过六辑篇幅,真实描述与史料考证了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风土文化。内容深入浅出,既不一味戏说,也没有掉书袋子;语言生动活泼,既不严肃刻板,又适合大众的口味;篇幅要长短适中,既没有碎片化,也没有博士买驴。
| 书名 | 寿州琐记/文化寿州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继林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继林著的这本《寿州琐记》是一部文史散文集,通过六辑篇幅,真实描述与史料考证了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风土文化。内容深入浅出,既不一味戏说,也没有掉书袋子;语言生动活泼,既不严肃刻板,又适合大众的口味;篇幅要长短适中,既没有碎片化,也没有博士买驴。 内容推荐 王继林著的这本《寿州琐记》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地域文化丛书“文化寿州”系列之一种。全书对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风土文化进行了真实描述与史料考证,共分为六个篇章:分为“意象速记”、“故里风物”、“里巷游踪”、“邑人性情”、“街谈巷议”、“拓展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情思和怀古幽思。 目录 王继林与他的《寿州琐记》(序) 第一辑 意象速记 楚国郢都寿春城 寿州之周 霍小玉与寿州刺史 也谈寿州的“孝” 东坡笔下的寿州诗 观书有感 长淮何烂漫 寿州年味 寿州小年 暮烟残照熙春台 升平园:老寿州温暖的回忆 寿春古城青春留影 寿州“网”事 第二辑 故里风物 离香散尽是故乡 寿县大救驾 九曲长淮肥王鱼 寿县花鼓灯 又闻腊菜飘香 到寿州看落叶 寿州大鼓书 又到糖球诱人时 寿县牛肉汤 寿州窑 寿州茶 《牡丹亭》中出现的寿县方言 古城微电影 关于“突火枪” 寿州草木 说说酥瓜 第三辑 里巷游踪 寿县状元街的状元 寿州的书斋 游坊巷古今辨识 寿州考棚 “三步两桥” 双城记 买座城池送给你 寂寞的长巷 爷俩游寿州(一) 爷俩游寿州(二) 爷俩游寿州(三) 爷俩游寿州(四) 爷俩游寿州(五) 茶馆及其他 城墙夜行记 寿州的坛庙寺观 第四辑 邑人性情 寿县人的雅量 为什么要锯树? 寿州闲人 从“时苗留犊”看为官 张树侯笔下的平凡人生 600年昆曲乘着张野塘的弦音 刘之治:从传说走向真实 大雄大无畏者 寻访金克木 黄吉安与《柴市节》 乱世忠直方震孺 遥远的路程 寻访张树侯 为民请命刚愍公 当皇帝的老师(一) 当皇帝的老师(二) 唐代的寿州“北漂” 恨君不似江楼月 第五辑 街谈巷议 菜样人生 露子与观念 1918,儿童眼里的一场兵乱 从金克木的家学谈起 学车小记 创办或督办 名副其实之“隐贤” 毕业季 一城两县治 给我们寿县写一首诗吧 城墙根下深情回望(一) 城墙根下深情回望(二) “境入安阳”辨 寿春古城需要树 文泽后世的嘉靖《寿州志》 此安丰,彼安丰 从“北海团城”看古人智慧 寿州元素 有关报恩寺始建时间和东禅寺之名 “怀诗寿字定文章”赘论 咸同年间的寿州噩梦 第六辑 拓展叙事 寿州方言另识 千年釉变 永远的沙果巷 寿州的云 寿州的雨 瓦埠湖上 家门口的“国保” 寿州西门灵异志 寿州茶事 穿过寿州乡土长廊 关于寿州雪的叙事 寿州四季 2013,寿州日落 咸同年间的寿州 寿州文脉 又见东岳庙 嚼一枚诗情的果子 年前灯暖 寿州花事 都是同渡人 洗心泉 夏四月 一步寿州一天涯 寿州琐记,2013 我看《寿州琐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暮烟残照熙春台 六安政协2008年第一期《社情民意》刊登的《寿县“熙春台”亟待抢救修复》一文,是笔者写的。虽为“编外”人士,但笔者提出的熙春台保护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如今距离这篇文章的发表已有7年,熙春台的保护依旧困难重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州署及熙春台遭遇到了整体恢复和局部动作之间的不协调,熙春台“陷入”民居当中,修复的难度比想象的要大。现在暂时撇下保护的话题,说一说熙春台,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熙春台,是州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州署图上看,熙春台位于州署最北边,是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上的单檐六角攒尖顶的建筑。而现场目测,似乎又不是六角,而是四角,有一张老照片,民国时的熙春台确实是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有立柱无墙体,类似于在高台上建了一座亭。现在的熙春台的台基完好,台面上的石柱以及梁、椽等构件残存,屋瓦已不在。朝南石柱上有篆刻楹联:“霞布星罗,天开寿域;花明麦秀,人乐春台。”上联有一个“寿”,下联有一个“春”,很巧妙地将“寿春”二字嵌了进去,字面上有较浓重的墨迹,似乎有人来此拓过。 州治、县治就在这座千年寿春城内。州署位于东街,现在的“东大街91号”。寿春城历史久远,汉、唐以前的治所已不可考,州署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应该从明代开始。从州署图上看,州署是以谯楼、仪门、大堂……到熙春台,自南到北为中轴线,向东西呈对称分布。中国儒家讲究中正平和,凡事要四平八稳,州署东边是“吏户礼”,西边就是“兵刑工”,东边是清暑泉,西边就是济渴泉,这种对称式格局更显大气、庄严和典雅。谯楼的南边即现在的照壁巷,原先有一座照壁,照壁的东西两头分别为“寿域”“春台”两面门,这跟熙春台的楹联有了暗合。“寿域”后来移到东城楼上,成了宾阳楼的门额。有资料认为台名“熙春”,源于《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天年,如登春台”,但笔者认为其初衷还是为了藏进“寿春”地名。 熙春台原址乃一“水台”,州志有“因水台旧址改筑熙春台于后”。水台,中国古代建于水中或水边的戏曲演出场所,又称水座,多建在明末清初,看来也是个“与民同乐”的场所。康熙二年(1663年),知州黎士毅重修州署并建熙春台。其兄黎士宏在信州做官,应弟之邀作《熙春台记》并赋诗一首,台记中提到建熙春台的初衷,“弟来书云,‘仍旧址,筑熙春台于署之后。高可五丈,俯视城中,非敢侈游观,欲时时见我百姓如在几席间耳’”,建熙春台可以登高望远,全程监控。黎士宏的诗未必好,但从“高槐细落檐花开,怀风凉麦迎朝霁”可以看出哥俩仕途得意的情景。当然熙春台是盛世的歌颂,若逢乱世断不能修熙春台,“夫寿春,古战争之地,二十年前兵戈扰攘,靡有宁宇”,“今圣天子仁圣,风雨顺时”,登熙春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亦一大观也。其后三百年里,州署及熙春台,遭受兵燹、陷城,又毁又建,形貌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清代袁树(袁枚从弟)有诗《晚登熙春台》:“独上高台值暮烟,大江南望渺无边。夕阳影淡寒鸦阵,枯树枝匀水墨天。”如今,州署建筑群仅剩下谯楼和几口枯井,而熙春台仍是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解答。 相关链接: 对于“台”的经典解释,是汉代刘熙《释名》中的一句话:“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认为“台”就是保持的意思,筑土高峻而坚固,使之能够保持自己。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四专门论“台”的一段文字,列举许多古代著名的台:“按《山海经》有轩辕台、帝舜台。其后,夏有钧台,殷有鹿台……”这些台绝大多数是帝王所建,或者关系到帝王的。所以,“台”这种建筑形制,可能一开始就与帝王有关。 除有展示帝王尊严外,“台”还有观测天象、纪念古圣先贤的作用,还有搭台唱戏之“戏台”。另外从建筑角度考量,古代建筑“前卑后高”,似乎要营造一种高下之势。而在寿州署里建造熙春台,则要营造一种威严的氛围。(韦明铧《说台》) P23-24 序言 王继林与他的《寿州琐记》 “寿州琐记”出刊百期,编辑部想以什么方式纪念一下。正巧,安徽文艺出版社建议我们弄个“文化寿州”丛书,那就把“寿州琐记”汇总后出个集子吧! 《寿州琐记》的作者王继林,安徽无为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古城一所中学教书。我从安丰塘调到古城谋生后,有幸与继林同住一个小区,两家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可直到今日他也没到过我的寒舍,我也没拜访过他的华府。我们每天出入州署谯楼下的门洞,可在相当长时间里形同路人,见面招呼都不打一声。直到有一天互联网的脚步迈进古城门,寿州报社办起了“寿县论坛”,我们分别充当栏日版主,一来二去。终于知道在虚拟世界里“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一根浮木”,就是身边的这位“芳邻”! 莫道言不深,神交在心灵。我们共同搭乘起网络时代的快车,物以类聚,惺惺相惜,共同的爱好使我们不即不离,在见招拆招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朝相识,恰似故人归。 王继林还是位诗人,当年的“寿州诗群”核心成员有五六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大浪淘沙,造化弄人,后消费时代的今日,曾经的人员几乎离散远去,但王继林却可以独守孤寂,徜徉在文学的园地里。他不光写诗还写评论,散文随笔更不在话下。我常暗自把我俩的散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似相同的文字,较其深处,性格大为迥异。如果把我所写的散文比喻成散步状态,王继林的散文就是在散步中时不时地穿插着奔跑、跳跃。这就是全面发展的好处,他能够根据内容的需要,或兴之所至吟诵几段新诗,或信手拈来引用几行古词,既让内容更加充实饱满,又让形式丰富多样,文字空灵飘逸,文风清新自然,文章浑然天成。 谢有顺说,一个作家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必须建立自己写作的根据地。这就跟摄影一样,只有抓住一物、一事、一景、一地,拍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才能成为真正的摄影家。写作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呈现出集聚效应。随着在古城经年累月的生活积淀,王继林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古城丰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品读和考证上,乐此不疲,孜孜不倦,他的新浪博客不断涌现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文字,成为外地人了解寿州历史的窗口。 2012年春,我到寿县信息中心任职。如何把《今日寿州》办得接“地气”、有人看,成为重点思考的事情。通过广泛问计,大伙一致认为要办成“党报性质、晚报风格”。说直白点,就是要亲民,增加可读性。《今日寿州》是周报,一周来县里的重要活动必须报;信息中心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依靠与乡镇、部门联办求生存,乡镇、部门的活动需要报。这样受篇幅所限,可读性只能在副刊上做文章。当前“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号角嘹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提出了“文化立县”的口号。如果在挖掘历史文化、提振寿县人文化自信力方面用心下力,肯定会博人眼球,引起古城人的共鸣。当年,《新民晚报》《合肥晚报》等邀请文化名人在副刊上开专栏,都受到读者欢迎。我们要找这样的人,有吗? 王继林的名字当即在我脑海里蹦了出来。把想法与他一说,两人一拍即合。 王继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很快就发来信息说,栏目就叫“寿州琐记”,怎么样?我说,随你。只过了一天,王继林又发来自己动手设计的“寿州琐记”刊头征求意见。我还是那句话,随你,但要先写出五篇以上文章后栏目才能开办。王继林很干脆,回复说,我先写十篇给你看看! 2012年5月30日,《今日寿州》精心打造的首期“寿州琐记”新鲜出炉。此后坚持一周一期,很快引起读者关注,成为宣传寿州文化的品牌栏目。《寿州年味》《升平园:老寿州温暖的回忆》等,勾起人们对过去古城美好生活的多少回忆;《东坡笔下的寿州诗》《暮烟残照熙春台》……捕捞陈书故卷中的寿州碎片,呈现给读者一页页完整的历史。两年多来,王继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考证过去、体验当下、思考未来,大处谋划、小处着手、深入浅出,将幽深的历史,以及特殊年代发生的不同的事,出现的不同的人,通过短小的篇章进行串联勾勒,自得其乐,游刃有余。“对寿州事实的记录,越是深入越感觉努力不够,寿州——古老又充满生机的伟大中国的缩影,对其中人物和事件的探研,似乎在审视自己的前世今生。笔者常常为其中关键的人与事捏一把汗,心里老想着‘如果不那样就没有遗憾了’,所以说对历史钩沉其目的还是知兴替、正衣冠,让后世人少走弯路,也是另一度空间的古城建设啊!”(《寿州琐记,2013》)其中“缩影”一词很值得玩味和思考,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对故土的认识不再妄自尊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的资源越来越稀缺,古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倍感珍惜。《寿州琐记》写本地人,记平凡事,不溢美,不拔高,行文小心翼翼,用心肠说话,透过纷纷扰扰的世象,用史实和经历寻找答案。《寿州琐记》更像是心灵的漫游,它的朴实的文风定会观照到寿州人的品性,当把历史上的一幕幕现场还原,先贤的踪迹与当下的人们置放到同一个场景,我们会发现,历史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走的过程,读完它,相信一定会得到启发和砥砺。 《寿州琐记》,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古城生活的独特体验,是作者对古城历史的忠实记录,是作者对古城文化的深刻研究,是作者对古城魅力的鉴别发现。 现在,《寿州琐记》即将结集出版,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它了解自己,了解寿州这方热土,进而推己及人,与世界交流。衷心祝愿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同时,也祝愿王继林的“寿州琐记”越写越好,《今日寿州》越办越好! 后记 一个外来者到了某地,总想通过三五天的行程把一地弄得清清楚楚,最好能眉毛胡子一把攥住,但“一把抓”法总是行之无效。对一地的记述也是同样,这事急不得。最近几年急着抓文化,抓文明建设,于是速成的文化工作纷纷出台,宣传造势。东造景观,西编典故,时间一久,人们就看出“破绽”来。事实证明,无中不能生有,文化是长期积淀、自然形成的。 我写《寿州琐记》,初衷就是还原历史真实,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不弄假话套话,知道多少写多少,不无病而强呕。2012年上半年,我和刚到寿县信息中心履新的赵阳主任,谈及我准备写琐记的事,他一听拍案叫好。于是在《今日寿州》报上给我弄了一块地儿,让我做起专栏来。当时栏目的定名还颇费工夫,有“寿州琐忆”“寿州琐记”,还有一个文绉绉的“五十弦翻”(取自辛弃疾词)。“寿州琐忆”偏向于回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五十弦翻”也偏重怀古且太文乎,离读者有些远;而“寿州琐记”侧重于经历和当下,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是从一个人的视角看古城,这个人是我,也是你,是同在城池里生活的每个人。 琐记,既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和未来。但写琐记又不能天马行空,以为琐记是个筐,是事都能装,将一些嚼了千百遍的东西拿来重温、拼凑成支离破碎的文字,那是我不愿做的,我认为那是对读者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写琐记首先得对得住费眼阅读的读者们,哪怕让我放弃抒情的激动,我也不能违反追求真实的初衷,我也就是这样想的,如果《寿州琐记》有什么看点,我觉得看点即在于此。从2012年6月第一期《寿县人的雅量》截止到现在,共完成了百篇琐记,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努力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也是给作为文学和史志爱好者的我提供的学习平台。虽然琐记的连载没有明显的分类和界限,也没有对文体进行细分和定位,但两年的撰写经历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就是在过去文本的基础上,对一些口耳相传的史实或传说进行深度的研究和甄别。一直以来,我们对那些故事或典故抱着“自古已然”的态度而笃信不疑,似乎它们就是“祖宗定制”,事实上也有不少经不起推敲或出现与历史真实不吻合的情况。苏希圣先生2008年撰文《寿县“门里人”新解及相关刻石》,对寿州“内八景”之三城门的刻石进行了质疑并重新进行了解读。对既成文本的重新考量需要勇气,需要忍痛割爱的决绝。苏公此举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同时重新反思也使我们研究的空间更大,苏公的这篇文章将“石敢当”与寿州石刻进行了比照和辨析,产生了对“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相”“当面锣对面鼓”等典故的新见解。百篇琐记之《寿县状元街的“状元”》《寿州茶》《刘之治:从传说走向真实》《此安丰,彼安丰》等,皆为对过去文本深度考量后写成的。当然还有些疑点,需要在今后不断探索才能破解的,譬如“赵光胤困南唐”“陈独秀拜师孙家鼐”等等故事,一是没有合理的史据,二也因为误导了读者,让这些故事遭遇误读或放大,确实需要在日后澄清一下。 其二就是在原来文本基础上增加了“新史实”,就是通过自身的阅读或参照相关书籍,找到些佐证,通过整理、完善,进而丰富了寿州文史。在这个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有些书籍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寿州毫不相干,比如《牡丹亭》《苏轼诗集合注》《嘉靖皇帝大传》《乐府诗集》《老残游记》《翁同铄日记》《捻军史》等等,而《600年昆曲乘着张野塘的弦音》《(牡丹亭)中出现的寿州方言》《当皇帝的老师》《文泽后世的嘉靖(寿州志)》《东坡笔下的寿州诗》《寿州闲人》《咸同年间的寿州噩梦》等等,这些琐记都是这些阅读的“副产品”,说是这样说,其实阅读和写作之间还是有关联的,因为热爱,因为日思夜想,我会冥冥中感觉到哪些书会和寿州有关联,书中哪些内容会为我所用。为了了解孙家鼐,我看了6卷本的《翁同龢日记》,因为同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的日记一定绕不过孙家鼐,这是我浅薄的经验,但却屡试不爽。 最大的部分当然还是来自于直接阅读和亲身实践。直接阅读就是对准需要了解的史实去找相关书籍或查阅资料,嘉靖、光绪版《寿州志》是我阅读时间最长的两本书,它们对我已达到亲切的程度,《寿县状元街的“状元”》,这一灵光乍现来自于嘉靖版《寿州志》不经意的几字注释,《也谈寿州的“孝”》就是通过州志艺文中所载《送董邵南序》《孝门铭》两篇著名篇章的比照而得来的联想。“安丰县出孝子”,这是我阅读后最大的体会并在州志中明生员赵相《重修读书楼记》得到印证——“按唐贞元年乡先生董邵南、李兴以孝行名于时”。在此期间,我也得到了寿州史志爱好者们的鼎力相助,哈余庆、苏希圣等先生以及顾承志、赵鸿冰、李家景、李春鸣等较年轻的朋友,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舞,让我能一睹《淮南耆旧小传》《安徽省寿县地名录》《寿县文化志(初稿)》以及其他难得晤面的书籍或资料之真容。我也写下了比较独到的一些琐记,譬如《张树侯笔下的平凡人生》《一城两县治》《毕业季》《大雄大无畏者》《给我们寿县写首诗吧》等。 既然是琐记,个人感受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作为每个寿州城民都有十足的理由完成自己的一部《寿州琐记》。我在夜深人静之时,回顾在州城里的周游,和朋友们一起在城内或城外寻访、凭吊。我的《寿州琐记》就是以一个平凡人的视角对那些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史实的记录或理解。时间到了2014年,距离第一篇琐记已过了整整两年。当得知《寿州琐记》要结集成一本书,我心头漾起一阵暖又有一阵寒,暖在寿州的丰厚,寒在时光匆匆。 王继林草于寿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