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树说中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园文化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树辉主编的《树说中青》是一本“校园文化备忘录”。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校园四季”篇介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12种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花树,“胜日寻芳”篇介绍6种种植较多师生也较为喜爱的花树,“那时花开”篇重温5个给师生留下美好回忆的花树景观,“桃李春风”篇收录了师生留下的与校园花树、树木树人有关的文章。

内容推荐

张树辉主编的这本《树说中青》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园内植物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四季”、“胜日寻芳”、“那时花开”、“桃李春风”四个篇章,从多个角度图文并茂地描摹了校园中花树的精神品格、寓意象征,反映了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歌颂了树木树人的大学情怀。

目录

校园四季

 竹

 白皮松

 玉兰

 梨树

 海棠

 白杨

 悬铃木

 山楂

 核桃

 柿树

 银杏

 杜仲

胜日寻芳

 樱花

 黑枣

 连翘

 丁香

 桃树

 槐树

那时花开

 记忆中的雪松

 丝语梨花园

 西边的那片彩云

 昔日苹果园

 印象爬山虎

桃李春风

 满园春色谁描写

 记忆中的中青风景

 校园春日四景

 校园春景二首

 你跟“冬至树”合影了吗

 中青校园的“风·花·雪·月”

 中青保洁大叔杨子银上了校报头条

后记

附录一 校园植物列表(2017年1月)

附录二 校园植物地图(1986)

附录三 校园植物地图(2016)

试读章节

槐树

在宿舍静静地翻阅着论文参考书,缕缕清风吹入室内,我竟然闻到了阵阵槐花的清香!莫非是窗外的槐树开花了?我放下书本,到阳台上一探,啊,槐花真的开了。微风拂过,枝叶轻摇,淡淡的花香弥漫开来,深吸一口气,花香竟是如此沁人心脾。但见那一串串洁白的槐花夹杂着尚未开放的花蕾,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嫩叶间,让我有太多的惊喜和亲切。槐花没有白玉兰的洁白芬芳,也没有玫瑰花的鲜艳热烈,更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但那一簇簇粉嫩的槐花静静地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朴素、安静而又清远。盛开的槐花,仿佛开放在我幼时的记忆里,连同那粗犷挺拔的槐树,永远定格在我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中。

故乡是豫西山区的小村,那里山地和丘陵较多,由于槐树根深能固土且易成活,故房前屋后、路边坡梁上常能见到它的身影。每逢春天槐花盛开之际,山坡上大大小小的槐树一棵挨着一棵,在微风吹拂下,颇有苏东坡笔下“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的意境。

记得小时候,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乡亲们认真地种着几亩薄田,循着四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槐花盛开时节,家家户户都不愿错失大自然的馈赠,纷纷去采摘。树身低矮的,人们就站在树旁一串串地捋下槐花,放在身边的口袋或篮子里。高大的槐树花多且鲜嫩,大人们常用长竹竿上绑的锋利镰刀割下带有槐花的树枝,孩子们便在树下采摘、装包。

采摘槐花的乐趣于我而言就是爬树了,因为在树上既能采到在地面够不着的鲜嫩槐花,又能在逞能中体验攀爬高处的惊险和刺激。我知道,上树下树不只靠体力,更要靠手脚的协调并用。爬树时,往往需要在腰里别上镰刀和绳子,双手抱紧树干,双脚发力,手脚并用直到树冠层,遇到拦路的枝丫尖刺就用镰刀除去,爬上树后用绳子做个简单防护,就可以采摘了。高大的槐树树皮粗糙开裂而难以攀爬,但我喜欢挑战,多次磨破了衣裤甚至手脚而浑然不顾。为此,我获得了伙伴们的艳羡佩服,也因父母心疼、担心而多受责骂。如今看到槐树,我依稀能够回忆起站在树上采摘槐花场景,特别是树下伙伴们艳羡期待的眼神和呼喊我注意安全的声声嘱咐。

新鲜的槐花可以生吃,入口甜丝丝的,但大多在蒸熟后剁碎做饺子、包子馅。记得每次采完槐花回来,妈妈总是带着责备的表情,挑出花里混杂的枝叶,用清水淘洗干净,放笼上蒸。出笼后剁碎,撒上精盐和调味料拌匀,滴几滴香油,美味的槐花馅就做好了。看着灶膛里闪耀的火花和妈妈忙碌的身影,我感觉被磨破的手脚也不疼了,因为一顿舌尖上的美味马上就能尝到了。

离家出外求学之后,槐花饺子或包子竞一直没能吃上,爬树摘槐花的儿时经历也渐渐淡忘。奔波在城乡之间,固化单调的生活模式让我对自然的感知变得迟钝,紧张繁重的工作体验让我对审美的乐趣束之高阁,那日渐被疏离而没落的乡村连同文化传统,正无声无息地瓦解着自己精神上的现实依归。执着而又匆匆的求知脚步早已把美丽、亲切而又闭塞的故乡远远留在了身后,更不用说故乡的槐花和槐树了。

感受着城乡的差异和变迁,我邂逅了中青。在这里,我惊喜地发现校园里竟有高大粗壮的槐树,更可喜的是我们宿舍的窗外就有一棵。因此,每每思乡,我就会静静地站在窗前,注视着大槐树沉思发呆,毕竟槐树寄托了我太多的难忘记忆。不管是美好、眷恋,抑或是痛苦、无奈,槐花和槐树牢牢盘踞在我心灵的深处,总能让我睹树思情,流露出一份久违的亲切和留恋。窗外的槐花和槐树见证了我秉烛夜读的点点滴滴,也慰藉了我内心深处的思想孤独。在槐树叶落的冬季,我曾在诗中写道:“古槐落木鹊无语,犹觉徙迁待春萌。”

现在,眼前的槐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我却要在槐花飘香的时节离开中青院,踏上未知的人生旅途,一种复杂的情绪悠然升起,我知道那是对中青的留恋和不舍,一如我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地凝望着挺拔的槐树和满眼的槐花,深吸一口气,坐到了书桌前,感受着清新淡雅的花香,我要把这一切铭刻,铭刻在我美好的中青记忆里。

P118-122

序言

花有花语,树有品格

自序

花有花语,树有品格,校园的花树恐怕更是如此。

中青校园不大,却生长着各色各样的北方花树。年头儿久的肯定已经长过学校的历史,年头儿短的,也许是去年那个春天刚刚栽种下的。一棵棵树,一朵朵花,甚至是那一株青草,都伴随着学校的变迁,更见证着一代代中青人的成长。时间久了,中青人更读瞳了那些花语,也赋予了那些树独特的品格。

产生要编写这本校园植物志的念头,恰巧是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命名组建的第三十个年头。那时,校园文化丛书里的《媒体中青——媒体视角中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两本《见证中青——校报新闻网优秀作品选编》已经摆上书架。这本字数最少、图文并茂、看似编辑任务最轻的却放在了后面。不是手边缺少素材,而真的是想在情浓之际,用心把这本编成一个精品,一本可能会让你不忍释手、会想去多翻上几遍、读来若有所思的书,一本能传播校园故事、传递师生情感、传承中青文化的书。

校报副刊,一直为师生乃至同行欣赏赞许,有的朋友竟会把它拿去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三十年下来,那里面积累下许多师生描写校园花树和景观的美文。校园的树很多,常见的就有不下二十种,总有一些静静地栽在角落不为人熟知,也有些未入校园作家法眼的。我们尝试用镜头记录它最美的一刻,也尝试邀请师生再把它描画,但也总忍不住去浩瀚如烟的文学作品当中,撷取描写它们的最有意境的篇章段落,以飨读者。

校园有很多有心的摄影爱好者。早期珍贵的影像,有的觅自档案室发黄的老相册,有的是从老画册中翻拍过来的,更多的,是从我一次次更新电脑,却从来没有弄丢的文件夹中,被我如数家珍地翻出。那些有代表意义的照片,有些记不清是哪位同事的作品,也有些是自己偶然拍得的敝帚自珍。在上千幅的作品当中,精挑细选,选中了那些最符合这个花树品格的姿态和瞬间。我不把那些图片叫作配图,因为它们早已超越配图的意义,完全可以传递不亚于文字的情感和张力。既然是要做一本有意境的书,那照片也必定要修饰得更加完美,把这几百张照片,按照场景意境所需无一例外地修图,竟还感觉到一些仪式感,也着实耗费了我一些时曰。现在回头看来,值得。

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有无数歌颂各种花木的诗歌美文,选中一首,贴在书页中并不难。编者们选择了邀请老师、校友和在校同学,用他们擅长的书体笔法,写成一幅幅书法。这些作品,有的老道、有的稚嫩,但都让那些文字更添了灵性。那些花语,那些树的品格精神,在墨晕散开处,更有了文采,多了生气。点缀在书法上有平日里刻着玩儿的树形印章,更有特意从西泠印社朋友处求来的与书同名的实力大作。  那看似随意的树的枝丫,看似信手拈来的点题文字,其实更费了不少周折。网上下载图片,电脑处理字体,自然是非常简便的事情,但我们选择了邀请擅长绘画的同学手绘那枝丫,也用书法把点题文字直观表达。“校园四季”篇的十二幅彩页,也并不是出自出版社美编之手,而是有灵性、有审美、有功夫的同学的作品。每一个印章,每一个字体,都修改到了苛刻的地步。那十二个彩页,算得上这本书的别致之处,也是书的点睛所在——梧桐夜话,海棠依旧,铁骨慧心,青有杜仲,更有了神来之笔的韵味。这些文字为中青的花语做了新的注解,给树赋予了特有的精神品格。这些花树,也就更只属于这个校园了。

随着三环路的扩建,随着校园的变迁,有些花树,那时花开,只能留在中青人的记忆当中了。那有故事的苹果园,那柔美的桃花坞,那披了彩妆的中青冬至树……这本书,记录了那些花树的英姿,记录了中青人的浪漫,也更记录了为郁郁葱葱的校园辛苦劳作的园丁。这本书,当然也更是献给那些以树木树人为己任,以满园桃李为荣光的一代代的中青院老师。

偶然,或专门读到这本书的一届届的中青院的同学们,你们自然是这校园的主人,更是这些花木的朋友。这本书,自然也是送给你们的。时光在变,岁月在变,花语不变,情怀不变。中青人和中青树的品格不会变。梨花道,三棵树,哪一处没有你的笑声和泪水,哪棵树的年轮里,没有嵌着你的青春记忆呢!玉兰花开,柿子熟透,银杏叶绿了又黄,分明就是在讲述着我们难忘的中青故事!书里有一张照片是我用手机拍的万叶体育场的人工草坪,我坚持要把她编在书里,谁又能说,一代代爱踢球的中青男生的汗水,没把她浇灌出灵性、没给她赋予品格呢?

20世纪同学们常说,“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后来不知不觉多了“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这几年,同学们爱唱“一生中青,一世钟情。”每有离别,总会有人高喊或低喃,“你来,不管多大风,多大雨,我在三棵树等你!”没有人把这些话刻在任何一棵树上,但这话,盛满在玉兰花里,荡漾在山楂树下,闪映在白杨树的目光中,印刻在老槐树的年轮里……

一位首届中青校友在寄来他的书法作品之后,静静地说:我们,就是中青院一棵棵的树。

这本校园植物志,便有了《树说中青》的名字。此刻的你,在惦念哪朵花,又会记起,哪棵树?

张树辉

2017年1月3日

后记

一花一树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学文化,依托校园景观、校园人物、校园植物等实体得以拓展和传承。2016年,适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命名组建30年之际,我们萌发了编辑一本以校园植物记录反映中青文化的书的想法。从向后勤部门索要植物分布图“按图索骥”对植物进行寻找归类,到最终付梓成书,历时一年有余。

我们希望这本书不单纯是为校园植物描摹画像,更不是一本植物类科普书,而是和已经编辑出版的《见证中青》《媒体中青》一样,成为一本“校园文化备忘录”。当读者阅读这本书时,指尖触碰的不仅仅是纸张,而是一所大学的脉搏;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图文,而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花树,而是一所大学的情怀。因此,我们把全书分成了四个篇章,“校园四季”篇介绍校园中12种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花树,“胜日寻芳”篇介绍6种种植较多师生也较为喜爱的花树,“那时花开”篇重温5个给师生留下美好回忆的花树景观,“桃李春风”篇收录了师生留下的与校园花树、树木树人有关的文章。

本书的编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师生的热烈响应。党委书记倪邦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分别撰写文字作为本书的代序。师生校友或贡献墨宝,或补拍图片,或提供手绘,促成了本书的完成。

书中文字大部分选自30年来师生在校报、新闻网上发表的作品,小部分节选自网络美文,均已写明作者(由于很多网络美文的作者名字为网名,无从查找,故本书出版后如有作者发现自己的文字入选,可联系学校新闻中心,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支付稿酬);书法作品的作者为教职工、在校学生和校友,也已写明;摄影作品由于量大且多为经年积累而成,照片和作者已无法一一对应,只能在此统一列出:张树辉、张斌、葛丹清、刘明辉、王浩任、孙跃、王先欣、陈璞、高兴贵、赵丹霞、王渭巍,也许还有遗漏;“校园四季”篇12幅彩页设计制图以及附录二、三制图为王可心;“校园四季”“胜日寻芳”两个篇章中的手绘作者为杨绍媛;书名、篇章名的英文翻译为蔡晨青、曾茂富;附录一由后勤管理办公室提供。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愿本书能带给那些熟悉中青院的人独特的校园回忆,带给那些不熟悉中青院的人了解这所大学的一个入口。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的编辑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方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月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