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于宁编著的《太原会战》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原大会战,揭露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华民族以她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日寇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胜利60年后的今天,本书又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威武悲壮的年代……
| 书名 | 太原会战/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于宁编著的《太原会战》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原大会战,揭露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华民族以她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日寇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胜利60年后的今天,本书又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威武悲壮的年代…… 内容推荐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战场上的一次大规模会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国共双方密切配合,在平型关、忻口重创来犯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外,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牺盟会广泛动员山西民众,积极投身支援抗战的洪流,为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宁编著的《太原会战》借助大量史料,从多重视角对重要战役进行解读,力求钩沉史实,再现全面真实的太原会战。本书作为历史普及类读物,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第一章 卢沟桥畔狮子吼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十九军血洒卢沟桥 平津沦陷,华北危急 扑朔迷离的通州事件 烽火平绥路 第二章 各方共策保晋大业 国防计划,确保天然堡垒 东渡黄河,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 阎锡山守土抗战 第三章 战火染晋北 大同失守,李服膺代人受过 平型关设伏,一一五师首战告捷 繁峙陷落,内长城防线失守 第四章 血战忻口 外围失守,忻口门户洞开 郝梦龄殉国南怀化 一二〇师伏击雁门关 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 山西战场的中国战鹰 第五章 喋血娘子关 平汉路北段作战与石家庄陷落 黄绍弦腹背受敌,弃守娘子关 一二九师重叠设伏七亘村 第六章 太原保卫战 傅作义困守孤城 八路军开辟山西敌后根据地 太原会战后的山西局势 第七章 三晋总动员 牺盟会促成各方合作,动员山西民众 扩建新军,武装保卫山西 山西民众支援抗战 试读章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近代以来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励精图治,其国力可谓蒸蒸日上,明治天皇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使华夷秩序遭到极大冲击。1900年,日本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丧失了亚洲的领导权。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了欧洲强国,正式步入列强行列。日本在对外战争中的接连获胜极大地刺激了其征服世界的野心,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因内忧外患导致国力日益衰微,自然成为其觊觎的目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派人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沦丧。此后,日本又频频动武,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战争,驻守上海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但国民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与日本订立《淞沪停战协定》,中方丧失了上海至昆山、苏州一线的驻兵权。日本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于1932年3月扶持清逊帝溥仪成立“满洲国”。笼罩在东北上空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1933年1月,日军又将触手伸向了关内。借口热河是“满洲国”的领土,目军向长城一线大举进攻。虽然蒋介石迫于民众舆论的压力,调集中央军北上,摆出要与日军决战的架势,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也奋起抵抗并取得了喜峰口大捷,但实力的明显差距,使双方迅速回到谈判桌上来。《塘沽协定》的签订对华北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协定削弱了中方对冀东地区的实际控制,使华北的门户洞开,日本趁机通过各种形式对华北进行渗透,进而开始策划分离华北的阴谋活动,平津地区首当其冲。 1935年,日本强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旨在进一步控制华北的《何梅协定》。协定签订后,国民党党政机关及中央军被迫调离平津地区,河北地区于学忠的东北军也被调至甘肃“剿共”,华北地区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但与东北情况不同,华北与英美利益密切相关,日本在无法明目张胆地进行军事占领的情况下,转而策动汉奸开展活动建立伪政权,企图以“自治”的名义逐渐蚕食华北,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日本先后唆使汉奸张碧、白坚武、石友三等人成立所谓的“正义社”,专门联络失意政客、流氓以及国民党军中亲日分子,准备策动北平叛乱,阴谋成立伪华北国。1935年6月27曰,在日本特务机关和部分日本浪人收买、扶持下,北洋军阀吴佩孚旧部白坚武在天津组成了所谓的“北支青年同盟会”,白坚武自任“正义自治军”总司令,并搜罗地痞、流氓300余人,计划夺取北平丰台车站的两辆铁甲车,而后驶往永定门,炮击城内的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然后和潜伏城内的便衣队里应外合夺取北平。但是,由于城内的中国军队事先已有准备,白坚武的叛乱被迅速剿灭。然而日本野心不死,1934年底在日本人的策划下又爆发了“香河事件”。此前因“察东事件”和“张北事件”处置不当而被解职,“养病”天津的宋哲元果断命第二十九军主力剿匪平叛,并借机一举夺取平津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早年追随冯玉祥多年,战功卓著、威名赫赫,是冯玉祥西北军“五虎将”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大败,地盘尽失,宋哲元也只好率西北军残部退往晋南寄人篱下。随后,在各方周旋之下,宋的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九军,宋被委任为军长。1933年,宋又担任华北第三军团总指挥,并在长城抗战中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喜峰口大捷。第二十九军由此名闻全国,全国各界赞誉声一片,宋哲元也被誉为抗日英雄。《塘沽协定》签订后,第二十九军遂从长城防线撤军,移驻冀察地区。 此时宋哲元的突然行动,大大出乎蒋介石和日本人的意料,但经过反复考量、谈判,他们也只好默许宋的行动,很快便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理由其实很简单,在南京方面看来,中央力量难以顾及华北的情况下,与其拱手送与日伪,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给名义上听令中央的宋哲元,又可在华北建立一个缓冲地带,遏制日本势力向南的扩张;日方则认为,宋哲元并非蒋介石嫡系,一向遭受排挤,之前又有背离中央的经历,正好可以加以利用作为统治华北的工具,倘若拉拢成功可不费一兵一卒,分化中央与华北地方的关系,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 P8-10 序言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正面战场研究从无到有、从略到详,经过30余年的努力,除整理出版了大批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出版发表了大批的专著和论文。总体上看,这段历史已经做到全局展现,史实清楚。有关研究工作正在向评价的客观化、论述的精细化、考据的准确化方向发展。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全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民族,全面投入了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浴血奋战。其中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负责了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与战略上指明了抗战的路线与方向,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担负了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作战,抗击了全部的伪军及战争后期的大部分日军,发挥了中国抗战中流砥柱的坚强作用。因此,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对日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捍卫独立自由、争取民族复兴的开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荣光,值得全民族永远纪念与珍惜。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才能保证我们民族付出巨大牺牲代价而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至受到轻辱,民族根本利益不至因内部矛盾被人利用而受损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东方主战场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历史评价不至丧失。 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它是中日两支不同水平层次军队的正式较量,中国军队依靠正确的战略和官兵们惨烈的牺牲,在盟军合作下最后勉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有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称之为“惨胜”,是十分生动而贴切的。而就中国抗战的全局而言,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的胜利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智慧、毅力和勇气将万世留芳。 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本丛书编写组策划撰著了九卷本《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依据民国历史档案,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再现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过程,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亡灵复活,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关于正面战场抗战史的全面记载及全新评述,是本套丛书的特点。自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主要战役,其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不仅出自敌我双方的军事性战术性因素,而且具有更广泛深刻的战略原因,甚至具有超越军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战略关系等因素。回顾整个抗战正面战场的作战历史,厘清上述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但也很复杂的工作,但也正是本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本丛书作者群为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档案工作者及史学研究与教学者,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状况较为熟悉,兼具一定研究心得,为本丛书撰著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于本丛书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于民国档案与民国历史编研教学的专业人士,因专业范围所限,对抗战正面战场作战史较为熟悉,并不涉及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关系及两者战略地位的评价。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肯定正面战场上中国将士英勇奋战牺牲卫国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对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从战略到战术指挥中的成功以及失误与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公允的评价。 丛书由本人担任主编,杨智友任执行主编,袁炜、薛立若任副主编及策划,学术顾问由郭必强担任。丛书共分9册,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22次大战役为描述内容,以“会战”与“战役”为专题,分别为“太原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缅会战”“豫湘桂会战”和“湘西会战”,以此构成对抗战正面战场的整体描述。 马振犊 2016年6月3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