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立志出乡关
历史是逝去的今天,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一切过去和未来,都是当下。
站在当下,可以检阅时光链条的任何一个节点,以及这个节点上的每一个人物。接下来,我将把这个节点定在公元一八八八年,人物是杜月笙。
于是,时光飞速逆流,带着我们回到并不遥远的一八八八年。
一八八八年,正是清末光绪十四年。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病人膏肓,风雨飘摇中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
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事——京城、山东、东北奉天等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而安徽怀宁等地则遭遇了水灾。另外,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如果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话,那另外两件事大概可以算是大事了——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几乎同一时间,慈禧老佛爷一声令下,开始大肆修葺供她消暑的颐和园。
本来,这两件事不该发生交叉,但充满戏剧性的是,修葺颐和园所用的三千万两白银,是以海军经费的名义筹措的。也就是说,本该拨给北洋水师的军饷,被挪用到了颐和园的建造上。
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就成了清王朝灭亡前的一件大事。而此时,内忧外患的清王朝距离它最后的葬礼只剩下区区二十三年了。
总之,这是一个乱世。所谓乱世,必是充满了变数的年代。既有变数,就会有英雄、枭雄粉墨登场,大展手脚。
杜月笙,可谓生逢其时——这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在上海浦东高桥镇的一栋旧房里,杜月笙呱呱坠地。接生婆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小肉疙瘩,平平常常,毫无特色。她洗了把手,接过杜家微薄的酬金,连声喜都没道.就颠着小脚回家去了。她不会想到,这个出生于贫困之家的小娃娃,日后会飞黄腾达、八面威风,几乎把整个上海滩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也不能怪接生婆有眼无珠。与大多数非凡之人出生时的盛况不同,杜月笙生得太普通了,既无神物驾临,也无红光满室,她的母亲更没有梦到月亮、太阳、星星之类的星球坠人怀中——而这些异兆,历来被当作传奇人物的人生起点。细细琢磨,有点类似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感觉。
不过,如果一定要寻找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这一天正好是阴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的“鬼节”。所以,这个孩子一出生,家人都说他带有一身鬼气。尽管如此,幼小的杜月笙还是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杜文卿是杜月笙的父亲,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一直在为生活努力奔波着。他曾在茶馆当过跑堂,也在码头做过丁役,后来终于有了点本钱,就与人合作在几十里外的杨树浦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但时势艰难,买卖越来越不好做。
杜月笙的母亲朱氏,靠着给有钱人家洗洗衣服,有点微薄的收入,辛苦持家。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杜月笙刚满周岁的时候,朱氏病了。没办法,朱氏只好抱着襁褓中的杜月笙,步行几十里,去投奔在杨树浦开米店的丈夫。
可是,杜文卿米店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店中存下的陈米,早已卖了出去,而米价却一天天见涨,卖米的这些钱,根本就买不来多少新米。眼看着一天比一天难以为继,偏偏这时候妻子和儿子又来了,而且朱氏还有病在身。
面对这种情况,杜文卿更加忧愁。好不容易把朱氏的病治好,米店却眼看着开不下去了。于是,朱氏就和丈夫商议,进纱厂做工。当时,杨树浦有好几家纱厂,很多女子在里面做工。
谁知境况略略有所好转,就遭遇了不测风云——再次生育的朱氏因难产与世长辞。
看看刚刚死去的妻子,再看看刚来到这个人世的女儿,还有尚不懂事的儿子,杜文卿悲痛难抑,号啕大哭。哭完之后,他还得挺起脊梁,料理妻子的后事。杜文卿倾其所有为妻子买了一口白皮棺材,然后在亲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把灵柩抬回了高桥镇。
朱氏的死,使杜文卿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但他必须挺着,如果他死了,一对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儿女还能依靠谁呢?他把杜月笙和他的妹妹一同抱回杨树浦,三人相依为命。
对杜文卿来说,生活太艰难了——忍受着丧妻之痛不说,还要挣钱糊口,还得照顾襁褓中的孩子,他实在是支持不下去了。最后,在亲友的劝说下,为了给三人都留条活路,只好忍痛把女儿送给了别人。
这件事在杜月笙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什么印记,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到的是,从那一刻起,他对生活的感受肯定不再布满阳光。
许多年后,沧海桑田,杜月笙已成为名动全国的知名人士之后,曾千方百计寻找这位胞妹,但直到他逝世,骨肉团圆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也许,那个襁褓中的孩子早就夭折了。
……
P1-3
传奇杜月笙
微博、微信流行后,所谓名人名言成了被广泛批发传播的鸡汤食品。大家爱传播,说明这类食品有需要它的胃。于是,韩寒、白岩松、莫言等名人迫不得已被转行,当起了煲汤大厨。后来,杜月笙也被迫加入其中。
但是,情况渐渐起了变化。
某日,我在某个“杜月笙二十大名言”的帖子里看到了以下两条:
一、流泪的男人一定有爱心。
二、打什么都别打女人,打了,你就什么理由都没有了。
作为老杜的粉丝,我哭笑不得。你们知道杜月笙是什么人啊,就敢让他这么说话?
鉴于此,在这本写杜月笙的书中,我觉得有必要先作一下简要介绍:杜月笙是谁?
简单粗暴地说,他就是旧上海叱咤风云的青帮教父。
但准确地说,他是个传奇。
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成为上海滩说一不二的人物,这样的经历大概只有“传奇”两个字能够解释。
他十五岁独身闯荡上海滩,从卖水果的小伙计做起。但天性不安分的杜月笙,不可能甘心一辈子做个小商小贩。于是,他告别水果行,加入到了街头混混的行列中去。靠着一身胆气和智慧,他渐渐闯出了点名气。拜老头子、入青帮,这是杜月笙扬名立万的序曲;而进入黄公馆,则是他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在黄公馆这个绝佳的舞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几次漂亮的出手,他终获黄金荣的赏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取代黄金荣的位置后,他更是长袖善舞、纵横捭阖,不仅将传统的烟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进军工商界,成了令人咂舌的商界大佬,社会地位急速上升,成了黑白两道都不敢小觑的社会名流。
该如何评价杜月笙的一生?这是个问题。
他是如此复杂,复杂到几乎分裂。他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多棱镜,稍微旋转一下,就能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前一秒钟,这色彩可能是黑;而后一秒钟,它可能又是白。在他身上,有一个词语始终如影随形,那就
因此,对于杜月笙来说,所有简单的标签都是失效的。唯有从布满矛盾的碎片中,才能窥见他那张不动声色的脸。
杜月笙出身黑道,少不了打打杀杀。但他从不以勇武为荣,而瞧不起读书人。相反,他对知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自己读书少,他就重金聘请说书先生为他说书,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子女的学习,他也是十分重视’一旦成绩不佳,他就会严厉批评,有时候甚至施以体罚。而与文化名流的倾力结交,也说明了他对文化的仰慕。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为他改
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杜月笙甘为马前卒,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尤其是他设计诱杀工人领袖汪寿华,更是增添了自己的罪孽。但是,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他却铮铮铁骨,积极组织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还帮助戴笠创建抗日别动队,全力以赴支援抗日。然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并不含糊,但毕竟有多年的反共历史,在国民党败走台湾时,最终无脸投向人民,选择了避居香港。
关于旧上海的三大亨,时人有个评价:黄金荣爱财,张啸林能打,杜月笙会做人。这里的“会做人”,重要的一条就是仗义疏财。杜月笙一生经手的钱财何止亿万,但他留下的遗产却只有区区十万美金。这让众亲友唏嘘不已。即使落到这样寒酸的境地,在临终前他还是坚持烧掉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所有欠条,这种境界的确非常人所能达到。
这就是杜月笙的传奇,这就是传奇的杜月笙。
作者巫解以杜月笙的生平为主线,查阅大量海内外档案、史料,真实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一生:一个来自乡下的孤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上海滩的黑帮大亨,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领域,成为当时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与蒋介石称兄道弟,与宋子文交往甚密,与戴笠义结金兰……
杜月笙说:“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人情。”
杜月笙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多棱镜,稍微旋转一下,就能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色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社交场上,他长袖善舞。纵观其一生,不仅得益于其黑帮背景,更重要的还是海量人脉,以及对于时局、时机的精准把握。
《民国枭雄:杜月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翔实的杜月笙传记,从客观上讲述杜月笙纵横上海滩黑道、商界、军界、政界的权术与谋略,不仅是个人的发迹史,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曲折变化的民国史。
《民国枭雄(杜月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翔实的杜月笙传记,作者巫解以杜月笙的生平为主线,查阅大量海内外档案、史料,真实讲述杜月笙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一生——一个来自乡下的孤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上海滩的黑帮大亨,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领域,与蒋介石称兄道弟,与宋子文交往甚密,与戴笠义结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