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首风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烈声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澳门文学丛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不同类型作品近40种,近期已推出22种,每种由一位澳门作家撰写,其中既有写作经验丰富的前辈作家,亦有朝气十足的文坛新秀,全面网罗澳门文学界的创作人才,展现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细腻的笔触书写澳门。《回首风尘》一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李烈声老先生的散文作品,共计123篇,分“松山耸翠”、“口之于味”、“浮生若梦”三辑编排。

内容推荐

《回首风尘》系“澳门文学丛书”之一。分为“松山耸翠”、“口之于味”及“浮生若梦”三部分,共计一百余篇散文。作者李烈声走南闯北、阅历丰富,喜读历史、博古通今。书中所收文章文笔平实、资料详多,其抒情散文很美,涉及历史的篇章也有深度,而有的篇章则尽显作者诙谐、幽默的创作个性。

目录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自序)

第一辑 松山耸翠

 小明星与吴咏梅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唱才对不起死难者

 不虞之誉

 日本军票

 日军一度欲占领澳门

 代写书信忆趣事

 冬日在人澳门“同善堂”

 吃马肉

 百鸟归巢话当年

 何非凡驰誉澳门

 东方谍都

 炎夏忆澳门水井

 长忆濠江烂鬼楼

 飞车跃马话棋坛

 消失了的夏日市声

 回思年味渐浓时

 商女也知亡国恨

 无法弥补的憾事

 贺岁何须高价花

 杨云史来澳吃蟹

 “慢舦蛇”

 德成按前的枪声

 穷途裘敝感黄金

 卖柴人

 霉香咸鱼的诱惑

 澳门《新闻报》

 澳门炎夏

 澳门的金边方鯏

 澳门响局忆往

 澳门的葡国人

 钨矿与澳门

 关于汪兆镛父子

 难忘鸡公榄

 蚝油

 黄昏竹片声

第二辑 口之于味

 凉雨苦瓜时

 山露与海龟

 太史蛇宴

 牛脑的几种食法

 北风起 食腊味

 未应弹铗为无鱼

 甘竹三鯠欲上竿

 白雪伴彤云

 禾虫去了恨唔返

 我和鲨鱼打过交道

 汪精卫与美人肝

 兔年回忆吃野兔

 夜雨剪春韭

 李宗仁与纸包鸡

 狗肉滚三滚

 肥肉的故事

 花尾大渡话当年

 春节忆全盒

 旅行者甘蔗

 珠三角年俗之一

 珠三角年俗之二

 珠三角年俗之三

 珠三角年货之 风鲮鱼

 珠三角的黄油蟹

 珠三角驰名小食 池记馄饨

 张之洞与大马站菜

 梧州纸包鸡

 野米与茭白

 野味禾花雀

 无情鸡

 凤城美食名不虚传

 广州太爷鸡

 檐下风来腊味香

 鲟龙甘美鳜鱼鲜

 “鬼佬不知螃蟹美”

第三辑 浮生若梦

 一笑泯恩仇

 人走茶凉

 千古艰难唯一死

 千里马与松香烛

 小船摇过大沙头

 六十年前乘飞机

 文章何价

 出云舰借尸还魂

 都是为了石油

 名诗不值钱

 好心有好报

 好战者的下场

 如果安倍撞鬼

 年年空展画图看

 朱缨与南宫搏

 江湖行

 何淡如诗联俱佳

 冷藏并不影响肉味

 我的书房是天堂

 我的蒙古朋友

 我敬畏以色列人

 我与姚明同坐经济舱

 杜鹃啼遍十三陵

 明天收获风暴

 金圆券年代趣事

 既不原谅 也不忘记

 洪冲地陷家何在

 香云纱黑胶绸

 孙中山与陈粹芬

 捍卫西沙 怀念李准

 书不起更输不起

 书与环保

 桃花源何处寻

 特立尼达千里达

 秦少游是苏小妹的丈夫吗

 记忆中的红线女

 唯骄人者能媚人

 从保险箱谈起

 尊重失败者

 绝似云长走麦城

 开巴士何憾

 抢购囤积趣忆

 粤语诗

 征联趣话

 请给中国人留点面子

 战后收复南沙岛礁

 锦心绣口周炼霞

 纵坏了的小弟弟

 举世何人重雪花

 礼多必诈乎

 关于孙夫人

 满城红叶雁声寒

试读章节

小明星与吴咏梅

去年,在澳门书展,我买到一张唱碟,名为“七月落薇花”,此曲在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远在抗战胜利不久,我就听过一首名为“七月落薇花”的粤曲,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曲首的两句诗:

一曲秋坟成绝响,可怜七月落薇花。

我以为这张唱碟内所载的曲子,便是我从前听过的旧曲,不料一听之下,才发觉是南音,曲中唱咏的虽然依然以小明星之死为主,但是,主唱者吴咏梅,她除了曲艺精湛之外,最令人赞赏之处是她把情感灌注到每一词句及每个音符之中。使我怀疑歌者是否把小明星的身世代入到本身。

当时,我并不认识吴咏梅,我暌违澳门五十多年,在澳门,我自己是一个陌生者,不过,吴咏梅那种韵味醇厚的师娘腔调唤醒了我的记忆。我漂泊天涯数十载,正是“旧曲听来空有恨,故园归去却无家”了。听了吴咏梅的曲,才想起世上还有师娘腔南音这回事。后来,认识沈秉和先生,才知道她是师娘腔南音的鲁殿灵光。可惜我只在郑家大屋一次演唱会中,灯影下,树声中,得以瞻仰风采,匆匆一见,无由细谈。

当我懂得人事时,澳门已经由“师娘时代”渐渐进入“女伶时代”。我家住在新桥,家道尚未中落,新桥几条街,全是一式单层平房,夏日炎炎,傍晚时分,暑气渐消,街坊家家有井;晚饭吃过,大家舀了井水,把住家门前空地泼凉,街角传来琵琶声、月琴声、二胡声或是椰胡声,那就是师娘卖唱的时候。家母是个曲迷,《司马相如忆妻》《碧容探监》《男烧衣》等曲都唱得似模似样,对于那些卖唱的师娘,大多稔熟,哪一个的首本是什么,她都心中有数。于是,便把她唤过来。左邻右里,大多把小木凳挪过来,拢作一个圆环,安心听曲,檀板一声,万籁俱寂,《客途秋恨》《夜吊秋喜》《金叶菊》《大闹广昌隆》《周瑜写表》便一出一出地唱出。精彩之处,喝彩不绝,伤心之处,大家陪着流泪。其中还有中场,家母唤来“渣渣”一盏或“细蓉”(小碗云吞)一碗以飨师娘。那些美好的日子,一直至太平洋战事爆发才戛然而止。

其时,小明星偶然也来澳演唱,但以在省、港登台为主,她那大大的眼睛,瘦削的腰身,淡淡的笑容,给我的印象至今难忘。捧场客都说她的南音有师娘韵味。我才知道何谓“师娘腔”。她在抗战期中,颠沛流离,身患晚期肺结核,既要养家,又要治病,最后,每天咳血,扶病在广州登台,演唱《秋坟》唱到“芳草死”之句时,口吐鲜红,眼前一黑,晕倒台上,扶起时已不能言语。次日,不治身亡。时维七月,她小时名“大眼妹”,邓曼薇之名是王心帆替她取的。抗战胜利后,歌迷对她怀念不已,故有人撰《七月落薇花》以悼念她。

吴咏梅所唱之曲,与我早年所听到的有所不同,我认为吴曲更投入,更有情感。据说,吴咏梅早年的遭遇,比小明星更凄惨。那便如同《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所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可以想象她在唱此曲时的心情,把早岁的苦况都唱了出来。江湖儿女江湖老,吴咏梅仙去,师娘腔绝响了。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广州回到澳门,那时期,澳门广播电台广播南音,起初只有刘就瞽师一人,后来才有银娇师娘,她唱的是正宗的师娘腔。刘就是她的丈夫,她一面调筝,一面演唱,极获澳门周郎激赏。此外,富家豪室,亦有邀她至家中演唱。她当时生涯颇为不恶,死于上世纪末期,我一度曾有意描述她的唱工,但以数据贫缺,找寻不易,只好束之高阁。如今悼念吴咏梅,旁触银娇往事,更不胜往事如烟之感。

P3-5

序言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中国历史书,浩如烟海,每一个人跳进去,就像在太平洋游泳,茫无际涯,古人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其实,太平洋还算有水流可循,而中国历史之海,往往变成百慕大三角,使人无缘无故,突然消失。最大的原因,是中国历史,大多不是由一般人民来写,而是由胜利者来写。胜利者除了用剑把失败者的头颅砍掉外,还要用笔把失败者真相描述得面目全非。如果读者完全相信胜利者所言,那你还是不读历史为佳,以免在百慕大三角,沉到海底。

我钻研正史时间愈长,愈发觉鬼话连篇,它把胜利者一律写成完人,于是开始拿野史来参照,更发觉那些胜利者不全是完人,也和我们平民百姓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我认为正史如同我们照镜子,只看到前面,至于左侧、右侧与后面,还需要另三副镜子,有了这三副镜子,我们才可以看清整个人的真正面孔。

例如南唐李后主,正史说他在位时荒淫享乐,以至亡国,如今,一些人爬梳野史,才发觉他也曾整军经武,力谋振作,无如力不如人,以失败告终。最后,妻子被人淫辱,本身被毒身亡。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胜利者。胜利者除了使人亡国,还要把他唱衰。要不是有野史传世,真相永难大白。

为此,我个人发愿:尽力把数十年来所见所闻,记忆所及,完全写出来,我认为每一个人所见所闻,当然不尽雷同,正如男人看女人,每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去看,美丑评价都不一样。但无伤大雅,后人把每一个人的记忆凑拼起来,一定会拼出一幅明确清晰的图片,那绝不是胜利者所能只手遮天的。在我,于愿足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