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最新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于2015年春节。
于丹自《论语心得》开始,十年国学普及路上,未尽之言,未解之意,和盘托出。
从儒释道原典,到经史子集各部,于丹从生活中感悟国学精神,乃十年回归之作。
不同于过去长篇讲稿式写作。《有梦不觉人生寒(于丹国学美文)》8个单元,62篇独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讲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辅之以精致、生动的“国学小站”。从生活谈国学,以国学悟哲思。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图美情浓。既适合青少年阅读学习,又宜于女性抚慰心灵。
| 书名 | 有梦不觉人生寒(于丹国学美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丹最新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于2015年春节。 于丹自《论语心得》开始,十年国学普及路上,未尽之言,未解之意,和盘托出。 从儒释道原典,到经史子集各部,于丹从生活中感悟国学精神,乃十年回归之作。 不同于过去长篇讲稿式写作。《有梦不觉人生寒(于丹国学美文)》8个单元,62篇独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讲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辅之以精致、生动的“国学小站”。从生活谈国学,以国学悟哲思。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图美情浓。既适合青少年阅读学习,又宜于女性抚慰心灵。 内容推荐 于丹“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有梦不觉人生寒》首次从自我修炼的角度,将于丹最新私家美文结集成书;不断反思共勉: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 《有梦不觉人生寒(于丹国学美文)》分为“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如本性”、“真心欢喜”等八个侧面,求真问道;并配以“国学小站”和经典美图,让读者在一次次丰美的国学滋养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欢。 目录 真我出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有梦不觉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离人心上秋 真命气象:世间稀奇事,独坐大雄风 独坐大雄风 窑变人生 明朝有意抱琴来 懂得的缘分 诗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 大江东去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生命是一场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让人变小的地方 一叶一如来 人归草木间 草木有本心 琴到无人听时工 行走中觉悟 真爱家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来就菊花 乔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权当死别作生离 半生放下 不错过,不辜负 偏方温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性: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 看见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开 千古文人侠客梦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丰俭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最灿烂的遗像 回不去的朴素 真珠流年:菊花开日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渐觉年华堪送目 虚灵处的写意 心如棋局 尊天亲地平常心 风清景明 端午的柔软记忆 相信爱情 真心欢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旧恶 烟火神仙 雕刻时光的深情 读出欢喜 养心如镜 怀念手工时代 打开纠结 凡人慈悲 试读章节 2、流放磨洗的天真 流放,是个不祥的符咒。一旦与之联结,财产、功名、荣誉、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瞬间堕入深渊。但是中国文人一世功名中少不得遇着流放,一次次远谪,再一次次归来。 比如刘禹锡。 公元805年,刘禹锡33岁,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参与国家财政管理。然而,“永贞革新”仅维持百余日即告流产,革新派遭受重创,刘禹锡被贬出京城,开始长达23年的“贬官”生涯,创造了有唐一代甚或是中国古代文人贬谪时间之“吉尼斯”记录。 贬官生涯第一站,原是广东连州。刘禹锡初贬连州,途中有诗云:“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连州距都城长安3415里,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当然要“步步愁”了。人还没到连州,朝廷又以连州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在朗州的第十年,公元814年,刘禹锡得以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执政者岂容被“戏”,他再贬至播州(今贵州贵阳)。亏他人奔走,改任连州刺史。连州是第二站。 在连州近五年后,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821年冬,刘禹锡赴第三站,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后调任第四站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 一贬二贬,继之三贬四贬,任你钢筋铁骨,难免消磨;而年华老去,理想蒙尘,纵有多少天真激越,也难免心灰意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只是一叶沉舟,身边千帆竞逐。当我静卧于水中,多少风帆悄无声息,划过了烟云。我就是一棵病树,面前万木峥嵘。相比我的枯朽,到处都是春天。以乐景写哀,倍增哀痛。 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走,历时二十三载。这样的行走,该有多少悲凉和无奈,惶惑与恼恨?一个人能有多少个二十三载的“弃置身”?刘禹锡却是个例外。尽管青春不再,年华蹉跎,做真人的气质风骨,却在磨砺中得到了无可企及的成长。二十三载归来,刘禹锡走进人生晚秋,重游京郊,慨慨然又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增广贤文》中说:“未经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可偏偏这位“前度刘郎”,不改“天真”。 这种天真,不是未谙世事的单纯、轻快,而是栉风沐雨后的洒脱、超拔。他还可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没有阅尽繁华,又遍尝苦难,没有这些倒霉、跌宕,没有重识一个个峥嵘的人生坐标,凄凉地里的无奈行走,一直在王叔文的集团中倜傥春风,刘禹锡,还是我们传颂的那位响当当的诗豪么? 天堂何往,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比如金门大桥,是人类奇观,也是自杀圣地。 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经的崩溃,所有的境遇,自在人心。你若匍匐惊惶,即使走到最好的地方,仍是毁灭;不改坚定天真,则任凭何处,都是成全。 国学小站: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然而,入世为官也属高风险。许多文人经世济国的宏图尚未展开,就因或贬、或谪、或迁、或黜,而不得不中止。好在文人多雅兴。贬谪途经异乡,寄情山水,往往而有佳作。于是,发于屈原,盛于唐宋,一部贬谪文学史,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屈原忠君爱国却遭谗被逐,“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表现的怨愁、忧伤和愤懑,奠定了贬谪文学的主题。初唐名相张九龄被罢为荆州长史后,“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托讽禽鸟,乃拘囚之思;豪情万丈的李白,一朝流放夜郎,“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泪雨滂沱,是梦醒之痛;而韩愈遭贬后,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似已万念俱灰;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更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于放浪中现坚守……及至杜甫、刘禹锡、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可谓“愤怒出诗人”,不妥协的天真和激情,酿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艺术传奇。P10-13 序言 活出一团真气来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真、善、美”这个说法,那时想来,“真”是最容易的,每天醒来就活在真实里,而“善”与“美”的境界,是需要修行的。 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真”比“善”比“美”都更难,因为敢于接受大真实,有时必须要直面其中的恶与丑,并且不被击垮,让做个真人的信念历久弥真。 “谁知道生命的真相?如果你知道,请告诉我。”弥留之际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目光炯炯地追问年轻的追慕者安德烈亚杨,这个追问成为杜拉斯留在人世间最后的金句,她的法文传记名字就叫做《真相与传奇》。 今生遇见真自我。这是一个很奢侈的梦想,许多人都错过了。 中国的禅宗讲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两种:“不变真如”为体,它持之以恒,毕竟平等,无有变易,静穆得不可破坏。但“随缘真如”为性,它可以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小到榖皱波纹,大到拍岸惊涛,处处变化,也是一份真如。 人到中年,收敛起许多任性,才渐渐悟得,所谓成长,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 以真心过日子,才会发现,真气可爱,生机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假的细节里。 住在同一个屋顶下的想念 从没有孩子时候开始,我就和妈妈住在一起,女儿出生以后,一家人每天都有些琐琐细细却又新鲜活泼的故事。 女儿上学走得早,不到七点就和爸爸去学校。每天她一起床,家里就开始热闹,姥姥总是衣衫不整急匆匆从自己房间跑出来,一直把小家伙送上电梯,听她说“姥姥再见”,才恋恋不舍地回来。我心疼老太太早上起得太早太猛,有时就说她:“妈,下午放学不就回来了,您不用天天上闹钟起来送她。” 我妈回答得简洁:“我想她啊。” “天天睡在一个房顶底下还想?” “是啊,想呀!”老太太顿一顿,幽幽地说:“要是早上没听小东西叫声儿姥姥,没赶上送小东西进电梯,我这一天心里都空落落的……” 天天住在不同一个屋顶下的想念,是真想念,天天回到一个家里的人还总是牵挂,那也是真牵挂。 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每顿午餐后都能领到一个水果,苹果或梨居多,正赶上孩子换门牙,一咧嘴一个小缺口,两侧松动的牙忽搭的,顶多使劲儿闻闻清香的水果,然后带在书包里,回家削了切片再吃。有一天,餐后水果居然发了橘子,小姑娘高兴坏了,剥开橘子皮,水润润鲜灵灵的小橘子瓣放进嘴里,自己念叨着“今年我们家还没买过橘子呢,”说着自己怔一怔:“我妈妈还没吃着橘子呢……”大半个橘子就被她重新用皮裹好,放进了小书包。 回到家里,揣着大礼的孩子眼巴巴地盼着正往回飞的妈妈赶紧落地,姥姥劝她:“你赶紧睡觉,姥姥给你妈妈等门,一定让她吃上橘子!” 小家伙把那大半个红艳艳的小橘子放在妈妈卧室的床头柜上,一步三回头地回自己房间睡觉了。 深深夜半,晚点的飞机终于带我回家,一开大门,还没换鞋,老妈就急扑扑迎上来:“赶紧去吃你那半个橘子,你小闺女千叮咛万嘱咐的……” 很多人不理解,我出差讲座,好多时候是起大早赶飞机、高铁,下午讲完,当晚一定赶回北京。因为,我知道那个屋顶下有个叫我妈的孩子,有个我叫妈的老人,她们每天都在想我,尽管我不知道,归来寂寂夜半,餐桌或者床头柜上,今天是女儿留了一幅小画还是妈妈留了一把果仁…… 小时候背熟的《归去来兮辞》,长大后才慢慢悟得,最亲切的句子莫过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个字,不必美味珍馐,不必觥筹交错,只把孩子的小手绵绵暖暖地握在手心,穿堂入室,家里人烫的那壶酒,就可以抵御整个世道的寒风。 真,是一种加持。家,是一团真气。修一世亲人的情缘,是为了走出家门面对世相的时候,还能不负一份勇敢坦荡的真心。 素面素心 有一对朋友夫妇,在世人眼中就是传说中的神仙眷属,郎有才,但也有貌;女有貌,但也有才。先生比他新娘年长不少,在他的城市里名气很大。新娘子是电视台女一号,两人完美得宛如童话。 有一次先生悄悄告诉我:他美丽的新娘连睡觉时都化着精雅的淡妆,当时,我心里小小地咯噔了一下。 这一对神仙眷属心气都高,交游都广,事业都有成就,免不了磕磕绊绊的,谁也做不了谁的和弦。生了一个天使般的小女儿之后,怎么教育孩子又成了两个人矛盾的新焦点。年轻的妻子仰望着她神一样的丈夫,总觉得他还没撑住整个天空;成熟的丈夫以强大的气场笼罩着娇妻爱女,总觉得她们俩还不够听话。 忽然有一天,丈夫病了,要到北京做一个不小的手术,这个童话宫殿的顶梁柱突然倾斜下去。 我去医院探视,几年来第一次看见卸了妆的女主播,两颊清减了婴儿肥,素颜里透着些许憔悴,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她一个人在医院和家之间飞来飞去,告别时,女主播拉着我的手,柔柔地说:“小丹姐,你放心吧,我撑得住。” 那一瞬间,我看见她头上的发箍下隐隐的白发,也看见她眼睛含着的光,那是寒冬季节很晚才亮起来的朝霞,不像夏季那样急慌慌的灿烂热烈,但是安详温暖,柔和得可以融化坚冰。我的心一下子就踏实了,一张素面之下,养得起一颗素心,这个跌进现实的童话终于真实了,而真实,让我们终于相信地久天长。 历久弥真 我在北京四中读书的时候,赶上高中二年级学制的最后一届,比我们低一年级的学弟学妹就拥有了高三的回忆录,而我们这一届文科班同学高考前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高二(六)班。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个热热闹闹的微信群“高二(六)班”。群里的昵称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班长”之类当时的职务,另一类是“小花”“大虫”之类当时的外号。每个月中旬前后,我们班都有一次雷打不动的聚会。 不少人对我们这种稳定持久的聚会表示了惊讶:“中学同学到现在还能每个月聚?!你们怎么那么多闲功夫?” ——其实,我们同学都很忙,有些是自立门户的企业家,有些是业绩卓越的大律师,不少人每个月要在不同国家之间飞来飞去——但是,聚会的时候,大家尽可能都在。 人到中年,才能感觉生命深处,有一些历久弥真的东西,缓缓甦醒。 中学刚毕业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聚会,一帮精力永远发泄不完的小兄弟小姐妹,穷乐穷疯滚在一起。二十多岁以后,各自有了恋爱,有了初入职场的烦恼,我们聚得越来越少。三十多岁,接近一半的同学海外创业,一心养育正在长大的孩子和正在做大的事业,大家几乎没了见面的机会。四十五岁以后,高二(六)班,又回来了。 中年,是我们离自己最远、离角色最近的年龄。我们没了孩子一样任性的资格,我们也还没熬出老人可以放松的资本。总要有些理由辨认出中年的自我吧?所以我们选择回到高二(六)班。 我们给了自己足够的任性和放松:从不选择高大上的餐馆,更不选择礼仪讲究的西餐,甚至基本上与中年人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背道而驰:我们最多的选择不是烤羊蝎子就是麻小,不是鱼头泡饼就是乱炖,桌子中间被一抢而空的还往往是一塑料袋刚出锅的猪蹄。 “猪蹄太香了!哪儿买的?” “我闺女练琴的学校旁边,她一练琴我就去排队。” “下回给我带两只,我老妈好这一口儿。” “没问题!还谁要?下回我给你们一块儿捎回来。” ——这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对话。 评点时事?显得有点矫情;讨论专业?啃着骨头有点儿不好意思;彼此提醒注意饮食结构保健养生?我们的默契是:离开这个餐桌再注意吧,这些人在一起,姑且任性一回! 中年的任性和年轻的任性不一样,因为不敢任性已经太久,所以与可以任性的人在一起,就任性得摧枯拉朽,真气浩荡。 2014年过到12月末,聚会到了盆净盘空时,我们班的诗人忽然说:“前两天我收拾屋子,翻出了一捆捆的旧信,上大一时候的最多,一年写好几封的都是你们几个念中文系的女生。我老汉半夜一个人坐在地板上,一封封打开读,读得我泪往上冲啊……” 我们读大学的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一封信,要辗转万水千山,连邮票都是花了心思选的,而今旧墨清晰,少年轻狂的才气却随着光阴谢了顶,好在,我们还在一起。 我从小糊涂,三十年间不长进,到现在还是临到眼前才手忙脚乱,想起第二天早上找我们班的大律师帮忙,头天晚上才急慌慌微信人家:“明早9点来找我,行吗?” 大律师回信:“你说几点就几点。” 我想想不知道人家临时要推掉多少事,心下惭愧,道:“好人呀!” 同学回得简练:“不是好人,是亲人。” 我顿然理直气壮,觉得随时敲门,了无愧意。 岁月如逝水,洗尽铅华,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历久弥真。四中这些同学相对时,彼此客气一句,自己先就不好意思了。人到中年,还有一帮叫你外号的朋友,何尝不是印证自我的一个真理由。 每个生命初来世界结缘时,都是一派天真。随着成长,率真的心不断疼得倒吸凉气,丝丝缕缕的血痕磨出老茧,变成坚硬的保护层。那么,人到中年以后,天命渐近,大道至简,还有没有一种减法的可能,让生命重现本真呢? 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一次惊艳的亮相,有潜力成为奇幻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 ——SF Site 埃里克森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对于能看到这些话的人们,我有一个忠告:去读《月之花园》吧。而对于史蒂芬·埃里克森,我有一条完全私人的建议:写快点。 ——斯蒂芬·R.唐纳森,《异教徒托马斯·康维南传奇》作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