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伯吹奖典藏书系”中的一册,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包括《走出麦地》《我的耳朵宛若红旗》《自己的天空》等等共12篇作品,以男孩的视角描述了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其中有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思考,也有对于调皮孩子的校园趣事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深刻感触;在部分作品中,作者还尝试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写作手法,深刻地描写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贴近孩子,贴近生活,文笔老道。
| 书名 | 走出麦地/陈伯吹奖典藏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李学斌 |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伯吹奖典藏书系”中的一册,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包括《走出麦地》《我的耳朵宛若红旗》《自己的天空》等等共12篇作品,以男孩的视角描述了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其中有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思考,也有对于调皮孩子的校园趣事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深刻感触;在部分作品中,作者还尝试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写作手法,深刻地描写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贴近孩子,贴近生活,文笔老道。 内容推荐 李学斌著的《走出麦地》讲述:北方农村出身的李明山升入高中,却似乎不是一件喜事。村里几年也没出过大学生了,而上学也意味着家里的农活全都要父亲一人承担,李明山再也帮不了忙了。 然而父亲却很乐观。看镇中学离家极远,他便卖牛给李明山买了辆自行车;高二学习紧张时,父亲大老远赶到学校给儿子送吃的补充营养;高考在即,父亲的希望又化作西山寺庙的一炷香…… 目录 走出麦地 我的耳朵宛若红旗 自己的天空 北极星504℃ 我和黄一凡的那些糗事 星子足球队 永远的彩虹 天堂里的微笑 金色的手指 穿越劫难 男孩单鼓 黑书 试读章节 在我的家乡,七月是庄稼人熬脱一层皮的日子。 天上,一丝风也没有,毒辣辣的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灼烤着大地。抬眼望去,远近全都是弓着腰、挥汗如雨的人们。眼前,一簇簇金黄色的麦穗像土地射出的箭,刺痛着我的眼睛。 “把镰刀横过来,这么割。看明白啦,要这么割。”爹嘴里说着,同时给我做了个示范动作。 漆黑闪亮的镰刀像一条“嘭嘭”打跳的梭鱼,在麦秆间飞快地穿行。每一道弧光划过,随着“嚓嚓”的声响,就有一撮撮麦子像醉汉一样倒下来。与此同时,爹的左手里就像变戏法似的积满一大股麦子。这时,爹微转身体,手拿镰刀从横里一提,麦子就齐刷刷躺在茬子上了。 “会了吗?不慌,慢慢来。手臂放平喽,用力要均匀。”爹弯腰捡起丢在一边的草帽。 接过镰刀,我嗫嚅道:“嗯,会了。” 那年,我十四岁。麦收时,我正式作为大人拿起了镰刀。暑假过后,我升入了镇上的高中。 “咱丑话先说在前头,我支持你念高中,念好念歹全是你自己的事。三年后考不上大学,你就老老实实回家戳牛屁股,别指望娘老子求爷爷告奶奶让你复读。” 开学第一天,吃过早饭,我磨磨蹭蹭没有出门。妈边收拾饭桌,边给我递眼色,爹好像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悠闲自得地蹲在门槛上,歪着头,用一根草芯剔着牙齿。就在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准备开口的当儿,爹扔掉草芯站起身来,慢悠悠踱到堂屋的柜子前。开锁,掀开柜盖,接着,几张旧票子飞到炕上。和钱一起扔过来的,还有上面那几句让我脊梁骨发麻的话。 爹进了里屋。 镇上中学这几年升学率极低,爹对我上高中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拿他的话说,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呢!西村的王双子就是现成的例子,书没念成,人倒学成个二流子。 唉,这得怨王双子。他是我们村第一个高中生。本来,我们全指望他给我们树立一面旗帜的,可如今却成了我们肯定念不好书的样板,真是给他自己丢脸,也给村里的一帮学生丢脸。 其实,他本不是我们村的,他是跟他妈从河西过来的,他后爹是西村的刘四。他亲爹姓王,是黄河岸边摆渡的,喝醉了酒,和人打赌,跳进黄河再也没有上来。据刘四说,王双子在河西中学的成绩是呱呱叫的。老师说,王双子考大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现实的状况却令大家失望。王双子转入河东中学半年后,高考发榜了。王双子竟然榜上无名。“娃娃换了新环境,不适应呢。”刘四逢人便说,唉声叹气,活脱脱一个祥林嫂,“明年肯定会考上的。” 第二年,刘四托人把王双子转入了省重点陇南中学,插班复读。一年后,王双子白白胖胖地回来了。学问却没长,考分竟比第一年低了十分。 “没办法,这娃平时学得好,一上考场就慌,发挥失常,唉!”刘四义无反顾地支持王双子复读,家里的活儿是一点不让他上手的。 第三年的高考后,王双子一个多月没回家。忽然有一天,一辆小吉普车“呜”的一声开进村里,从里面跳出两个公安,传唤刘四到派出所去领王双子。王双子被拘留了,因为他在街上和小流氓聚众斗殴。 P3-5 序言 叶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会长 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陈伯吹先生和我是忘年交了。这可不是我一个后辈攀附前辈之词,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我家里时亲口对我说的。 认识陈伯吹先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几年我写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我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和第二本小说《深夜马蹄声》,都是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77年、1978年出版的,故而我对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次从贵州回上海探亲,我总要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坐一坐。正是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社长室里,我认识了陈伯吹先生。也是在那里,听社里的编辑们都在传,陈伯吹先生要将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抄家冻结、如今退还给他的存款捐献出来,设立一个儿童文学奖。他的这一心愿在1981年正式得以实现,奖项定名为“儿童文学园丁奖”。一晃眼,30多年过去了。现在规范的说法是,当年陈伯吹先生将自己毕生积攒的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这一奖项。 1988年,随着文学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也是应老中青儿童文学作家的呼吁,“儿童文学园丁奖”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4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贵州儿童文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了一次儿童文学界的盛会。正是在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的郊区花溪举行的这次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亲临大会,并且即兴讲了话。第二天,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登在《贵州日报》上,后来《文学报》和其他报刊也都转载了。会议开得很成功,会后陈老和儿童文学作家们进贵阳城参观,听说我的家就在车要经过的路边,作家们纷纷说要上楼看看。那年陈老已是高龄老人,我劝他在车上等着,不要上到五楼了。谁知他兴致勃勃,和作家们一起欣然上了五楼。因为是临时来访,家里什么都没有准备。我妻子在上班,孩子在幼儿园,进了门之后,大家连口热水也没得喝,我只得以前一天买的一大把香蕉招待远方来的客人。贵州南部山区产的香蕉很受大家欢迎,我的书的责任编辑周晓干脆说:“小叶,这香蕉我带上车去,一路上给大家尝尝。” 陈老这时用他那仍带着上海市郊宝山罗店的口音对我说:“你看大家多高兴,我怎么能不上来呢,我们是忘年交啊!”后来,上海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碧娟还写了一篇《在叶辛家做客》,刊登后把样报寄给了我。 2000年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改为每两年评选一次。从第20届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设立了“杰出贡献奖”,第24届又增设了“特别奖”。 1990年我调回上海作协工作,主席团安排我负责“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相关事宜。几次“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颁奖活动,陈老都邀我参加。每次和他一起参加活动,他都要和我讲起两个话题:一、作家们要为小孩子写大文学;二、整个社会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些、再更大些。后来成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他又提议让我担任主任,这得到了上海作协主席团和市委宣传部的肯定。陈佳洱同志(陈伯吹的儿子)从北大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时,我说这个主任应由他来当,陈老又说:“你得继续当下去。” 2014年,为了进一步繁荣儿童文学创作,表彰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文学事业做出卓越成绩与贡献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各方相关人士,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三方经充分协商,共同决定从2014年起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正式更名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且将其列为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重要奖项。“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现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评奖活动,受到国内外儿童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这次,上海高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推出的“陈伯吹奖典藏书系”进一步把获奖作品推向社会,这是对“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有力支持,也是对其获奖作品的一个系统的检阅。读到这些优中选优的出色作品,相信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工作者,一定会有所获得、有所收益。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李学斌写底层孩子的苦难与众不同,他是从快乐的角度来写,非常符合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是天使如何才能顺利地长大?儿童文学作家要用自己的作品滋养孩子的情感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国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