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令民著的《给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是一本专门为大忙人写的心灵感悟读物,书中援引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用理性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把当今社会中每天忙于工作,背负着巨大生活压力的您解放出来,放慢脚步,找到人生另一个出口,也许您的生活会更舒服。
本书中的例子会点亮您的心灯,帮助您透彻剖析纷繁芜杂的生活,使您更有信心地去憧憬未来;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之时,这本书会给您以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际,这本书会给您以慰藉。毫无疑问,它会成为您的益友。
生活就是遭难题。我们一生中不是已经解决难题,就是在解决难题的路上。但是,一道难题,有智慧的解法,也有让人悔恨奠及的不智解法。
同样的两难命题,有智慧的解法能做到一箭双雕,于无路处开出路来,于绝望中找到希望,可以成他人之所不能成。而不智的解法可能搭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悔之晚矣!
面对生活的难题,怎样做才是智慧的?去哪里学习解题的智慧?
跟随龚令民著的《给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在历史故事中解读生存智慧——看清:面上的,不一定是真相;理清:理清事理和背后的因果关系:想清:想清楚我们的问题、目标和方法:做清:做事情要清清楚楚,尺度刚刚好。
能做到看清、理清、想清、做清,堪称智慧。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其实不管耳听还是眼见,可能你捕捉到的都只是假象。
骗人的原来是自己
你的耳朵和眼睛欺骗了你
古评书《薛刚反唐》第十二回有个故事,说武三思带着一队兵马追捕私自到铁丘坟上香的薛刚。刚过灞陵桥,薛刚就勒马不前了,借着月色跟武三思对峙起来。武三思虽然带的人多,但慑于薛刚的武艺,再加上自己又刚被薛刚一箭射中盔缨,不敢贸然进攻。但是他又唯恐薛刚趁着夜色逃了。于是他想了一个高招儿,隔着灞水对薛刚喊起话来。其喊话内容大致相当于现在警匪片中的“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再作无谓的抵抗,放下武器,这是你们的唯一选择”。
薛刚一开始不知道其中有诈,热乎乎地就跟武三思唠起嗑来。但是唠着唠着,薛刚突然发觉不太对劲,心想:原来这家伙是怕我跑了,在故意试探我啊!想到这里,薛刚便不再做声,转而寻思如何溜之大吉!
薛刚刚走几步,武三思就在对岸喊了:“薛刚,你休想逃走!我都看见你了。”薛刚心想,这么黑的天,这家伙没理由看得见我啊!难不成他在诈我?可是薛刚反反复复试了几次,都被武三思一一说中。
看来,这老头儿不是在诈他。那这老头儿又是怎么得知的呢?原来,唐朝的将士都喜欢在战马的脖子上套一串威武铃,薛刚的战马一动,脖子上的威武铃就丁零丁零直响。武三思听到这铃声自然就知道了薛刚的动静。想到这儿,薛刚悄悄卸下铃铛,挂在树上,自个儿牵着马悄悄地走了。
武三思呢,见好一阵子薛刚还是没个动静,也曾怀疑薛刚是不是跑了,但他听到薛刚的威武铃被风吹着在河对岸丁零丁零直响,也就放松了警惕。他心想,只要天一亮,就算薛刚有通天的本领他也插翅难逃。可等到天亮,武三思傻了,薛刚哪还有个踪影。自己苦苦守了一夜的原来是那串挂在树上的威武铃。
眼睛也会骗人
听到的不一定为真,看到的也可能是假的。
如《三国演义》中张飞喝断长坂桥的故事。那时张飞在桥边听见曹军追兵赶到,心里着急如何退兵。这时他回眼一望,发现此处有一片树林,便心生一计,即命令士兵砍下树枝绑在马尾上,然后在树林里来回奔跑,让曹操认为树林中隐藏着众多士兵。而张飞自己则拿着丈八长矛挺立在桥头。曹军一见这架势,再看看树林里烟尘滚滚,以为是张飞又带了大队人马杀回来了,吓得屁滚尿流。张飞趁势在桥头大喝一声,曹操身边的一个叫夏侯杰的大将竟然被当场吓死了。曹操也被吓得连忙鸣金收兵,张飞的“疑兵之计”竟然就这么成功地骗过了曹操。
薛刚成功地给武三思制造了一个假象,让武三思误以为他在河对岸与武三思对峙了一夜;张飞也成功地给曹军制造了一个假象,让曹军以为他又带着大队人马杀了回来。武三思和曹军不傻,他们听到、看到的把戏是完全可以被拆穿的,但正是这些他们耳里听得真切、眼里看得分明的东西欺骗了他们,让他们产生了错觉,结果犯了错误。常识不会永远正确
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
心理学上把产生错觉的原因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主观原因引起的错觉。由于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常常过度依赖自己的常识和经验,于是往往对类似的问题不假思索地推出同样的结论。就好像武三思没听到铃声时以为薛刚停在原地,听到丁零丁零的铃声又断定薛刚就在河对岸,曹军看见树林里尘土飞扬就猜想肯定有大批军马杀了回来一样。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主观原因所导致的对事物的歪曲认识。
而另外一种是由于客观原因引起的错觉。譬如,当我们在白天和晚上打开同样的一盏灯时,会觉得灯在晚上的时候比白天要亮。再譬如,有等长的两截线段,在第一条两端各加上两条向内的斜线形成箭头的样子,而在第二条的两端各加上两条反向的斜线。将这两条经过处理后的原本等长的线段再次放在一起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第二条比第一条长了”!(P3-5)
中国有句老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隐含着无数道理,一直被上到皇帝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各色人物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以及前进的原动力。
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角度,那么简而言之就一句话:想生存就要先学会做人!进一步讲便是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处理各类问题,要用睿智的头脑发现问题,用无尽的智慧解决问题,最后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升华。
中华民族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理性的睿智民族,正是凭借这种睿智,中华民族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社会危机和民族矛盾,始终以一种健朗、豁达的态度正视过去的苦难教训,立足现在的实际需要,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每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惊险和刺激无处不在。因此这些睿智更应该被我们所了解、所使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伟大的中国,必将凭借这种理性的睿智迅速崛起,而与天下争雄。
《给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传授智慧的书。它将古人的种种智慧穷其因果持以飨众,刀工精细,食材丰腴,正堪大快朵颐。
江上苇
在生活压力和迷茫前途的追赶下,2007年上半年,即大学的最后几个月我开始疯狂地给各大杂志写稿,内容自然是比较熟悉的历史题材。那时候写历史的人太多,于是“怎么写”让我一度陷入了困惑。
人类的学问,往久远追溯,应该是不分科的。山顶洞人的时代、北京人的时代、元谋人的时代越往前学问本身越集中,巫祝占卜时口中那喃喃的语言除了有宗教学的成分外,还应该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文学的成分。但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知识的积累,各学科开始独立,就像“分家”一样。无疑,这样的独立十分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因为知识典籍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生命的增长。两千多年前,爱读书的庄子就曾发出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浩叹。而到了2l世纪的今天,这份浩叹可能已经成为每个知识分子的共识。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必须有效分工,每个人都大踏步、心无旁骛地往前走,越走越远。但是当人们越走越远时,再回过头来,又会发现问题:我们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你走你的高架桥,我走我的小隧道,我们的交集在哪里?我们之间的公共部分怎么办?或者说当我的高架桥与你小隧道相遇的时候,怎么办?谁来替我们答疑解惑。
照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存在从其他学科或者说换个角度深思的空间。明宪宗朱见深数十年如一日地宠爱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贵妃是因其有恋母情结;萧何之所以要做一回贪官,全都是拜汉高祖所赐;李鸿章乃一代文人,但他私下里却偏偏要假装粗人;平时我们以为富甲天下的皇帝其实也有他们羡慕的对象;小人并不都十分可恨;拍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包青天是后人塑造的;潘金莲之死不值得大家那么开心;陈世美的故事永远只能是戏剧舞台上的一厢情愿;是我们冤枉了蔡桓公还是蔡桓公冤枉了扁鹊;好事做过头就是费力不讨好
书中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看看历史,再看看现实,发现生活其实就像一个久远的河床,其上流过的液体,无论浑浊抑或清澈,内容中总是存在变与不变的成分。变的那部分是形式,就像我们的衣裳;不变的那部分是本质,就像我们的身体。
首先,我要感谢《新人文》杂志的编辑聂莉,感谢《百家讲坛》的编辑杨志庆,感谢《中国青年》的前编辑蒋烨,现编辑陈亦佳,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提携就不会有我这几十篇不成气候的文章。感谢紫云文心的编辑李楠,感谢紫云文心的全体员工,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不会有我这本小书的面世。
其次,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我最最亲爱的女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自然也就不会有这篇杂乱的后记。
最后,还要感谢广大读者朋友,因为你们的满意才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