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有六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有五位大家都不陌生,唯独伍秉鉴似乎并不熟悉。那么,伍秉鉴凭什么跻身世界富豪行列呢?
一、那些年他拥有的银子
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拥有多少家产,能当得起这个名号呢?
我给大家几个数字。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两千六百万银元,折合两千万两银子。这是个怎样的资产规模?我举四个例子比较:
第一,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四千万两左右,伍秉鉴的私人财产达到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第二,两广总督林则徐,年薪约两万两,攒到伍秉鉴那样的财产,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第三,按照购买力折算,19世纪中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两百元人民币。那么,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四十亿元人民币。
第四,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也是亚洲吨位最大的战舰,平均每艘花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伍秉鉴的家产够买十六艘,足以让北洋舰队跻身全球前三。
难怪《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评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的财产,不光有数以千万计的银两,还有自己的公司—怡和行。这家公司跟英美商人做生意。英国人每年都要从他手里买走数百万两银子的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伍秉鉴也就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双方结成了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他在国内大量购置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不夸张地说,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那么,伍秉鉴是靠什么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呢?
二、那些年他发财的生意经
伍秉鉴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继承和发展了父亲伍国莹的事业。伍家祖籍福建泉州,世代务农,也做茶叶生意。清朝初年伍家举家迁到广东,从倒腾海产品起家。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早年在广东富豪潘振承的同文行里当学徒,有时也参与生意,在那里积累了人脉、经验和第一桶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离开了同文行,创立了怡和行,此行很快就成了广州城里发展最快的洋货行。
提起洋货行,我得多说几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决定恢复对外贸易,开放四口通商。洋人的商船接踵而来。广东官府决定成立“洋货行”,招募行商,作为官府指定的特许中间商,专门做外贸生意。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行商的。行商的准入资格有四条:一是富裕,掏得起银子;二是自愿;三是帮官府收税;四是替官府跟洋人打交道。这样,官府不用出面,便掌控了外贸全局;行商借助官府保护,垄断对外贸易,赚取巨额差价。
广东的洋货行,数量并不固定,但经营比较稳定的有十三家,因而民间俗称“十三行”。怡和行与同文行,就是“十三行”里的一员。
嘉庆五年(1800年),就在怡和行的外贸生意蒸蒸日上之际,伍国莹突然病死了。第四子伍秉钧接班才一年,也撒手人寰。伍秉鉴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主持怡和行大计的重任。
在怡和行的管理层和打工仔们看来,伍秉鉴是靠拼爹混进了富人圈,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迟早会把怡和行搞砸。伍秉鉴刚一接手就面临着各种挑战。可是,他保持沉默,低调地做了三方面工作,迅速扭转了局面。
(一)广交朋友
生意场上,处处陷阱,步步惊心,朋友的相助就显得很重要。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伍秉鉴很注重广交朋友,既积累了人脉,又维护了商业信誉。
有个波士顿商人跟伍秉鉴合伙做生意,由于经营失误,欠了伍秉鉴七万两千银元无力偿还。伍秉鉴听说后,认为这些银元对自己只是数字,却闹得人家没法回国跟家人团聚,真是造孽。于是,他找到这位波士顿商人,当着他的面,把借据撕碎了,然后说道:“你是我的头号老朋友,是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现在咱们的账已经结了,你可以回国了。”
七万两千万银元相当于一艘中型商船的贸易额,折合今天一千万元人民币。伍秉鉴如此慷慨,令这个波士顿商人目瞪口呆。
另一个美国商人替伍秉鉴承销一船生丝,利润丰厚。但他把赚来的货款挪用,购进了一批英国毛织品,结果砸手里了,损失巨大。伍秉鉴没有抱怨,而是收下了这批滞销货,婉拒了这个商人的赔偿。
按照常人逻辑,这么做是不可能得到回报的。可是,伍秉鉴追求的不光是银子。他不是在施舍,而是在自我营销。危难关头,雪中送炭,伍秉鉴乐善好施的好名声很快就传遍全球。转过年来,更多外商主动登门,要跟他做生意。正应了那句俗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后来他赴美投资,这些洋朋友都帮了大忙。
伍秉鉴的慷慨并非不计成本。在他看来,波士顿商人肯定还不起那笔钱,把他扣在中国,非但于事无补,还得花钱养着,倒不如债务一笔勾销,放人回国,还能换点人情;那些毛织品虽然在中国滞销,但不见得没市场,伍秉鉴迅速将其盘活,卖到了菲律宾。
P95-100
这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讲的《清案探秘》第三部的讲稿基础上编订补充而成的一本小书。与前两部不同,第三部谈的是清代老百姓的生活,更亲切,更接地气,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更多共同话题。所以,我给第三部起了个副书名,叫“百姓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马新贻遇刺案业已搬上银幕并诉诸文字,我觉得有必要把另外两桩奇案——杨月楼案和太原奇案也讲述一二,保证“清末四大奇案”的完整呈现。因而,尽管这两桩奇案没能搬上银幕,但我们还是将其收拢进来,合为一集。
这是一部严肃读物。它凝结了我十几年来清史研究的心得和心血,凝结了我对学术界前辈长期研究的甄别和提炼,凝结了许多海外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精华。它所提出的结论,基本反映了历史真相,应该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学术推敲。我相信,没有所谓的“未解之谜”,只要努力去探寻,一定有正解。
这是一部大众读物。它将晦涩的历史学论文论著,转化为老百姓能看得懂、听得舒服的语言文字,在象牙塔和市井生活之间搭一座宽阔的桥。让读者在观看清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分清楚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娱乐,哪些是野史,哪些是事实。这或许就是学术为人民服务,将人文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吧。
这是一部励志读物。我当过中学老师,参加过清史纂修,做过政府官员,社会阅历相对丰富一些。故而,每次读到这几个案子,我都会站
在更多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自然多元。读历史不光为了猎奇、看热闹,更该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愿意抛砖引玉,把这
些经验和启示分享给读者,使这些感悟转化为提升自我水平、避免重蹈覆辙的利器。
这是一部文化传承的读物。清朝是距离现代中国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历史对今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直接影响。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清史,离不开对清朝的理解和领悟。我们读懂清史,读懂清
代宫廷的是非曲直,既有普及国学教育、倡导传统文化的特别功用,又有连接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进全球华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我要感谢导师戴逸教授。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我做了三件“出格”的事:两年博士毕业,以清末民国北京房地产作为博士论文,登上《百家讲坛》。在这段不寻常的经历里,耄耋之年的戴先生,用言传身教感染我,用睿智和宽容指导我。人生有此导师,足矣。
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那尔苏先生,责任编导魏学来先生,以及其他同仁的不懈努力。讲得好不好,策划和包装很重要。他们的智慧,令节目更精彩、更耐看。 我要感谢单位领导。虽然只是“似可同意”的字样和一路画圈的审批,但能够如期播出,离不开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默默支持。
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仁们。作为桂林的女婿,我跟该社的交情已有多年,但真正合作还是第一次。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办事效率、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令我钦佩。
我要感谢慈母和娇妻。她们的默默支持,是我甘坐冷板凳的最大动力。请允许我把这本书特别送给故去的父亲。节目策划伊始,他还健在。然而,他没能等到我全身心尽孝的一刻,没能看到我“触电”亮相的一刻,留下无尽遗憾。我幼年时,父亲含辛茹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我相信他在天堂看到这一切,也会很开心。
需要强调的是,清朝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封建王朝,文献档案多,悬案谜团多,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留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这本书只是我们第三阶段探秘的成果,并不意味着探秘体验的终结。今后,我还会借助各种平台,推出更多题目更新颖、内容更丰富、细节更劲爆的清案探秘节目和专著,敬请关注。
唐 博
2015年5月15日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正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统治者书写的,因此对百姓生活的记载很少,甚至更多的是忽略不计。无论在当时多数官员眼中,还是在今天许多历史学爱好者眼中,诸如“清代百姓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他们吃穿用住究竟怎样”的问题,大家对此或许还是很陌生,只停留在清宫题材电视剧的印象上。
事实上,清代百姓的生活,既看似平淡无奇,又有着莫可名状的波澜。百姓每天的生活,既脱不开当时官府的影子,也跟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涉及百姓生活的民间悬案,有的案情复杂,给官员们增添了无穷的工作量;有的事涉敏感,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顶戴花翎。没碰到事,谁都可以忽视;碰到事,谁也不敢小瞧。
老百姓的行列里,不光有普通的农民、工匠,更有举人、商贾,以及京剧明星、武术达人。他们有的投身金融、地产、外贸行业,在争议中成为行业翘楚,成就了一番财富梦想,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地产大王徐润、世界首富伍秉鉴;有的则创办镖局、武馆,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爱国、救国的高尚追求,比如大刀王五、霍元甲;有的则受制于时代和制度的约束,生意失败了,功名丢弃了,比如船主张元隆、举人杨乃武,但也给时人和后世带来深刻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有必要学习、甄别、吸收和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唐博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今儿起,将由他给大家讲讲清朝百姓的那些事儿,带领大家一起进入百姓生活里的《清案探秘》。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然而这动人心魄的正史上,却鲜有百姓生活的记载。清人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这柴米油盐中到底有怎样的曲折故事?为何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民间悬案会惊动慈禧?为何红顶商人胡雪岩、世界首富伍秉鉴在争议中成为行业翘楚,成就了一番财富梦想?为何大侠霍元甲以“武”救国?……这些百姓的奋斗史和致富经,又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什么启迪呢?
《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中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为您展开精彩无比的清代百姓生活长卷,一起探究民间豪杰最接地气的“过活”方式。
唐博编著的《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秉承《百家讲坛》一贯风格,以叙述清代百姓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看似平淡无奇,又有着莫可名状的波澜的历史。这里既脱不开官府的影子,也跟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百姓生活的民间悬案,有的案情复杂,没碰到事,谁都可以忽视;碰到事,谁也不敢小瞧。其次,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老百姓各行各业的缩影。这儿不光有普通的农民、工匠,更有举人、商贾,以及京剧明星、武术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