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是李效黎女士的回忆录。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延安,这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的历史名城,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仰慕者。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运筹帷幄,指挥和领导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里,曾经孕育了光照千秋的毛泽东思想和“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作品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材料翔实。
| 书名 |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李效黎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是李效黎女士的回忆录。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延安,这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的历史名城,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仰慕者。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运筹帷幄,指挥和领导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里,曾经孕育了光照千秋的毛泽东思想和“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作品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材料翔实。 内容推荐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是作者李效黎女士的自传体回忆录。书中主要记叙了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段经历:1941—1945年11月,她与英籍丈夫林迈可于珍珠港事变之日,离开北平燕京大学,到八路军华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在聂荣臻将军、萧克将军处,辗转晋察冀边区,足迹遍及华北的山山水水;1944年春夏前往延安,在延安他们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 书中对当时晋察冀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延安的战斗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帮助共产党建立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均有许多真实的描写,是一本生动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材。 目录 再版说明 她深深地怀念着延安(第一版序)/贺崇寅 中文版序 1 我的老家——离石 2 太原北平我的中学时代 3 抗战爆发入学燕京 4 结婚 5 支援八路军 6 投奔抗日根据地 7 前往平西地区 8 在萧克将军的司令部 9 聂荣臻将军总部 10 吊儿村 11 艾丽佳 12 忙碌的迈可 13 一段平静的日子 14 反扫荡 15 严峻的考验 16 到延安去 17 中共领导人 18 重庆来的中外记者团 19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 20 延安时期的中美关系 21 詹姆斯 22 德国投降 23 抗日战争胜利 24 告别延安 试读章节 我的老家——离石 也算是一种机缘吧,我没有像老家其他女孩那样,在离石那偏僻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我的老家——离石,是军阀阎锡山所统治的山西省内105个县城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后经多次军阀混战仍幸存下来。1930年他曾出兵反对蒋介石,失败后不久他又效忠蒋介石,仍回山西当省长。从此长期盘踞山西,直到1949年被共产党的军队打败。 山西省在北京西南,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和高原,面积虽有英格兰那么大,但公路很少,1937年以前只有两条铁路,人们如想出门,只好骑马或步行,因此很少有人愿意离开故乡。 离石四面环山,西边紧靠黄河,交通不便。那里到处是黄土,很易耕种,大多数人以农为生。上层人物大多是地主或官僚。离石人很保守,也很勤俭。如果有人想离开故土,远走高飞,就会被他的双亲和亲友视为耻辱。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勤劳肯干,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我父亲突然悄悄地离开老家时,在当地引起极大的震惊,祖母气愤地表示从此以后不愿再理这个儿子。当我已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在老家我发现当地人对我父亲离家的行动,仍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对李家是一种羞耻。 这件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三年,离石的老百姓对清朝会不会复辟尚不清楚。我父亲认为民国的成立,才是中国的希望。可是别人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并警告他“千万不要这样想!谁知那个皇帝什么时候复位,到那时闹革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 当时,我们李家已逐渐衰败。往日的繁华是高祖父李将军创下的。祖父在世时虽不如过去,但尚能保住这份产业。自从祖父去世后,这个大家庭就无人能够当家了。伯父自以为是一家之主,可以随心所欲,娶了好几房妻妾。他是个喜欢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是出名的赌徒。叔父是祖母的宠儿,8岁就学会了抽鸦片,烟瘾越抽越大,甚至把婶母的衣服和首饰拿去当掉来抽鸦片。 伯父和叔父长得都很高大英俊。我父亲也很高,超过6英尺,但祖母不喜欢他,说他长得酷似他的奶妈。而父亲生性倔强,不会奉承,更得不到祖母的欢心。因此家中的许多活动祖母都不让父亲参与,只让他在家塾读书。 李家府邸在这一带是很有名的。据说高祖李将军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因而得到了一笔数万两银子的优厚赏赐,此后,他就在家乡建造了这座华丽的府邸。虽然经过多次战乱,房屋已有破损,但家里仍储藏着大量财富。自祖父去世后,无人知道这个家庭财产的总额。只知道城外东关向东走所有肥沃的土地以及东门外的市场,还有那边的商店、酒店和供来往运输货物的骆驼队落脚的客栈全属于李家。这座府邸四周有高高的围墙,东西两座塔楼,里面分成许多小庭院供各房子孙居住。 辛亥革命后,一位新的地方宫上任了,县城里有了新的变化。父亲对此十分感兴趣,常和地方官在一起叙谈。父亲从他们那里获知在北京以南300里外的河北省开力、了一所军校,叫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就是在此校受训的),专门培训军事人才。父亲当时虽已成婚,并有了两个子女,但仍毅然决定只身离家进军校。那个时代的中国,一个男人离开家庭以后,老家的人仍旧会照顾好他的妻子儿女的。 我母亲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妇女,她懂得必须顺从丈夫和孝敬双亲。她与世无争,但目不识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感谢她支持我们上学读书,使我们不致于像她一样遭受文盲之苦。 我母亲是祖母为父亲择婚的,他们在结婚那天才见面就相爱了,并且感情一直很好。母亲因此很孝顺祖母,祖母也很喜欢这个儿媳。 我和哥哥、姐姐不同,没有在这个讲究封建礼教的古老大家庭生活过。父亲在保定军校4年,毕业后分配到太原,他的第一个职位是指挥骑兵的陆军中尉。于是就把我母亲、哥哥、姐姐接出来。我就是在太原出生的。 父亲的第二个职位是在距离石县200里的介休县当连长。当我们住到介休县时,因姐姐要出嫁,母亲带着姐姐和我一起回离石老家。那时哥哥已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这次回老家的情景我已记不清了,后来母亲告诉我,当姐姐出嫁坐进花轿被抬走时,我大哭了一场。姐姐比我大13岁,她的婚姻也是凭媒妁之言决定的。 这次回老家原只打算住几个星期,后来竟住了一年多。有一天母亲突然决定要回到父亲那里去。原来她获悉父亲在介休娶了一房小妾。 P1-3 序言 1990年8月,伊拉克进军占领科威特,这个小邻国即失去了主权。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这一事件,使我立刻想起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制造的卢沟桥事变。当年,我正好从北平贝满女中毕业,原拟去南京考金陵女子大学,船票也已购好,日军闪电般地南侵,我只得改考燕京大学。燕京为在美国注册的教会大学,因美当时在中国有治外法权,可避免日本明目张胆地对燕京师生进行干涉。 1937年燕京开始试行英国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我被录取为参加导师制学生之一,所以有机会帮助英国导师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做华北抗日八路军的秘密地下工作。从1937年入学到1941年毕业,这四年中,我一边忙着学习,一边抗日,同时也对林迈可有了深入的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一个外国人,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中国进行抗日工作,使我对他产生了的极大的敬佩。 1941年6月24日刚行过毕业典礼,在父母选定的日子——6月25日,我和林迈可结婚,算来我们生活在一起已超过半个世纪了。 我们结婚不到半年,12月8日,日帝侵袭美国珍珠港,我和林迈可幸由无线电获知美国对日本宣战。在日本宪兵队开到燕京校园前,我们开了司徒雷登校长的汽车,仓促逃到西山,两天后和八路军游击队取得联系,由游击队保护,我们于1941年除夕到达了平西地区萧克司令员的总部,从此我们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晋察冀边区的敌后抗日战争。迈可负责通信组的机务工作,改装设计收发报机及训练机务人员。晋察冀的各分区无线电台的上下人员,都和迈可结下了极亲密的友谊,这些朋友们对他的爱护无微不至,父母兄弟也不过如此。 1944年春,我们束装就道前往延安,5月15日到达延安。到延安后,迈可担任无线电通信组的机务顾问工作,又担任了新华社的英文广播工作,由此得识博古(秦邦宪)、沈建图、陈杰诸位,并成为挚友。 1945年8月15日日帝投降,我们和延安军民一同参加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庆盛会。在一片兴高采烈的气氛下,许许多多来自北平的朋友,想着先回北平看看我们阔别了四年的旧地。而我则是急着想去看看丢下的老父老母,但最后只好打消这个计划,原因是国民党西安驻军胡宗南部,有入侵延安的企图,中国内战又有爆发的可能,迈可决定先回英国看望他阔别八年的老父老母。他说他决不参加中国内战,他和国共两党控制下的人民无怨无仇。11月7日我们乘美国军事观察组的飞机离开延安,飞往重庆。在延安我们虽然只停留了18个月,离开时,不但觉得有些仓促,更感到和延安这个抗日根据地难舍难分。 我想,我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由于日帝的侵略,打乱了原来的生活道路,我因此上了燕京大学,并遇到了林迈可;因日帝偷袭珍珠港,我们不得不逃到八路军游击队的抗日根据地,和华北军民共同战斗,辗转在根据地的山川村落。在这样的不平凡遭遇中我们度过了甘苦与共、相依相靠相扶持的生活,这4年的跨国夫妇初婚生活,给我们奠下了这一生和睦相处的坚实基础。 离开延安后,我们在英国、澳洲都住了好几年,搬到美国也30年了,但每当想起和抗日军民共同战斗的日子,以及居住过的驻地村庄,亲切之感不减当年。 以下是这4年的记述,一个非官方人士经历的故事,就好像是昨日发生的事情。 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的贺崇寅先生及他和我们的共同朋友王俊铭先生,使这一段抗日历史能在中国和读者见面。 李效黎 1991年8月1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