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已出满11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风物流变(精)》从出版20年的《老照片》里,精选记录民俗、服饰、建筑、景物演变方面的稿件,结集而成,呈现一个世纪以来的风物。
| 书名 | 风物流变(精)/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照片》已出满11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风物流变(精)》从出版20年的《老照片》里,精选记录民俗、服饰、建筑、景物演变方面的稿件,结集而成,呈现一个世纪以来的风物。 内容推荐 《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风物流变(精)》是第二本,精选了四十五篇文章,从1870年前后的圆明园遗影到20世纪60年代马赛街头的“革命舞者”,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外镜头下的风物流变。 目录 圆明园遗影 沧桑天安门 中国男人 19世纪末胶州湾写真 1903年:骆任廷的山东之行 从撒马尔罕到北京——芬兰探险家马达汉眼中的中国 清末新军南北首领的珍贵合影 晚清禁卫军的最后一次出洋考察 清末旧照《立宪万岁》 清末济南府的城墙和城楼 旧上海的娼妓 珍藏在法国的清末民初照片 九十年前的三峡照片 又见济南火车站 九十年前的津浦铁路 爱北京的洋人们 俄罗斯人的“东方家园” 20世纪初的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 天地问的女孩 彼时的女性服饰 宗族的困惑 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中国 那爱德的上海印象 在齐鲁大学的日子 法国医生贝熙业与他的中国病人 1917年:用照片编辑的沈氏宗谱 黄开文家族肖像收藏与研究札记 丹尼尔“鲜汁”及玉函山造像 中国营造学社 几曾沉浮忆当年——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 写在天安门城墙上的“注音字母表” 1930年代的莱阳乡师 地方影像学里的民俗视觉 1932年:上海一家外企的影像志 1934年:羌戎考察散记 1937年:五原屯垦见闻 《镇江沦陷记》之影像版 吴佩孚的丧事 舅舅留下的底片 1948年:美国兵镜头里的青岛“相貌” 1952年:商州的儿童节大会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马赛街头的“革命舞者” 沂蒙山的“红色芭蕾” 用相机记录北京的变迁 试读章节 沧桑天安门 天安门作为封建时代“首善之区”的重要建筑,历朝历代对它都有过描绘。明代《北京皇城图》、清代《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光绪大婚图》《乾隆京城生春诗意图》等大量生动形象的纪实图画,记录了它繁盛时期的历史面貌。而这里刊登的几张老照片,有的反映了它在封建王朝末期的景象,一部分反映了天安门广场后来的变迁。 图1和图3,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学博士伊东忠太、大学院工学士土屋纯一、助手奥山恒五郎与照相师小川一真到中国拍摄、制作和刊行的,照片基本上保存了封建时期天安门一带最后的历史面貌。 北京皇宫是明朝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建造的,永乐皇帝于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颁诏“告成”。它受了元大都皇宫的影响,皇宫建在京城的南部,午门直通京城正门正阳门。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26间;午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47间,为都察院所属六科衙署及六部九卿官员的朝房。人们通称上述廊庑为“朝房”。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当时领导北京宫殿营造工程的是泰宁侯陈硅、工部尚书宋礼和王通、柳升,建筑师是石匠出身的陆祥、木匠出身的蒯祥、工艺师蔡信,工匠有瓦匠杨青、彩画匠王顺、胡良,还有大批未留下记载的劳动者。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七月,承天门遭火灾焚毁,到成化元年(1465)三月,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明清之际的史学家、北京人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记载承天门正名为“承天之门”。唐、宋、元各朝牌额多用四、六字,不足时以“之”字补充。“承天之门”应是沿袭了历史惯例。1987年冬,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在旧料库中发现一件天安门牌额。此牌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为“天安之门”,满文为汉文的意译。这应是清帝人关后至顺治八年(1651)使用的名字,即沿袭了明代四字形式。过去史学界认为明末农民革命时,北京宫殿被战火焚毁,近年来的发现否定了这一旧说。故宫保和殿梁架上至今保存着“建极殿”墨迹,那是明天启重建时留下的,当时用此名。故宫钟粹宫等东西六宫大多也是明代建筑。“承天之门”牌的发现,说明承天之门未经火灾,清人只是更名、换牌而已。顺治八年,对天安之门进行大修,更名“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门外是规划严整的街市。其中南北大道即御道,东西大街为“天街”。天街两侧有漫长的千步廊。 天安门之前为大清门,其位置在现毛主席纪念堂基址上。这在图4、图5中可领略到。大清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与明十三陵大红门、清东西陵大红门相同。大清门外至正阳门之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广场,四周用石栏杆围绕,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大清门是真正的“国门”,其名称随朝代的更迭而变,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改“大清门”,民国时改“中华门”。大清门匾是石头做的,字迹用青金石琢制,镶嵌在石中。民国更换门名时,有人想把石匾拆下来掉个脸儿,把“大清门”三字翻到墙里,把原先的背面放到外面,刻上“中华门”三字。及至将石匾拆下来,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使用了这种省工省料的高招儿,历史也并不是可以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的。于是只好重新刻了一块木匾,挂在檐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门内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表达对先烈的崇敬,这也正应了陈毅元帅诗中所说,“此头需向国门悬”。 大清门里东西两厢与金水桥东西两侧相对的,是“千步廊”(透过图5“中华门”两侧的门洞隐约可见),各110间;千步廊北端至天街向东西转折延伸,仍各有34问。这是一种“连檐通脊”加“转角”的建筑形式,它单调的形象恰恰更增加了视觉上漫长、深远的感觉。两廊尽处,一楼突起,黄瓦飞荒,丹楹朱垣,天安门愈发壮观瑰丽。东千步廊及其身后,为吏、户、礼、兵、工五部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会同馆的衙署,其原址即现天安门广场东半部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公安部大院至正义路。西千步廊及其身后,在明代为五军都督府,清代则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衙署,其原址即现天安门广场西半部至人民大会堂及其以西至皇城根地域。把国家机关置于中央政府皇宫门外,便于公务处理和皇帝传见大臣将帅。按五行原理,东边衙门的性质属春,主生;西边衙门的性质属秋,主杀。故民间有“东边掌生、西边掌死”之说。 P9-12 序言 为编辑这套精选集,把已经出版的一百多辑《老照片》又从头浏览了一遍。与这些一一经手,刊发于数年前、十几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稿件蓦然相对,丝毫未觉其旧,反有历久弥新之慨。进而更加笃信,温故而知新,《老照片》永远不会“老”!随着图文一页页掀过,又仿佛是一次对《老照片》本身的怀旧之旅。二十年来,与作者、读者以及编辑同仁们交往切磋之种种,点点滴滴,旋又历历在目…… 作为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以“定格历史、收藏记忆”为己任,迄今已出版了一百一十五辑。《老照片》的稿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馆藏;二是老照片爱好者、研究者的收藏;三是民众个人的家藏。上述三个方面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建构了《老照片》的面貌,也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部自发的、原生态的文献,并且随着《老照片》的继续出版,这部文献还在不断地丰富、拓展之中。诚如著名文史学者傅国涌先生所言:“一百辑《老照片》放在那里,时间就在里面沉淀,那里埋葬着过去,许许多多真实的生命曾经活过、爱过、痛苦过、奋斗过……”而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在评论到《老照片》时则说:“二十年来,它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 比起众多的类似出版物来,《老照片》显然是幸运的。甫一面世,即为读者所接受,并一度洛阳纸贵,风行天下。后虽经众多仿制跟风者的冲击,以及书业的风云流变,《老照片》历二十年而犹存,庶几成就了中国书业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在业内和读书界组织的各种评选中,《老照片》这些年也多榜上有名,其中人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和“共和国60年60本书”,幸得从汗牛充栋的出版物里脱颖而出,其影响所及。实出吾辈之意料。 《老照片》这样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何以获得读者与社会的这般青睐?2009年“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入选评语,曾这样说道:“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这段评语,是否道出了个中原委,不好贸然结论,但其对《老照片》的概括,身为编者的我们,听来却心有戚戚焉。 在《老照片》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套精选集,于老读者而言或为一次重温,对新读者来说,当不失为认识《老照片》、走进《老照片》的一个契机和一条捷径吧。 这套“《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选编时囿于敝帚自珍,这也想选,那也想收,以致最初的选篇大大超出了预定的规模,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地忍痛割爱,弄成现在的模样。其遗珠之憾,实所难免。 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冯克力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年来,《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人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销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陈丹青 《老照片》是一片有魅力的精神沃土,我吸引过许多人到这里耕耘。为《老照片》供稿后,他们都感受到了和读者分享往事的愉悦与历史记忆的尊严。 ——丁东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傅国涌 《老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感知历史的方式。成千上万的老照片真实地把它当时所定格的影像呈现在你眼前,一言不发,却让你体味很多、联想很多。不知不觉,你改变了先前对历史的看法。 ——邵建 有情怀的《老照片》,照片老,情怀不老。 ——张鸣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评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