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抗战与战后/杨天石评说近代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天石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著作必须是真实、客观、公正的,这是杨天石先生的治学理念,也是本书的一以贯之的最大特色。作为国内“蒋介石研究第一人”,杨天石老师踏访中外,遍寻两岸,在浩繁而珍贵的日记、手稿、信札、资料中辨真伪、真实说、权威评,拨开百年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丛书共七卷,此为第六卷,希望此套丛书能够让每一位读者有所收获,辨善恶,考得失,增经验,长智慧。

《抗战与战后/杨天石评说近代史》是杨天石老师的一本研究历史的专著。作者尊重历史,以原史料研究为基础,用新史料就某一点作突破,对我国抗战中后期中的历史和人物作了深入研究,通过缜密的语言,带有疑惑性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入细腻的辨析,为读者解惑。作品内容丰富,对我们研究抗战史及人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在蒋介石、宋美龄心目中,丘吉尔为何是一个“坏人”?

蒋介石因何与史迪威严重冲突?蒋为何甘冒和美国断交的危险,将史赶回美国?

蒋介石如何支持韩国独立运动?

宋子文和孔祥熙是连襟,二人之间水火不相容,为何?

孔祥熙确有贪污行为,蒋介石亲自查实,为何又悄悄了结?

傅斯年如何抨击孔祥熙?

蒋介石有过“闪击延安”的计划,为何刚刚确定就撤销了?

重庆谈判中,蒋介石为何起念拘留、审判毛泽东,又是怎样打消这一念头的?

国共内战中,蒋介石大肆进攻东北,为何全面败北?

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真相,“三驾马车”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陈光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他对国民党的失望说明了什么?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如何计划向蒋介石索权,将其赶出中国?

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中国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种力量是哪些人?

蒋介石、宋美龄之间有过“感情危机”吗,风靡重庆的蒋、宋各自的“绯闻”真相如何?

《抗战与战后/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一书由杨天石所著。

目录

宋美龄与丘吉尔

在开罗会议上,宋、丘的一场对话很短,但很有意思。丘吉尔的提问说明他内心明白,蒋氏夫妇对他印象很坏。宋美龄的反问也很机智,因为在蒋氏夫妇心目中,丘吉尔确实很坏。

蒋介石正告丘吉尔:“藏事为中国内政”

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本为讨论对日作战,但丘吉尔却突然提出西藏为独立国家。中国军队不应开进西藏。宋于文当即反驳,蒋介石视为“帝国主义真面目暴露”,一日之内两电宋子文,指示其捍卫国家主权。

蒋介石与史迪威事件——战时中美之间的严重冲突

史迪威是罗斯福派到蒋介石身边的中国战区参谋长。他既真诚地带助中国抗战,又有严重的羌国大国主义思想和作风。在马歇尔和罗斯福支持下,他力谋取得对中国军队和中国战场的全部指挥权,遭到蒋介石的反对。蒋私下大骂“美帝国主义”,曾有过和美国绝交,单独抗战的念头。当时,罗斯福需要中国这一战友,决定接受蒋的建议,撒回史迪威。

蒋介石与韩国独立运动

对韩国独立运动人士。中国政府给予了大量道义上、军事上、经济上的援助。开罗会议上,中国坚决反对美、英意见,力主韩国独立。

对苏外交的一鳞半爪——宋子文档案管窥之一

联苏抗日是国民政府的既定方针,在这一方面,宋子文也做了许多工作。

豪门之间的争斗——宋子文档案管窺之二

孔祥熙企图搞垮中国银行及宋子文本人。“蓄意摧残,已非一朝一夕”,说明孔、宋之间长期倾轧,已成冤家对头。

蒋孔关系探微——读孔祥熙档案

孔禅熙以蒋介石之主张为主张,不和蒋争权,也不和蒋标新立异,蒋需要用钱就给。因此,在很长时期内,蒋最宠信孔祥熙。

蒋介石亲自查处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

蒋介石亲自动手调查,掌握孔祥熙贪污的确实证据,但孔“仍一意狡赖”,气得蒋暗骂其“可耻之至”。当时,最高法院总检察暑已准备立案侦查,不过,在孔辞去各项职务后,蒋担心“夜长梦多”,匆匆了事。

傅斯年攻倒孔祥熙——读台湾所藏傅斯年档案

民主和法治是是治理腐败的必要条件。孔祥熙的倒台,和傅斯年坚持不懈的揭发有关,也和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这一特定的民主机构的存在有关。

第三国际的解散与蒋介石“闪击”延安计划的撤销

共产国际解散,胡宗南计划进攻中共,熊向晖向延安报告,胡撤销计划。在此之际,蒋介石却突然召胡,命其“闪击”延安。恶战在即,蒋介石悬崖刹车,决定以“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

如何对待毛泽东:扣留“审治”还是“授勋”礼送——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的心态考察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最初决定,以诚恳、忍耐为接待方针;旋觉毛条件过高,准备扣留、审治;反复思考,认为毛无法成事,难逃自己的“一握”,最终决定授勛、礼送。

论国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

国民党人提出的各种改良议案,即使作成决议,其命运,或者在反复研究、审查及审议立法中夭折,或者侥幸通过了,但令而不行。改良受阻,革命自然勃兴。

蒋纬国的身世之谜与蒋介石、宋美龄的“感情危机”

蒋纬国到底是谁的孩子?宋荚龄一直想知道,蒋介石一直保密。

关于宋美龄与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的“绯闻”

美国人考尔斯当年保证“绝对没有”,多年后,又在“回忆”中,活灵活现地描述了那段“风流韵事”。

宋美龄的巴西之行与蒋介石的“婚外情”传说——兼析其事与美国人要蒋交出军权之间的关系

蒋介石到底蒙受了什么样的诽谤,要在宋美龄出国前隆重“辟谣”?为什么美国人最积极?

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蒋介石日记解读

二二八事件参加者复杂,有“三驾马车”之说。既是抗暴,又是骚乱。蒋介石一面决定出兵,一面以“怀柔”为处理方针。

从大举进攻到全面败北——读蒋介石致熊式辉函

开始时。蒋介石气势汹汹,不久,屡遭失败。杜聿明派人见蒋,要求增兵。蒋愁眉苦脸地说,各个战场的兵力都不够用。

南京政府崩溃时期的陈光甫——读陈光甫档案之一

陈光甫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执政二十多年,没有为农民做一点事,也无裨于工商业,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这个政府的失望与绝望。

蒋介石的“慰问”与北平的邀请——读陈光甫档案之二

陈光甫于1949年逸到香港,蒋介石派人携带亲笔信慰问,中共也多方争取陈北上。陈有过“为新中国效微劳”的念头,但思来想去,还是去了台湾。

李宗仁的索权逐蒋计划

李宗仁向蒋介石提交《谈话记录》,目的是索取权力。蒋答应了六条中的四条,李觉得面子争到。后来的事实证明,蒋并未交出任何权力。

50年代中国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种力量——读张发奎档案

1952年,香港地区出现中国自由民主战斗联盟,反共,反蒋,号称第三种力量。它是在美国人支持下成立的,只存在了两年多。

试读章节

宋美龄与丘吉尔

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开幕前夕,英国首相丘吉尔拜会蒋介石夫妇。见面时,丘吉尔和宋美龄之间有下列问答。

“你平时必想,丘某是一个最坏的老头儿吧?”丘问。

“要请问,你自己是否为坏人?”宋反问。

“我非恶人。”丘表白。

“如此就好了。”宋答。①(《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11月22日。胡佛研究所藏(以下同)。)

这一场对话很短,但很有意思。丘吉尔的提问说明他内心明白,蒋氏夫妇对他印象很坏。而宋美龄的反问也很机智。因为在蒋氏夫妇心目中,丘吉尔确实很坏,但是,这是外交场合,总不能直白回答:“是。你是坏人。”如果回答“不!你是好人”呢?这虽然符合外交礼仪,但又违心,违背宋美龄对丘吉尔的认识与感情。

宋美龄与丘吉尔之间,有过一段短暂但却相当剧烈的观点交锋。

反对丘吉尔的“先欧后亚”论,

批评其战后排挤中国的图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英、美之间是盟友,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彼此间同时又存在着诸多分歧。在战略上,有“先欧后亚”与“先亚后欧”之争,即同盟国是集中力量先击败欧洲的德国法西斯呢?还是先击败东方的日本法西斯?丘吉尔是“先欧后亚”的主张者,而蒋介石则是“先亚后欧”的主张者。双方都把美国作为游说对象,争取美国能站到自己一方来。美国最初赞成“先欧后亚”,对中国的援助不是数量太少,就是迟迟不能落实。1942年6月,美国军方甚至将原已确定加入中国战场的空军调往非洲。同年11月,宋美龄访美,固然是为了治病,但也肩负争取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的任务。1943年1月,罗斯福、丘吉尔等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以欧洲战场为重点。同年2月12日,蒋介石指示宋在美国国会演讲时要特别着重说明:“今后世界重心将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如欲获得太平洋永久和平,必须使侵略成性之日本,不能再为太平洋上之祸患。”①(“蒋委员长自重庆致蒋夫人电”,载于《战时外交》(一),第791页。)蒋介石的这一通电报,显然是要宋美龄游说美方,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太平洋方面,首先打击日本侵略势力。在整个访美过程中,宋美龄也一直在为贯彻蒋的这一战略主张而努力。

丘吉尔坚决维护其“先欧后亚”论。1943年3月21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称:“吾人可击败希特勒,余作此语,即表示希特勒及其作恶之力量,将被粉碎,了无余存,然后吾人终将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惩处贪婪残暴之日本帝国,拯救中国于长久磨难之中,解放吾人本身及荷兰盟友之海外领土,并使日本对于澳洲、纽西兰(新西兰,以下同)及印度海岸之威胁,永远解除。”②(《中央日报》,1943年3月23日第2版。)丘吉尔这里明确提出,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力量,使之“了无余存”之后,才能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丘吉尔提议,美、英、苏三大国立即会商成立战后的世界机构,讨论“有效裁军”,审判战争“罪魁祸首及其党徒”,交还劫掠物资与美术品,防止“未来期间再发生战争”以及“广泛之饥馑”等种种问题。他说:“吾人必须希望三大胜利国家之团结,确能无负其最高之职责,且彼等不仅将顾及其本身之福利,亦将顾及一切国家之福利与前途。”①(“英相播讲战后问题,盼即会商世界机构,击败德国后惩处暴日”,载于《重庆大公报》,1943年3月23日第1张第2版。)(P1-3)

序言

新序

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念奴娇》词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毛泽东此词写的是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仑山。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蜿蜒伸展至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它被称为“万山之祖”,又被视为中华“龙祖之脉”。毛泽东在词中描写了它的雄伟阔大的气势和悠远绵长的历史,叙述了它对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功罪”,慨叹于“谁人曾与评说”。

昆仑山可以“评说”,历史、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何尝不可以“评说”?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视历史。历史被认为是正衣冠、知美丑的镜子,是辨善恶、考得失、增经验、长智慧的教科书,因此,它应该被人“评说”,任人“评说”。特别是自由“评说”。

首先是“说”。历史已逝,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历史学家“说”,用嘴、用文字或用图像,它才能广为人知,传之久远。历史学家要充分掌握资料,精细考辨,力争说得真实、准确、全面,尽最大可能符合历史本来面目,不能“胡说”。“胡说”的结果必然谬种流传,贻误读者。其次是“评”。“评”能表现历史学家的理解、议论和价值判断。在“说”与“评”之间,“说”最重要。“说”是基础,只要“说”得真实、准确,广大读者都可以根据你所“说”的史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这一方面,我们要高度相信读者。多年来,我是主张先“说”后“评”、多“说”少“评”,甚至可以只“说”不“评”的。最不应该的是,不把史实说清楚、道明白,就急于将自己的评论强塞给读者。至于为了某种功利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有意掩盖、“虚无”、扭曲、夸大部分史实,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史实”,那就更等而下之,应该坚决反对了。

世无超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真理,同样,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历史真相。历史学家所“说”、所“评”,都可能不当、不妥、不全,甚至大谬不然。怎么办?百家争鸣呗!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艺术和学术的唯一办法,是清除谬误、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行一花、一派、一种观点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如果从1958年选注《近代诗选》开始计算,笔者从事近代史研究已经57年。如果从弃文从史,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起计算,也已经37年。笔者所写论文、札记曾选编为“杨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出版。出版后此套书一再加印,甚至被盗版。由于这套书部头大,读者捧起书像捧起一块大砖头,颇多不便,因此,台湾地区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曾以“揭开民国史真相”为总题,改出七卷本。现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以“风云版”所分为据,稍作调整,仍为七卷。应该说明的是,笔者2009年以后所作,因另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二辑、第三辑等专书,本套书暂未收入。

书中“评说”难免谬误或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杨天石

2015年8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