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成活率、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区最高。
但是,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没有结束。
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树枝的断裂声撕心裂肺,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
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使命在肩,百折不挠!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如今,林场造林面积达到了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更让塞罕坝人自豪的是,他们忠实履行了当年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让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浑善达克沙地南下黄沙,死死挡在了河北最北端。这片林海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的水源,相当于10个西湖的蓄水量。
55年过去了,当年的创业者大都已离开了人世。高寒湿冷的气候和常年超强度的劳动,让许多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去世时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52岁;当年的塞罕坝也曾是全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有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但他们的子女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
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美丽高岭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塞罕坝人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中,又扛起了捍卫京津冀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塞罕坝的造林攻坚,开始向着最后的近9万亩石质荒山进发。在这些地方种树就好比是在青石板上种树,成本很高,更何况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80%,最后这块硬骨头,还值不值得啃?前任林场场长田军曾说过:植树造林,利在千秋,哪能总想眼前值不值得。
如今,塞罕坝的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产生上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以供200万人呼吸一年。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0多倍。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绿色发展,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作出的重要批示,让河北林业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将牢记嘱托,不忘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放眼未来,燕赵大地绿意更浓,美丽河北续写传奇!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