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新历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鞠佳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鞠佳所著的《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新历史丛书》主要写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改革,从春秋战国到晚清,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当政者都会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进行一定的调整。本书的主题在于讨论中国古代的改革,但又不纠缠于过多的历史细节,而力图勾勒出简洁的主线,以一种轻松愉快、诙谐冷幽默的笔调将历史复活,期望有所启迪。

内容推荐

鞠佳所著的《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新历史丛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改革的得与失,共八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晚清的改革,作者对历朝改革的措施效果、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用现代语境将古代史实复活,并抛开古板的说教,这种说史的方式,既富于生趣,又不失真实。书中提到的历朝改革,对当今中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春秋战国的变革主题——“地主”PK“领主”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仅仅是军事吗

 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向左走,向右走

 “富二代”与“穷二代”

 军功爵的激励效应

 “地主集团”战胜“领主集团”

 法家思想的极端

 齐国特色的商品经济

 看不到希望的土地

 齐国的“比较优势”

 管仲:商人政治家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农业与商业的区别

 稷下学宫与学术自由

 晋国的强大与分裂

 昔日的大国

 既得利益集团被打乱

 崛起的关键

 人才竞争的不同模式

 新权贵诞生

 新技术荡涤旧秩序

 秩序的崩溃与重建

 战争形式的变化:从温和到暴力

 社会阶层的变化:大夫篡权与士的兴起

 社会制度的变化:从世袭“领主”到契约“地主”

 政府体制的变化:从贵族体系到官僚体系

 观念的变化:从“神”到“人”

第二章 秦汉的变革主题——“统一”PK“分裂”

 利益群体间的博弈

 遭人嫉恨的商鞅

 从吴起到张居正

 改革的“穴位”

 秦亡的真正原因

 周朝成功的启示

 自由放任PK国家干预

 不作为的曹总理

 无为而治

 豪强大族的垄断

 “两面派”管仲

 宏观调控:汉武帝与罗斯福

 新问题来了

 本质:否定之否定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削藩大行动

 美国南北战争

 从“八王之乱”到“三藩之乱”

 矫枉过正的宋王朝

 集权与分权的“死结”

 边疆战略的关键

 老将军与小皇帝的争论

 食物决定战争胜负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诸葛亮的难题

 从“木兰从军”看府兵制

第三章 东汉-魏晋的变革主题——与利益集团较量

 领导与下属的博弈

 王莽的失败

 刘秀的妥协

 任人唯亲的制度

 利益集团绑架上层

 阶层固化

 “富二代”的优越生活

 二等公民

 庶族取代士族

第四章 南北朝的变革主题——“国情”与“接轨”

 鲜卑族的汉化“试水”

 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

 鲜卑族入主中原

 “全盘汉化”下的改革

 全民腐败

 游牧民族的后继“接力”

 辽朝:“一国两制”之首创

 金朝:维护传统的努力

 元、清:排斥与吸收

第五章 唐朝的变革主题——从贵族到平民

 权贵时代的政治格局

 隋炀帝和唐太宗

 历代多亡于权贵

 两场致命的贵族叛变

 关陇贵族的反叛与合作

 高层的三次分裂

 杨广的履历表

 人事制度改革触怒权贵集团

 贵族豪门间的较量

 关中VS关东:持续上千年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关陇与山东的对决

 五姓七家:豪门礼教大防

 关陇集团崩盘:文官、均田制与武则天

 平民阶层的和平崛起

 唐宋大变革

 国家管理模式探析

 科举制:公平公正的举国“海选”

 变革的两大基石:书籍和稻米

 两税法:农业向商业的转型

 古文运动与平民思想

第六章 宋朝的变革主题——商业文明的首次试验

 改革舵手王安石

 他为何引起公愤

 王安石的性格与命运

 “重商言利”与传统之冲突

 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

 宋代社会之特性

 宋王朝的立国原则

 唐宋大变革的历史转折

 “抑兼并”还是“不抑兼并”

第七章 晚明、晚清的变革主题——两次“农业”向“工商业”转型

 回望迷茫的历史:晚清变革

 马戛尔尼访华拉开的序幕

 在工业文明面前不堪一击

 向西方学习:“硬实力”工业化起步

 向日本学习:“软实力”新思想启蒙

 繁荣加速了革命:从《旧制度与大革命》说起

 土壤决定果实:农业思维与商业思维

 为何“明治维新”和“光荣革命”能成功

 寻回失落的记忆:晚明变革

 商品经济:晚明社会的变革

 启蒙时代:晚明人文主义思想萌发

第八章 中国传统政治的几个特征

 儒法合流的必然性

 行政手段之怪圈

 土地改革与社会变化

 游牧与农耕之较量

 基层组织与管理效率

 在回溯中前进

 人文主义的四次兴起

 降低社会成本是变革关键

 用何种思维看待历史

后记

试读章节

楚国也开始了改革,领先了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韩国,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引领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攻击性能极高,“天下之宝剑韩为众”。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富之国,最早称霸中原,国内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让各国羡慕不已。

当各国都在争相改革、取得一次次巨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时,西北边陲的秦国该怎么办呢?

年轻的秦孝公登基伊始,便召开会议,加速改革,实现富国强国的愿望。当然,在秦孝公的心里,本国人才匮乏,他只能寄希望于国外人士。

当时各国间,人才流动频繁,奇士高人都自荐于王公贵族,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商鞅就这样上场了。

向左走,向右走

这一年,商鞅39岁,也不年轻了,他在仕途上始终没有太大发展。

商鞅这个人,很早就精通法家思想,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可惜在一个“唯文凭是举”的时代,他学历太低,在魏国出不了头,总被那些“海龟”嘲笑。

商鞅很崇拜李悝、吴起等法家前辈,向往能像他们一样,做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可这只是一个梦,他已经39岁了,半辈子已经过去,似乎没有看到一点转机。

当时,商鞅所在的魏国是较发达的国家,自然也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商鞅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高升,而他却一事无成,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秦国的招贤诏令,让他眼前一亮。

商鞅是一个城府极深、思谋极细之人,他决定离开魏国。他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这种极端自负的性格,让他日后成为天才般的治国人物,也让他最终死于非命——当然,这还只是后话。现在的商鞅所要面对的,是他实现人生跳跃的一次重大机会。

一个初登王位的青年君主,一个仕途不顺的“外来和尚”,就这样拉开了秦国历史乃至中华历史上的一幕改革大剧。

改革前夕,秦国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邀请文武百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力主改革的商鞅与力主守成的老臣甘龙、杜挚,成为这次讨论的关键人物。

商鞅说:“各国在竞相改革,而我们走了许多弯路,落后几十年了,我们不能再拖拖拉拉、瞻前顾后,要敢于打破利益阶层的垄断!”

“年轻人,不要急,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老臣甘龙摇头说道,“改革非同儿戏,要慢慢来,你如此激进,偌大一个国家怎么适应得了?”

商鞅反驳道:“真正有大胸襟之人,是不会迎合世俗观念的,真正能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和世俗民众去讨论的。”(“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甘龙是前朝老臣,也是秦国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甘龙怒道:“我甘氏是春秋时甘昭公的后代,我本人也为国家贡献了毕生精力,你这个外邦之人,来秦国尚不满百日,怎么敢说改就改?”

秦国的“甘氏家族”,可谓根正苗红,甘龙本人既有资历,又有实力。作为元老,甘龙也是一位杰出人物,在上一代的秦献公时代,功劳颇大。想当初,他也是锐意进取之人,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甘龙已是既得利益者,位置不同了,自然也就反对改革了。

双方的争论逐渐白热化。

另一位老臣杜挚开始出来打圆场:“改革如果是要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势必引起社会动荡,还不如遵循以前的制度,渐进式发展。”

商鞅却是意志坚定,严厉反驳:“古人早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纵观历朝历代,外界情势一变,国家法令自然也就要跟着变化。若落后一步,就会步步落后。与其站在岸边观望,不如摸着石头,蹬过河去!”

商鞅性格刚愎,棱角分明,史书中记载他的言辞,总能让人感觉到一股冷峻之风——当然,一个偏远落后的国度,正需要这样一位铁腕的政治人物,才能鞭策整个国家前进。

P4-P5

序言

历史不会重复,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

鞠佳对历史的阅读,不是按照某些教科书制定的路径,而是带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深邃思考,来发掘历史与今天的许多相似之处。他不是那种拘泥于历史的考证式阅读,而是以现代人的身份来认识历史。

该书审视历史的视角,很具有“现代性”,尽可能地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历史,读起来没有距离感,达到“古今相融”的阅读效果。这不是简单地讨好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而是一种穿越历史之后,所获得的对历史本质的透彻认识。鲁迅当年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时就说过,他不再按照所谓“三分虚构,七分真实”的写作手法,而是“取其一点”“随意点染”,使之“古今杂糅”,打通历史和现代的界限,旨在“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继续担负起历史所赋予他的思想启蒙的重任。虽然我不能说鞠佳的写作就达到了鲁迅先生的水准,但他的这种对历史的现实透视,所秉持的精神与鲁迅先生是一致的,这也是他最难能可贵之处。

认识鞠佳时,是应他之邀参加华东交大举办的“孔目湖讲坛”的讲座。华东交大的“孔目湖讲坛”,遍邀全国的专家学者讲学,是在国内高校举办较早,也是坚持较久并具有品牌效应的一个文化讲坛。鞠佳向我谈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他大学毕业之后,外出打过工,做过产品的推销员,在不同公司做过不同职业,也自己创过业,后又毛遂自荐回到母校工作。尽管这些经历有些曲折,但对他来说,每段经历都是在挑战自我,催促着自己奋进,使他总能靠这种自信和毅力来谱写人生。他还讲到他当年去西藏墨脱探险途中的种种,更让我对这位年轻人顿生敬佩之意,在穿越边境原始森林的过程中,他曾遇到数不清的蚂蟥的袭击,又在登上雪山途中发着高烧,不能后撤,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最终克服了困难,翻过雪山。说来也奇怪,下了雪山后,心也坦然了,烧也退了,从而更坚定了他的意志,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当中,能够以更多的热情,更坚强的毅力,去攀登一座又一座新的高峰。

鞠佳就是怀着这种人生态度,投入他的写作当中的。

读这本书是轻松的,也是沉重的。该书解析的历史现象,在当今还有许多的翻版。如果不从源头找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就不知道当下种种现实的来龙去脉,会迷失在茫茫的历史浓雾中。但作者在历史的长河里流连忘返,并不是要陶醉在历史里,而是以一种更清醒的眼光,去发现历史,使历史永远都是一面镜子,照耀着人生,照耀着社会,给人以更多的智慧启迪。

是为序。

后记

与传统的学者、高校工作者不同,我是个“跨界”之人,做过许多工作。这些工作相互间貌似毫无关联,却为我的内心积累力量。

我回到大学工作,是以毛遂自荐的方式达到的。学校对我这个“奇葩”颇感意外,在各种机缘之下,让我负责江西省知名的孔目湖人文讲坛,遍邀大师名家,六年的时间,是我积聚内功的阶段。之后,我又跳槽去了中国移动公司做“互联网+”的企业培训,将学习与移动互联结合,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人不仅要知道“以前怎么来的”,更要知道“未来向何处去”。

这也是我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不是木乃伊,而是可以复活的。读史的意义,不仅仅要知道发生过什么,更要从故事中找寻本质,为今天做借鉴,为未来开路,继往而开来。

孔子的弟子问:“十世可知也?”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先贤早已看到,从夏、商、周以来,历代都有变化增减,但却是能以古观今、预知未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道过去”与“展望未来”其实是一回事,并不割裂,只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不同表现罢了。反观我所做的不同职业,其实也是一回事,都是我观察世界的某种表现形式,只是落在不同空间位置罢了。君子不器,一以贯之,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所在。

本书的写作时间段,跨越了我的好几个不同职业时期。尽管职业在变,但写作从未丢弃,每写完一本书,对我自身都是一次巨大的提升。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发自真心,乐在其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里,要给内心世界留下一份宁静,每个人都有爱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自由王国”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一切的辞藻毋庸赘述,一切的大道理无须再说,洗尽万般铅华之后,唯有“爱好”这个词。你只需坚守住它,便能有巨大的生命力,它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好像一颗种子,在无声的滋润中成长,直至某一天,变成参天大树,奇迹便这样产生了。我是一名魔术爱好者,不妨引用一位魔术大师的话:“如果你把兴趣融人工作,那么,你一辈子都将不用工作。”

最后想说一点,虽然对历朝历代的变革都有论述,唯独对明代没有系统的阐述,只是散落在不同的篇章里。尤其明中叶后的历史,已与传统社会体征不一样了,其现象之纷繁,是史无前例、广阔浩渺的,我的笔触可能暂时无法承担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在我看来,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明代历史将会得到重写,甚至会有颠覆性的观点和视角,这一切,就交给时间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