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萧红,一个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女性作家,有着“如同秋季草叶上的露珠那样晶莹与剔透”的文笔,又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有着刻骨的感知,由萧红《小城三月(精)/萧红小全集》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
| 书名 | 小城三月(精)/萧红小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城三月。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萧红,一个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女性作家,有着“如同秋季草叶上的露珠那样晶莹与剔透”的文笔,又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有着刻骨的感知,由萧红《小城三月(精)/萧红小全集》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 内容推荐 《小城三月(精)/萧红小全集》收录的是萧红大部分短篇小说,包括其第一篇小说《弃儿》和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书中所涉多为弱势人物,或描写他们的爱情,或讲述他们的抗争,或摹状庸常生活里的麻木……题材广泛,主旨多样,按创作时间的先后加以编排,多方面展示了萧红在文学上的开拓尝试。这些短篇小说中常可见《呼兰河传》《生死场》中人物的影子,亦可看出其中故事的延展,故而本书堪称萧红小说创作的“后花园”,亦如她多次提到的祖父的园子那般蔚为可观。 目录 看风筝 腿上的绷带 太太与西瓜 两个青蛙 哑老人 夜风 王阿嫂的死 叶子 清晨的马路上 渺茫中 离去 出嫁 手 马房之夜 红的果园 王四的故事 牛车上 家族以外的人 亚丽 桥 两朋友 汾河的圆月 朦胧的期待 逃难 黄河 旷野的呼喊 莲花池 梧桐 花狗 孩子的讲演 山下 后花园 小城三月 萧红年谱 试读章节 一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的在拾着。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啌啌……”的大响传来。 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的又奔放的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天气突然的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钱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姨母本来是很近的亲属,就是母亲的姊妹。但是我这个姨,她不是我的亲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那么她可算与我的继母有点血统的关系了,其实也是没有的。因为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的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原来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还有一个妹妹,她的妹妹小她两岁,大概是十七八岁,那么翠姨也就是十八九岁了。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唤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的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 而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一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和她的姐姐完全不同。花的绿的,红的紫的,只要是市上流行的,她就不大加以选择,做起一件衣服来赶快就穿在身上。穿上了而后,到亲戚家去串门,人家恭维她的衣料怎样漂亮的时候,她总是说,和这完全一样的,还有一件,她给了她的姐姐了。 我到外祖父家去,外祖父家里没有像我一般大的女孩子陪着我玩,所以每当我去,外祖母总是把翠姨喊来陪我。 翠姨就住在外祖父的后院,隔着一道板墙,一招呼,听见就来了。 外祖父住的院子和翠姨住的院子,虽然只隔一道板墙,但是却没有门可通,所以还得绕到大街上去从正门进来。 因此有时翠姨先来到板墙这里,从板墙缝中和我打了招呼,而后回到屋去装饰了一番,才从大街上绕了个圈来到她母亲的家里。 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的。 每每睡下了就谈,谈过了半夜,不知为什么总是谈不完…… 开初谈的是衣服怎样穿穿什么样的颜色的,穿什么样的料子。比如走路应该快或是应该慢。有时白天里她买了一个别针,到夜里她拿出来看看,问我这别针到底是好看或是不好看。那时候,大概是十五年前的时候,我们不知别处如何装扮一个女子,而在这个城里几乎个个都有一条宽大的绒绳结的披肩,蓝的,紫的,各色的也有,但多多不过枣红色了。几乎在街上所见的都是枣红色的大披肩了。 哪怕红的绿的那么多,但总没有枣红色的流行。 翠姨的妹妹有一张,翠姨有一张,我的所有的同学,几乎每人都有一张。就连素不考究的外祖母的肩上也披着一张,只不过披的是蓝色的,没有敢用流行的枣红色的就是了。因为她总算年纪大了一点,对年轻人让了一步。 还有那时候都流行穿绒绳鞋,翠姨的妹妹就赶快的买了穿上。因为她那个人很粗心大意,好坏她不管,只是人家有她也有,别人是人穿衣裳,而翠姨的妹妹就好像被衣服所穿了似的,芜芜杂杂。但永远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 翠姨的妹妹的那绒绳鞋,买来了,穿上了。在地板上跑着,不大一会工夫,那每只鞋脸上系着的一只毛球,竟有一个毛球已经离开了鞋子,向上跳着,只还有一根绳连着,不然就要掉下来了。很好玩的,好像一颗大红枣被系到脚上去了。因为她的鞋子也是枣红色的。大家都在嘲笑她的鞋子一买回来就坏了。 翠姨,她没有买,她犹疑了好久,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的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她必得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这时候看样子,她才稍稍有些动心。 好比买绒绳鞋,夜里她和我谈话,问过我的意见,我也说是好看的,我有很多的同学,她们也都买了绒绳鞋。 第二天翠姨就要求我陪着她上街,先不告诉我去买什么,进了铺子选了半天别的,才问到我绒绳鞋。 走了几家铺子,都没有,都说是已经卖完了。我晓得店铺的人是这样瞎说的。表示他家这店铺平常总是丰富的,只恰巧你要的这件东西,他就没有了。我劝翠姨说咱们慢慢的走,别家一定会有的。 我们是坐马车从街梢上的外祖父家来到街中心的。 见了家铺子,我们就下了马车。不用说,马车我们已经是付过了车钱的。等我们买好了东西回来的时候,会另外叫一辆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要有多久。 大概看见什么好,虽然不需要也要买点,或是东西已经买全了不必要再多留连,也要留连一会,或是买东西的目的,本来只在一双鞋,而结果鞋子没有买到,反而罗里罗嗦的买回来许多用不着的东西。 这一天,我们辞退了马车,进了家店铺。 在别的大城市里没有这种情形,而在我家乡里往往是这样,坐了马车,虽然是付过了钱,让他自由去兜揽生意,但是他常常还仍旧等候在铺子的门外,等一出来,他仍旧请你坐他的车。 我们走进个铺子,一问没有。于是就看了些别的东西,从绸缎看到呢绒,从呢绒再看到绸缎,布匹是根本不看的,并不像母亲们进了店铺那样子,这个买去做被单,那个买去做棉袄的,因为我们管不了被单棉袄的事。母亲们一月不进店铺,一进店铺又是这个便宜应该买,那个不贵,也应该买。比方一块在夏天才用的花洋布,母亲们冬天里就买起来了,说是趁着便宜多买点,总是用得着的。而我们就不然了,我们是天天进店铺的,天天搜寻些个好看的,是贵的值钱的,平常时候,的用不到想不到的。 那一天我们就买了许多花边回来,钉着光片的,带着琉璃的。说不上要做什么样的衣服才配得着这种花边。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做衣服,就贸然的把花边买下了。一边买着,一边说好,翠姨说好,我也说好。到了后来,回到家里,当众打开了让大家评判,这个一言,那个一语,让大家说得也有点没有主意了,心里已经五六分空虚了。于是赶快的收拾了起来,或者从别人的手中夺过来,把它包起来,说她们不识货,不让她们看了。 P369-364 序言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由于“民间”视野的进入,给新文学创作带来了一股不同以往的生机和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陈独秀、胡适自主意识很强的情形下推动出来的,而民间文化思潮是自在的、无意识的,在这些有民间立场的作家中,恐怕只有沈从文有些自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五四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知识分子不可能永远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无所依傍的状态,所以很多知识分子,包括鲁迅以及当时的一些左翼作家,都在思考以知识分子启蒙精神为特征的文学,或者说文化普及运动,如何与它的对象一一中国的民众一一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就有一批新生代作家崛起了,他们的新的艺术实践,使得这些问题在创作上得到了回应。这批作家都是来自于中国民间和社会底层,这与“五四”一代作家不大一样,“五四”一代作家大多数都是出过国留过学,接受西方思想,然后带着一套现成的思想体系或社会改革方案回到国内来推广,有点像现在的“海归”,而老舍、沈从文、萧红、艾芜、沙汀、李劫人等等,除了李劫人是留法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生活底层,带了一身本土文化,进入到这个文坛。像老舍,他是从北京市民中长大的知识分子,与市民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萧红则来自粗犷广袤的北方土地,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世界,使得她的文字非常贴近中国存在的现实。我把从他们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比较广泛的创作思潮,界定为:民间文化的思潮。 由此而来的是民间与启蒙的关系问题。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对立的。以启蒙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民间始终处于封建制度压迫下的野蛮、落后、愚昧的生活状态中,是需要现代知识分子来启蒙的。启蒙,就是拿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思想武器来开启民众的心智,提高民众的素质,这是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就有这个特点,我们读《阿Q正传》《风波》《药》,等等,在鲁迅笔底下的很多人物都处于被启蒙状态。而民间则是另外一种状况,当一批作家从生活中的民间社会来到文化的中心城市,献出自己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连带献出了自身的生命能量,他们所要表现的是,在非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民间的生命活力在哪里? 中国的民间其实是非常有力量的,没有力量,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如果以启蒙的角度来看,民间就是落后的、愚昧的,没有力量的,它也理所当然是不合理的,肯定要被消灭。如果用进化论的眼光来看,文明一定要战胜愚昧落后的,强大的一定要消灭弱小的。但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作家不是这样理解,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民间那么愚昧、落后、糟糕,可是,它没有被淘汰,还在顽强生存,那么,我们要追问维持这种生存的真正力量在哪里?中国的民间生活方式有没有合理性?这些问题过去都没有人认真考虑过。萧红谈到过她与鲁迅的区别: “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手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也很少……这是我和鲁迅不同处。”(引自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这一方面道出了她的创作所受到的鲁迅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表明萧红是站在与鲁迅不同的位置上来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一个人受了一些新文学影响,带了自己非常丰富的感情和生活经验闯入文坛,她作品里包含了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她是受了新文学的影响,她要用五四新文学的启蒙精神来剖析她的家乡生活;可是另一方面,她自身带来的家乡民间文化,个人的丰富的生活经历。抵消了理性上对自己家乡和这一种生活方式的批判。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力。 以《生死场》为例,启蒙和民间两种元素体现得都很充分。一切都失去了。当时抗日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宣传是需要的,能够激励起大多数人的爱国情绪。但是,萧红不是这样,萧红写到的那种不能忍受的生活,就像胡风说的,像蚁子一样的生活,恰恰是日本人占领以前,是在抗战以前的中国,一个古老的中国。那么当日本人进入以后,生活更糟糕,连蚁子一样的生活也做不到了,人都被杀掉了,然后这些人要起来反抗,那么,以前是不是值得留恋呢?也不值得留恋。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当我们在提醒读者做异国的奴隶是很糟糕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宣传了,就反过来说,我们宁可做自己人的奴隶。做自己人的奴隶也是糟糕的。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尊严的生活,一种是奴隶一样的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生活,对于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生活,不管是自己人统治还是外国人统治,都应该深恶痛绝,所以,萧红的《生死场》整个境界就比一般当时宣传抗日的要高得多。但是这样的东西不容易被人接受。可是萧红,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就在这里体现出来,她并不因为日本入侵略了,就要把以前说得那么美好,这也是萧红写作的比较独特之处。 …… 过去很多启蒙知识分子离开自己家乡的时候,他们的感情都好像是掐灭一个香烟屁股,恨不得赶快把这噩梦一样的旧的生活结束掉,奔向新的生活。就像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出国时的感情一样,可是到了新的现实生活环境当中,在严酷的社会生活中滚爬,沾了很多污秽的东西,他突然发现,生活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有的时候,这两种文学也是有冲撞的。这种冲撞在萧红的作品里表现得特別强烈,萧红不像沈从文,沈从文是用美化自己家乡的办法来抗衡都市的现代文明,而萧红则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上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家。萧红是很不聪明的,很粗糙的,甚至有点幼稚、粗鲁,但是,在生命力的伸展方面,她所能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中国的读者喜欢张爱玲而不喜欢萧红,我觉得是很可悲的, (本文作者陈思和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本文选自他的课堂讲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有删节。) 书评(媒体评论) 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 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胡风 萧红好得一塌糊涂,萧红真是伟大。 ——夏志清 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林贤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