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收入马克思·舍勒有关伦理意识现象学的两部非常著名的中篇论著:《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3)和《论害羞与羞感》(1913)。与《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的价值伦理学》相比,这两部论著明显更多着眼于考察具体的伦理意识。
本书选取的这些论述羞感、懊悔与怨恨的精彩文字,可以使大家对此话题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
马克思·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这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请看《舍勒作品系列》之一《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编者前言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
引言
一、论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
二、怨恨与道德的价值判断
三、基督教道德与怨恨
四、怨恨与现代的仁爱
五、现代道德中的怨恨及其价值位移
论害羞与羞感
引言:羞感之“所在”一与人的生存方式
一、身体羞感出现的先决条件
二、害羞与相近的感觉
三、羞感的基本形式:关于羞感起源的学说
四、性羞感及其功能
五、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心灵羞涩和身体羞感关于羞感的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