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萧红著的《萧红经典》。
《萧红经典》从萧红所著的作品中精选《回忆鲁迅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镀金的学说》《蹲在洋车上》《呼兰河传(节选)》等三十余篇代表作,全面呈现了萧红别具一格的创作风貌和人生态度。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杨文贵从审美、阅读、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带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鲁迅先生抱着印花包袱从外边回来,还提着一把伞,一进门客厅早坐着客人,把伞挂在衣架上就陪客人谈起话来。谈了很久了,伞上的水滴顺着伞杆在地板上已经聚了一堆水。
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口味。许先生想请一个北方厨子,鲁迅先生以为开销太大,请不得的,男佣人,至少要十五元钱的工钱。
所以买米买炭都是许先生下手。我问许先生为什么用两个女佣人都是年老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许先生说她们做惯了,海婴的保姆,海婴几个月时就在这里。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先生,没吃茶吗?”她赶快拿了杯子去倒茶,那刚刚下楼时气喘的声音还在喉管里咕噜咕噜的,她确实年老了。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
这菜简单到极点。
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许先生倒很生气。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
“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来了客人还到街上去买鱼或买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
鲁迅先生临时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子来到邮局或者大陆新村旁边信筒那里去。落着雨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一些是白了的。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那饼干就是从铺子里买来的,装在饼干盒子里,到夜深许先生拿着碟子取出来,摆在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吃完了,许先生打开立柜再取一碟。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
P10-11
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
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
——萧红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歌后王菲将一曲《传奇》唱成经典,而我们此刻捧起的这本书的作者——萧红,以其跌宕起伏、命途多舛的一生以及美丽忧伤、诗意细腻、充满童真又不失冷峻深刻的文字,同样演绎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传奇。
萧红(1911—1942),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遒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传奇的序曲一开始就似乎带着一股冰凉的气息。
1911年,封建时代的丧钟已然响起,在中国北方的冰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座封建地主宅院里,诞生了一个性格倔强又接受了新思想启蒙的女孩——张遁莹。美丽的名字却没能带给她同样美好的命运。她渴望亲情之爱,却偏偏遍尝亲情的冷漠;她渴望拥抱一片自由的天空,却偏偏受到了家庭的重重禁锢;她渴望在青春里抒写浪漫与幸福,却偏偏早早体味了命运的苦难……
生命之初,她便置身于尖锐的矛盾旋涡,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她曾先后两次毅然逃离令她憎恶的家庭,颠沛流离,踏上追寻“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之旅,她人生的经历也由此丰富起来。期间,有过痛苦和绝望,有过残酷与无助,有过苦难与饥寒……而她也由此真正成为一个清醒地活着的人。1932年,在她身陷旅馆,负债累累,几沦娼妓时,遇见了其一生的挚爱萧军。在爱情甘露的浇灌下,她完成了生命中华丽的蜕变,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从此,他们一腔热血,投身于时代洪流,漂泊相守,共度饥寒,在那些挣命的时光里,刻写下了幸福的印记,让世人为之乐道。在这一路漂泊中,萧红遂有了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弃儿》,那是1933年。随后,在时代的洪流里,他们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遇,与梦想相遇,诗酒年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饥贫交迫,却又为时代所迫,四散分离,奋逐梦想。1935年,萧红与生命中父亲般的精神导师鲁迅相遇,在他的引领下,突围人生,再次跋涉文学高峰,其成名作《生死场》获得赞誉无数。1936年,她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先后发表。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命陨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一生短促而多难,像一颗划出美丽轨迹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辉煌,但更多的是艰辛与沧桑。她的创作时间不足十年,她没有更多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她短促的创作生涯却赢得了包括鲁迅、茅盾在内的研究者们长久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浮沉。20世纪80年代,一股“萧红热”袭来,萧红和她的作品又重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纵观萧红一生,她的个人史和中国现代史狭路相逢,她经历了苦难,却也抒写了传奇。就如同血沃之地的那一江呼兰河水,起伏奔腾,浪花翻叠,却波澜浩荡。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属于那种虽算不上伟大,却很有个性特色的作家,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卓尔不群,拥有自己的一片“呼兰河”,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独特视角。她的作品,如镜头般拍下了一个距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时代。她的作品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中。”她以其自叙式的笔触,穿越了漫长的世纪,连接着人类的未来。她的作品基本上是以她所熟悉的生活,甚至是以她本人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的,她笔下的那些人物形象饱含着作者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同情。她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的琐事作为小说、散文的素材,或是取材于自己过去的生活,或是取材于“我”眼中见到的、“我”心灵感觉到的周围人们的生活。她笔下的文字,几乎都有她的人生足迹。
同时,萧红有着非凡的艺术感受力和对大自然细微动静、色彩的敏锐的感觉力。她的笔下,这种融情于景的细微的感觉、精工的描写,俯拾皆是。她就像一个自然的精灵,蝴蝶、蜻蜓、小花、小草,鸡犬牛羊、草堆柴垛,在她笔下都神气活现,充满情趣。感性化和个性化的感知方式,以及对诗意诗境的追求,使萧红的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具有传统文学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表现出传统的含蓄美。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能在被常人忽略、漠视或忘却的往事、小事中,挖掘出让人反省、思考的哲理性内涵。从描绘风俗民情、回忆故乡往事切入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层,感同身受地去体察那个时代的气息,从儿童的、女性的、个人的生命体验达到对整个人类生存处境的探寻与追问,从浸透着个人身世的悲剧感受扩展为广阔、深远的对人生本真的追寻。
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
呼兰冰河绽孤红,命定独行留芬芳。在乱世的颠沛流离中,萧红的故事,萧红的小说,将是永远的传奇。她告诉我们:“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
让我们纯净身心,翻开书页,追随她的笔触,与她一起走进那个时代,走进她笔下每一个生命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