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亚里士多德从分析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变迁入手时认为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存在和发展时认为人是“社会人”。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管理学者对人性做过不同的假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及复杂人假设等。
所谓“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经济人概念的明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市场制度建立,经济人的概念才有了一个确定的内涵,因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其社会意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尚未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人们不可能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意识,占主流地位的意识是重农抑商,而不是鼓励利己主义。因此,经济人是伴随着市场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只是一个历史的产物。然而只要存在市场制度,经济人就在行动。
经济人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其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从“经济人”出发建立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又需要他人的帮助。然而任何人都不会白白地帮助他人,只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从而产生了交换,由交换又产生了分工,以致其他所有一系列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得以产生。因此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一向是以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自由竞争为增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机制。
经济人假设所倡导的管理方式为:
(1)要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并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2)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3)将经济报酬作为引导员工工作的主要方式,实行严格的经济奖罚措施。
自从“经济人”这个名词被引入经济学以来,便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关注到,在现实社会中,个人趋利避害的竞争行为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处于孤立状态下的个人根本就不存在,相反,恰恰是社会才使得个人的行为得以形成。那种认为人的选择是内化于独立的个人偏好基础上作出的个人主义观点,即个人选择不受他人决策及自身习惯影响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人乃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作出的选择,不仅以其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还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社会经验、随时间而变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言以蔽之,个人选择是直接镶嵌到社会文化结构之中的。人具有的是多维人性,是“社会人”,而不是什么总在寻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独立经济人。行为经济学家莱宾斯坦则抓住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与现实不一致的缺点,认为人在生产领域中同在消费领域中一样,其行为不是最大化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缺乏竭尽全力去有效利用各种经济机会的动力。
经济人的假设受到最主要的挑战来自西蒙的有限理性说。正是这个挑战促使经济人假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暗含了关于人是理性的假设,这就是指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利己的动机所驱使,在作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可能的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但西蒙认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寻求的并非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