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 书名 | 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斯托夫人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内容推荐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 汤姆是肯塔基州庄园主谢尔比家的一个黑奴,因为他为人忠实、得力,且对人友爱、乐于帮助人,深受庄园主一家和其他奴隶的喜爱,尤其是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少爷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间木头房子,屋里挂着几幅圣经故事插图,他的妻子克洛伊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有三个孩子。 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另一个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决定逃跑。临走前她来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告诉他一切。汤姆叔叔想到,如果他一逃走,别的奴隶就会遭到被卖的命运,主人也要丧失所有的产业。他决定留下来,宁愿自己忍受一切痛苦。伊丽莎带着孩子奇迹般地逃脱奴隶贩子的追捕,来到冰河对岸的自由州,在那里与获得废奴组织帮助而逃脱的丈夫会合,一家人逃往加拿大,成为了自由人。 汤姆被转卖到新奥尔良,在前往种植园的船上,他救了一个小姑娘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出于感激将汤姆买了过来,当作自己家的车夫。汤姆和伊娃建立了感情。两年后伊娃突然病死。圣·克莱决定按照女儿生前的愿望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去。圣·克莱的妻子未遵从丈夫和女儿的遗愿,反而将所有黑奴送去拍卖。 新主人莱格利是个棉花种植园主,非常残暴。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将自己的内心奉献给永恒的上帝。他协助两个女奴逃跑,但自己仍然留下来,和其他可怜的黑奴在一起。莱格利暴跳如雷,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汤姆知道生命的最后时刻即将来临,他说:“我什么都知道,老爷,但是我什么也不能说,我宁愿死!” 两天后,他过去的主人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但是已经太晚了,汤姆在弥留之际对乔治少爷露出了宽慰的笑容,离开了人世。乔治把汤姆葬在一个小丘上,他跪在汤姆的坟头说:“我向你起誓,从现在起,我愿尽我的一切力量,把可诅咒的奴隶制度从我们的国土上消灭掉。” 回到家乡肯塔基后,乔治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本章 给读者介绍一位讲究人道的人 第二章 母亲 第三章 丈夫与父亲 第四章 汤姆叔叔小屋里的一个晚上 第五章 表现活产易主时的感情 第六章 发觉 第七章 母亲的抗争 第八章 伊莱莎的出逃 第九章 在这一章 里,参议员好像也不外乎是一个人 第十章 财产启运 第十一章 财产萌生反侧之心 第十二章 合法贸易选萃 第十三章 公谊村 第十四章 伊万杰琳 第十五章 汤姆的新主人及其他 第十六章 汤姆的女主人及其见解 第十七章 自由人的防卫 第十八章 奥菲莉亚小姐的经历和见解 第二卷 第十九章 奥菲莉亚小姐的经历和见解(续) 第二十章 托普茜 第二十一章 肯塔基 第二十二章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第二十三章 恩立克 第二十四章 预兆 第二十五章 小小福音传报者 第二十六章 死亡 第二十七章 “这是世界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 团圆 第二十九章 失去保护的人们 第三十章 奴隶货栈 第三十一章 中途 第三十二章 黑暗之处 第三十三章 凯茜 第三十四章 一个夸脱仑的遭遇 第三十五章 纪念品 第三十六章 爱米琳和凯茜 第三十七章 自 由 第三十八章 胜利 第三十九章 计谋 第四十章 殉难者 第四十一章 少爷 第四十二章 一个有根据的鬼故事 第四十三章 结局 第四十四章 解放者 第四十五章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买卖可不能这么做呀——绝对不行,谢尔比先生。”另外的那个人说着就把一杯葡萄酒举到眼前,迎着灯光细看。 “嘿,实话告诉你,黑利,汤姆可不是个平常人;无论到哪儿他都值这个数,——稳重,诚实,能干,把我的整个田庄都管理得有板有眼。” “你说得是黑鬼们办事的那种诚实吧。”黑利一边说,一边又给自己斟上一杯白兰地。 “不对,我说的是真心话,汤姆是个和善、稳重、精明、虔诚的人。四年前,他在一次野营布道会上入了教,我相信他真的入了教。从此以后,我把我的全部家产都交给了他——钱呀,房子呀,马呀——让他到各地跑跑;我总发现他无论办什么事都真诚,正直。” “有些人不相信还有什么虔诚的黑鬼,谢尔比,”黑利爽快地挥了一下手说,“可是我相信。我送到奥尔良的一批货里就有那么一个;听那家伙祷告,还真有那么回事,跟礼拜会上的差不离;他文文静静的。他可叫我赚老鼻子了,因为买价便宜喽,当时卖主迫不得已要甩卖出去;所以我在他身上就干干赚了六百。不错,我认为黑鬼一信教就值钱了,假如那是件真货的话,没错。” “嘿,汤姆可是件难得的真货,”对方答道,“去年秋天,我打发他一个人上辛辛那提去,替我办事儿,还要带五百块钱回家。‘汤姆’,我跟他说,‘我信得过你,因为我想你是个基督徒——我知道你是不会行骗的。’汤姆回来了,果然没问题;我早就料到他会回来的。据说,有几个贱坯对他说——‘汤姆,你干吗不跑到加拿大去呢?’‘啊,老爷信赖我,我可不能干这种事,’——他们把这事给我讲了。我得说,我真舍不得跟汤姆分手呢。你总该让他把我的账还清吧;你会这样做的,黑利,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 “嘿,买卖人能有的良心我都有啦,——可以说,也就是赌咒发誓用的那么一丁点儿。你也知道,”那贩子打趣说;“朋友的忙能帮上的我都乐意帮;可是这件事儿真叫人太为难啦——太为难啦。”贩子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又倒了一些白兰地。 “唔,黑利,你看这笔买卖怎么做呢?”经过一阵尴尬的沉默,谢尔比先生说。 “喂,除了汤姆,你再添一个小小子或者小丫头,行不行?” “唉!——连一个人都抽不出来了;实话告诉你,变卖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事实上,我的哪一个人手,我都不想叫他走。” 说到这儿,门开了,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夸特仑①男孩走了进来。他模样儿标致、可爱。一头细丝那样黑亮黑亮的鬈发垂到那圆圆的长着一对小酒窝儿的脸上,一对乌黑乌黑的大眼睛,充满了光彩和温柔,从两道浓浓的长睫毛下好奇地向屋子里张望。一件鲜艳的红黄格子呢罩袍做工精细,剪裁得体,越发衬托出他的一种黝黑富丽、滑稽有趣的神态,泰然自若中略带几分羞怯,表明他并不是不习惯主人的宠爱和青睐。 “喂,黑子!”谢尔比先生说,旋即吹了一声口哨,抓起一把葡萄干朝他扔过去,“快捡起来!” 那孩子鼓足他的小劲儿跑过去抢奖赏,主人则大声笑了起来。 “过来,黑子。”他说。孩子应声走了过去,主人拍了拍鬈发覆盖的脑袋,摸了摸他的下巴颏儿。 “喂,黑子,给这位先生跳跳舞,唱唱歌,给他露一手。”那孩子便唱起一支在黑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奔放怪诞的歌来,嗓音丰厚清越,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整个身体做着滑稽动作,跟音乐非常合拍。 “棒极了!”黑利说着,把两三瓣儿橘子扔给他。 “现在学学卡乔老爹走路,关节炎犯了以后的样子。”主人说。 顿时那孩子灵活的四肢装出残疾人的模样,背也驼了起来,拄上主人的手杖,在房子里一瘸一拐地走来走去,那孩子气十足的面孔缩成一张满是皱褶的苦脸,同时学着老头儿左一口右一口直吐痰。 两位绅士都哄然地大笑起来。 “黑子”,主人说道,“现在让我们瞧瞧罗宾斯长老是怎样领唱诗篇的。”孩子便把他的圆脸吊得老长老长,显出一副庄严持重的神态,用鼻子哼起一篇圣诗来。 P3-4 序言 正如书名所示,本篇故事的场景展现在一个文明高雅的社会集团不屑一顾的种族中间;这是一个外来的种族,他们的祖先出生在热带烈日之下,他们身上带着,而且使子孙后代永久保持着一种跟强横霸道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种迥然不同的性格,所以多少年来,他们从后者那里得到的仅仅是误解和轻蔑。 然而,美好的日子正在破晓;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诗歌和艺术的每一种影响越来越跟基督教“与人为善”的主弦协调一致了。 诗人、画家和艺术家现在都在寻求、渲染生活中常见的和善的人性,而且在小说的魅力下,散发出一种弘扬人道、缓解疾苦的影响,这对于发扬基督教伟大的博爱精神十分有利。 到处都伸出仁爱之手,探查不平、伸冤解难,并且把卑贱者、受压迫者、被遗忘者的遭遇公之于世,以寻求人们的了解和同情。 在这一总趋势下,不幸的非洲终于被人们记起来了;早在远古冥蒙的曙光中,非洲在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的历程中率先起步,然而最近几个世纪,它却被捆绑在基督徒的脚下流血乞怜,但人们置若罔闻,毫不理睬。 然而,这个征服并宰割他们的统治民族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人们已经明白:在民族之林中保护弱者比欺压弱者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感谢上帝,奴隶贸易终于成了这个世界的历史陈迹! 这些速写的目的是要唤起对这个非洲人种的同情,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是要展示他们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生活的冤屈和悲伤。在这种制度下,伤天害理已经在所难免,以致连非洲人种最好的朋友能努力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的良好影响也要被挫败、消灭。 尽管如此,有些人卷入合法的奴隶制度关系的种种苦恼与层层窘境之中,往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所以作者可以诚恳表示,对他们绝无恶感。 经验告诉作者:有一些思想感情极其高尚的人们往往卷入了这种局面;所以他们比谁都清楚:能从这样一些速写中搜集到的奴隶制的罪恶还不足那难以言传的全部事实的一半。 在北方各州,这些描绘也许会被看作漫画;在南方诸州却有的是见证人,他们知道这些描绘准确逼真。关于这里叙述的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情况,作者到底亲身了解多少,到时候一定会公诸于世。 古往今来,世界上有多少悲哀和冤屈已被人们遗忘,所以,希望有朝一日这一类速写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是旱就不复存在的往事的记录,那就令人十分欣慰了。 总有一天,非洲海岸上的一个文明的基督教社会具有从我们这里借鉴过去的法律、语言和文学,到那时,奴隶场里的一幕幕景象在他们看来仿佛是以色列人对埃及的回忆,——这就是感谢救赎他们的上帝的一种动机! 因为,尽管政客们争权夺利、钩心斗角,世人又被相互抵触的利欲狂潮冲得无所适从,但人类自由这一伟大的事业却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关于他,有人是这样说的: 他不中断,也不泄气, 直到他在人间树立正义。 穷人疾呼他会解救, 还有那可怜人和伶仃孤苦。 他会使他们的灵魂摆脱欺诈和残暴, 在他的眼里,他们的血就是珍宝。 后记 作者常常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询问这个故事是否有根有据;针对这些询问,现在做一次总的答复。 本篇故事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确有其事的,其中很多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就是作者的朋友观察所得。这里所介绍的人物几乎都是以作者或她的朋友观察到的真人为原型的;书中的许多话也是逐字逐句记录了作者亲耳听到或别人转告她的原话。 伊莱莎的相貌和性格都是根据真人所画的素描。汤姆叔叔的坚贞、虔诚、朴实据作者所知不只有一个原型。有一些最悲惨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有一些最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是以事实为根据的。母亲踩着冰穿越俄亥俄河的插曲是一件闻名遐迩的事实。第二卷里“老普鲁”的故事是作者的一个兄弟偶然观察到的事件,当时他正在新奥尔良的一家大商行里当收账员。庄园主勒格利这个人物也是从同一个来源获得的。关于此人,作者的兄弟有一次收账时到过他的庄园,谈及这次经历时他这样写道:“他的确让我摸了摸他的拳头,它就像铁匠的铁锤,或者像一个铁块,他说那是‘打黑鬼打得生了老茧的。’我离开那个庄园时,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有一种从吃人妖魔的魔窟里逃脱的感觉。” 与汤姆的悲惨命运相仿的事件就太多了,在全国各地都有活着的见证人可以作证。还有一点必须记住,南方各州有这样一项法律原则:有色血统的人不可在诉讼案中作证控告白人;可是显而易见,难免有的主人火气太旺,压倒了利益,有的奴隶讲人格、讲原则不服主人的意愿,遇到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那种事件。实际上,除了主人的性格,什么也保护不了奴隶的生命。间或一些骇人听闻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的事实难免传到大众的耳朵里,可是人们常常听到的有关议论比事实本身更令人震惊。有人说:“很有可能,这类事时有发生,可是总体作法并非如此。”如果新英格兰的法律规定:师傅可以时常把学徒折磨致死而不受法律制裁,人们听了会不会这样处之泰然呢?会不会有人说:“这是偶发事件,总体作法并非如此”呢?这种是非颠倒的言行是奴隶制度所固有的,——没有它,奴隶制就不可能存在。 “珍珠号”截获以后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其中一项就是公开无耻地拍卖船上的漂亮混血姑娘,这已经搞得臭名远扬。我们从该案的被告律师霍勒斯·曼阁下的发言中摘抄下面一段话。他说:“1848年,有七十六个人试图乘纵帆船‘珍珠号’逃离哥伦比亚特区,我曾协助替他们的代理人进行辩护。在这一伙人中间,有好几个年轻健康的姑娘,她们的体形和相貌极富魅力,行家们评价极高。伊丽莎白·拉塞尔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她立即落入了奴隶贩子的毒手,注定要被押送到新奥尔良的奴隶市场去。看见她的人对她的命运动了恻隐之心。他们捐出一千八百元来赎她,其中有几个捐款人几乎倾其所有;然而魔鬼似的奴隶贩子毫不动情。她被送往新奥尔良,然而走到半路时,不料上帝发了慈悲,天夺其魂。同一群人中还有两个姓埃德蒙森的姑娘。她们也要被送到同一个市场去时,姐姐找到那种人肉市场上去,向拥有她们的那个坏蛋求情,要他看在上帝的份上饶了这两个倒霉人。那个坏蛋取笑她说,她会有漂亮衣服穿,豪华家具用的。‘不错’,她说,‘这种东西这一辈子很管用,可是下一辈子呢?’她们还是被押到新奥尔良去了;可是后来有人花了巨额赎金才把她们赎了回来。”由此可见,爱米琳和凯茜的经历是有很多蓝本的,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为了公正起见,作者必须指出,圣克莱尔的公正、豁达也不是面壁虚构,下面一件轶事可以提供佐证。几年前一名南方的年轻绅士待在辛辛那提,他带着一名宠信的仆人,这个仆人从小就一直是他的随从。这小伙子想利用这次机会获得自由,便跑到一个公谊会教徒那里寻求保护,因为他以擅长此道闻名。主人为此义愤填膺。他一直对奴隶非常宽容,他深信奴隶对他非常爱戴,所以他认为这个公谊会教徒一定是被人利用来引诱这个奴隶叛逃的。他便怒气冲冲地去找那位公谊会教徒;可是由于心地特别耿直,听了对方的辩解之后顿时就心平气和了。这倒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于是他立即告诉那个公谊会教徒,如果他的奴隶能给他当面谈他希望自由,他愿意解放他们。于是便安排了一次会见。那位年轻的主人问内森他对自己的待遇是否有什么不满的理由。 “没有,老爷,”内森说,“你一直待我很好。” “那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老爷有可能死去,以后谁会把我弄走呢?——我还是愿意当个自由人。” 经过一番考虑,这位年轻的主人回答说:“内森,处在你的地位,我也会这样想的。你自由了。” 他立即给内森开了自由证书;并把一笔钱放在那个公谊会教徒手里,以便明智而审慎地使用,帮助他起步谋生,并且给那小伙子留下一封通达而亲切的规劝信。那封信还一度保存在作者手中。 作者希望自己对那种高尚、慷慨、仁慈已经做出了公正的对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品质正是南方个人的特点。这一类事例使我们不至于对我们人类完全绝望。不过她倒可以问问任何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这种人物是不是任何地方都十分普遍呢? …… “G——纯黑;煤商;约三十岁;家产值一万八千元,自付赎金两次,第一次被骗,数额达一千六百元;全是自己挣来的钱——其中不少是当奴隶时向主人租时间为自己做生意赚来的;相貌英俊,具有绅士风度。 “W——四分之三黑人血统;理发匠兼侍者,肯塔基人;获得自由已十九年;为本人和家属付赎金三干多元;浸礼会执事。 “G.D——四分之三黑人血统;粉刷工;肯塔基人;获得自由九年;为本人和家属付赎金一千五百元;新近去世,终年六十;家产值六千元。” 斯托教授说:“这些人除了G——,我已结识多年,我是按自己的亲身了解提供情况的。” 作者清楚记得一个上了年纪的黑人妇女,她是我父亲家里雇来的洗衣妇。这个女人的女儿和一个奴隶结了婚。她是一个极其勤奋能干的少妇,凭借自己的勤俭和坚韧不拔的自我牺牲精神为她丈夫的自由积攒了九百元赎金,钱一筹足就交到主人手里。她还缺一百元就可以交清赎价,不料她的丈夫死了。这笔钱没有追回一文。 可以引证的事例成千累万,这只不过是其中很少的几件,就足以证明奴隶获得自由以后所显示出的自我牺牲、活力、耐心和诚实。 必须记住,这些人面临种种艰难挫折,经过英勇奋斗,才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按照俄亥俄州的法律,黑人是没有选举权的。而且直到最近几年,在跟白人的诉讼案件中连作证的权利都没有。上述事例不仅仅局限于俄亥俄州。在合众国所有的州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人昨天才挣脱奴隶的枷锁,今天就凭借令人无限敬佩的自我教育的魄力,取得了令人高度敬重的社会地位。牧师中的彭宁顿、编辑中的道格拉斯和沃德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 这个备受迫害的民族克服种种艰难挫折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要是基督教会能按救主的精神对待他们,他们的作为更是不可限量! 这是一个世界各国动荡不安的时代。四海之内,一股巨大的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全世界。美国是不是就万无一失呢?哪个国家有未平的重大冤屈,哪个国家就有这种最后动荡的因素。 这股巨大的力量在所有的国家、所有的语言中唤起了这些不可言传的要求自由、要求平等的呻吟,它到底是什么呢? 基督教会啊,看一看时代的迹象吧!这种力量不就是上帝的精神吗?因为他的国即将来临,他的旨意将要像在天上一样也在地上实现。 然而,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因为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他必速速作见证,警诫那亏负人之工价的、那欺压寡妇孤儿的和那屈枉寄居的:他将使那压迫人的粉身碎骨。” 这些可怕的话难道不是说给一个冤情累累的国家听的吗?基督徒们!每当你们祈祷基督的国降临时,你们岂能忘记那个预言是把报应日与救赎年可怕地连为一体的吗? 然而我们还有宽恕的日子。无论北方和南方,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而基督教会却负有重大的责任。要使这个合众国得救,不能靠狼狈为奸、袒护不义和残暴,不能靠同恶相济、变本加厉,——而是要靠悔悟、正义和慈悲;因为大磨石沉入海底遵循的是一条永恒的规律,不义和残暴必定招致万能的上帝对国家的惩罚遵循的则是一条更加强大的规律,二者都是天经地义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