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小偷被抓住了,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小偷看着场外眼泪汪汪的母亲,向执行官提出一个请求:“我马上就要死了,我想在临死前和母亲说最后一句话。”执行官体恤小偷的孝心,于是同意了。让在场的人没想到的是,母亲上前把耳朵凑过去,小偷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痛得叫了起来,执行官大怒,要立刻执行死刑。小偷愤愤地说:“尊敬的大人,请您听我说完。”
这名小偷还是孩子时,就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尽管母亲很努力地工作,家里还是很穷困。一天,他急急忙忙从学校跑回家,手里拿着一块板子,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吞吞吐吐地说:“我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实在忍不住就拿回来了,我知道这样做不好……”
没想到母亲立刻打断他的话:“这有什么,他没有保管好是他的错。”
孩子惊讶地问:“您不生我的气吗?不责怪我吗?”
“我怎么会责怪你呢?以后,你就可以用那个写字板了。”听妈妈这么一说,小孩子放心地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后又递给母亲一件漂亮的大衣。母亲试了一下后,不大不小正合适,她高兴地问:“你从哪里找到的?”孩子得意地说:“我放学回来经过一户人家,外面晒着衣服,我看到这件很漂亮,就想给您穿。”母亲泛着泪花,说:“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下次有机会的话,再多拿几件回来。”
就这样,孩子渐渐长大了,在母亲的“鼓励”下偷盗的次数越来越多,偷的东西也越来越贵重,最后成了个惯偷。一次,他竟然打起了国王金库的主意,在作案时被当场抓住。
“执行官大人,您说,如果我在第一次偷东西时,母亲如果能揍我一顿,告诉我这是不对的,我还会到今天这一步吗?”他的母亲捂着耳朵,听到儿子的“控诉”,后悔莫及。
正如同故事中小偷最后的控诉一样,如果他的母亲能及时教育他、管教他,他就不会走上偷东西这条路,更不会为此而丧命。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则寓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相似事情并不少见,很多家长虽然不至于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助纣为虐”,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采取了包庇、袒护等行为,父母的护短会更加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
由此可见,坏习惯的根源很大程度来自家庭,我们要做的就是“揪出”最根本的问题,从而为好习惯的培养铺平道路。那么,使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根源都有哪些呢?
1.模仿他人习惯
习惯源自模仿,这一点都不假。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习惯。由于其认知能力所限,不能分清大人行为表现出的好与坏,只能照单全收。这就意味着,如果大人自身有不良习惯,孩子有可能在模仿中养成相同的习惯。因此,大部分孩子出现坏习惯,大多是受到家人影响。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的言行有不当之处,就容易被孩子学会,并进一步“扩大”,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2.重复相同行为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一个小动作、一件小事如果重复很多次就会形成习惯,孩子习惯的养成正是某种行为第一次出现时,家长没有予以制止,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最后形成的。这种习惯如果是良好的,那么就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是坏习惯,则会令孩子受害终生。比如说,有的孩子一开始吃饭不专心只是偶然出现的一个行为,但在不断重复后就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惯,以至于每天如果不看电视或不说话,就无法吃完饭。
3.纵容
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这种纵容的表现形式很多,除了像寓言中母亲的怂恿外,还包括消极、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不对之处,于是助长了他的不良习气,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4.孩子自身性格
有的孩子在面对一些“诱惑”时,往往能很好地把持自己,但有的孩子极易受到“干扰”,说到底这与孩子性格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性格比较怯懦、自私、冷漠,那么他就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坏习惯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大多与“后天养成”是分不开的,我们在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后,完全可以通过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好家庭预防等方面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尽量降低或避免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P7-9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并渐渐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品德,在学习、做人、做事、处事等方面表现出来,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但是在眼下,绝大多数家庭属于“几大一小结构”,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孩子属于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及老一辈的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许多人宁可自己“头顶烈日,身披繁星”,整日辛苦受累,也不愿意孩子受到半点委屈。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初中了,小女儿还没上小学。就在我们交谈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小女儿表现的非常不好,不是在椅子上乱跳,就是随意打断我和她妈妈的谈话,要么随意摆弄我办公桌上的东西。相反,大女儿表现得很有礼貌,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她一直在制止妹妹的行为,并帮她收拾“乱摊子”。她们的母亲发现我的观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以前大女儿也是这样,不过有了妹妹后就好多了,变得越来越懂事。”
我问她:“是不是你们平时总是教育大女儿要照顾妹妹,要给妹妹做个好表率?”
这位母亲惊奇地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思维和认知等局限性很大,在父母的放纵下,可能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过,当父母有了教育的意识后,就会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对其进行约束,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从而使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在妹妹出生后,大女儿变得懂事的原因。
当然,这位母亲在对小女儿教育方面可以说是有欠缺的:良好习惯不应当分年龄,孩子在幼年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更需要这位母亲加以规范,进行培养,而不是仅仅靠大女儿的行为做表率。这就要求父母从多方面入手,给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观念,做好榜样和范式。我们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5岁的孩子属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会把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自行仿效。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孩子做好榜样,对孩子进行影响、带动和引导,最终使之成为他自己的习惯。当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时,我们做父母的更要耐心帮助他,细心陪伴他,用爱心去感化他。当你不断地付出努力时,相信孩子也一定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情况必然会逐渐好转。
当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习惯都包括哪些——这本书里强调的除了生活习惯、心理习惯、做事习惯外,还包括学习习惯、处事习惯等,这些习惯汇聚在一起,将会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让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树立起信心和希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我在这本书中要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和精神。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这要靠为人父母的我们去虚心学习、认真体会和深入研究。不但在一定条件下,让孩子把我们当成朋友,愿意将心里话说给我们听,还要抓紧与幼儿园老师的交流、沟通。只有得到家长、孩子、老师三方面的积极配合,才会让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好习惯不是天生的,好习惯是后天培养的!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逃避学习,别的孩子学习非常自觉?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邋里邋遢,别的孩子总是保持整洁干净。
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任性,不懂得体贴人,别的孩子总是彬彬有礼、充满爱心?
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年轻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时都会疑惑地提出这些问题。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由习惯决定的。好习惯是引导孩子前进的指示牌,坏习惯是阻碍孩子前进的绊脚石;好习惯犹如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它默默地守护在孩子身边,保护他们避开人生中的陷阱,让他们顺利抵达目的地。
但是,好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们需要后天养成,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培养良好的习惯。于帆编著的《好习惯成就最优秀的孩子》从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处事习惯、做事习惯、心理习惯等几个方面入手,协助家长全面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让孩子受益终生。
于帆编著的《好习惯成就最优秀的孩子》精编了许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案例,帮助家长尽快指导孩子在幼儿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素质教育的全新观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教养最重要的一环。素质教育操作手册,光有理念是不够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做。解答父母疑惑,从书中找寻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