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草有仇》是作家毛云尔的一本散文集,作家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作者考起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是一件让全村人无比羡慕的事情,作者在学成后,又返乡教学,和父母一起到山间去,到田野里去,在泥土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作者把这些已经成了自己生命某部分的他们或者它们用文字展示出来。怀着对这些卑微事物的尊敬与眷念。内容生动、文字简洁、质朴。
| 书名 | 与草有仇/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毛云尔 |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草有仇》是作家毛云尔的一本散文集,作家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作者考起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是一件让全村人无比羡慕的事情,作者在学成后,又返乡教学,和父母一起到山间去,到田野里去,在泥土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作者把这些已经成了自己生命某部分的他们或者它们用文字展示出来。怀着对这些卑微事物的尊敬与眷念。内容生动、文字简洁、质朴。 内容推荐 是否还记得那个短暂的黄昏,漫步田野,一朵乍放的小野花将你匆忙的脚步再三挽留?是否还记得那个醒来的清晨,仰望天空,一串刀锋…样的鸟呜将你忧伤的视线拦腰折断?……这些普通的早晨与黄昏,在大地上,在卑微而尊贵、慷慨却斤斤计较的草木之间,《与草有仇》作家毛云尔像父辈那样将自己安放其中,重复着与草木之间烽火不息的“千年战争”,用淡雅朴实、诗意灵动的语言述说着他和它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目录 辑一◎与草有仇 背景:芒 与草有仇 一种乐器 内心积雪的树 青草的灯盏 桃树 李树 桑树 第十四棵香樟树 棘槎 桐花开谢 老树 草丛上的月亮 辑二◎高高的芦苇塔 会飞的石头 一张犁的三个片段 高高的芦苇塔 熟土 一顶草帽被春天的槐花砸伤 鸟巢 风车 战栗将持续多久 盛满月光的陶罐 老屋 对一场春雨的描述 辑三◎遍地鸟声 鹞子 麻雀 蟋蟀 牛 泪 与羊有关 捕虾 遍地鸟声 捕蝉 枣红马与骆驼 一只鸟和两首诗 梢头上的歌唱家 辑四◎朝深处走去 秋天,熊和母亲的想法 被风吹响的门 所有花朵一齐应声开放了 空心萝卜 心是身体的低洼地带 父亲的棕榈 像荞麦一样 木鱼 父亲的月亮 朝深处走去 美人迟暮 向卑微的事物致敬(后记) 试读章节 内心积雪的树 从窗口望去,可以看见几株高大的树,比碗口还要粗,高达五六丈,屹立在那里。 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它们多像几块高高兀立的岩石,皮肤是那样粗糙,枝干是那样遒劲,一阵弱小的风是奈何不了它的,甚至,一阵更大的风可以把茅草连根卷走,在它们面前则无济于事。更有甚者,一把斧子也不能把它们如何。在它们身上遍布着伤痕,其中有不少肯定是与斧子较量留下的伤吧。伤口结痂了,勋章似的缀在树木胸前。然而,因锋利而狂妄的斧子呢?因莽撞卷刃了吧。卷刃了的斧子肯定躲在某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黯然神伤,任凭时间的锈迹慢慢湮没。 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这些给人桀骜不驯印象的树木,这些有着坚硬外表的树木,有着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把它们打开,像展开一幅世界地图那样。我仔细端详并试图破译它们的纹路。纹路是一棵树成长历程的记载,是一棵树的密码。一圈圈如同涟漪的纹路,不知沉淀着一棵树多少记忆在其中。自然,我是一次次徒劳无获。 站在窗前凝望,我有时想,它们也在注视着我吧。但它们习惯了缄默不语,太深太深的沉默阻隔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这些高大的树木怎比得了那些花草呢?花草是温情而不是冷漠的,是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性情之物。 站在窗前,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草地上打滚,满含汁液的嫩草把他们的衣服弄出一道道淡绿色的渍印;一些人把花摘下来,插在头上,或凑在鼻前细细地闻着,陶醉在其中。这些高大的树木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个人如果遭到这样的境遇,是免不了嫉妒甚至愤愤不平的,一棵树会怎样呢?也会心生妒忌和落寞吗? 时光流转,到四月的时候,春天呈现蓬勃之势。站在窗前,我感到无限惊讶,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些桀骜的树木也会开花,在我的意识中,开花的应是那些枝条柔蔓,楚楚依人的植物。 我不知道这几棵树的名字,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也不知道它们的花叫什么名字,动听或不动听,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的花朵雪白,堆积在枝头,像一堆过去岁月里未融化的雪。 我突然想起岩缝里涓涓渗出的泉水来。那是水滴在岩石的内心聚集得太多的缘故,多到无法盛下,便由不得控制流了出来。那么,这些雪一样的花朵也是从树的内心渗出来的吧。这些树木不愿倾诉,习惯了沉默,如果不是过去岁月的雪在内心堆积得太多,多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的话,哪会有这样一番景象呢? 我站在窗前,看着这几棵内心积雪的树和它们雪一样的花朵,我想,它们绝不是因为妒忌而开花的。它们的花朵没有精美的造型,没有纷呈的色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味道。 阳光下,人们依旧在草地上流连,依旧和温情的花朵厮磨,对身边的这几棵树却无暇顾及,或者不屑一顾。 仅仅过了短暂的几天,枝头的花朵开始接二连三地凋落,就像一堆雪开始慢慢融化,时不时传来花朵砸在泥地上的梆梆的声音。 仔细听着,便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 青草的灯盏 到了六月,田地里的作物疯长起来,几乎是一夜之间,那些分杈的枝干,那些缠绵的藤蔓,那些沙沙响的叶子,还有各式各样的花朵,以及尚未成形的果实,仿佛发酵的面粉膨胀起来,其体积竟然是原来的好几倍了。这时候,父亲要给所有的作物再施一遍肥,继续维持这种喜人的生长态势,同时还不能忘了除草,草总是防不胜防。此时,人格外忙碌。忙不过来的父亲,就将除草之类的活儿交给我们。 几乎每年都是如此。但这一年出了意外。二姐在田里除草时,被蛇咬伤了。这种蛇貌不惊人,身体的长度大概一尺左右,全身布满了土黄色的斑纹,但毒性很大。刚开始,只看见两个小小的不易觉察的伤口,过了大半个晚上,那景象就十分吓人了,二姐的手臂已经肿胀起来,而且颜色开始变乌变紫。二姐吓得呜呜地哭泣。左邻右舍全都过来了,纷纷给父亲出主意。 村子里有一个男孩,初中毕业,刚好在县城读了一年卫校,他说,赶快去注射血清,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他这样一说,一种紧张气氛骤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二姐的哭声随之哽咽起来。村子里有一个医疗点,父亲慌慌张张去了,之后,又空着手沮丧地回来了。医生语气肯定地告诉父亲,不仅医疗点没有,镇医院也没有,要注射血清必须到百里之外的县城医院去。 …… P8-10 序言 散文应守住“真我”的底线 王泉根 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散文本是对韵文而言,因而在中国古代,举凡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类,都可归于“散文”范畴。现代性的散文概念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四分法”,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相对应。现代性散文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界定?对此文论界长期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近来更有“大散文”、“美文”、“文化散文”等种种说法。 这说明散文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好有一比:“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句笑话,凡是明显不能归入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放进散文这个筐。因而散文真可谓大肚能容,除了“艺术散文”外,其他如随笔、小品、杂文、传记,甚至日记、书信等也可归入散文之中。这么说来,散文岂不就成了超市、杂货铺。散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个不散之“神”又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构成散文的精神内核只是一个“真”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也是一个“真”字。“真”是散文的命脉。我对散文的理解是:以真为本,美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 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玄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 “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呜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麻雀飞枝头”,就不必较真。鲁迅先生在成亨酒店与朋友饮绍兴黄酒,下酒的是茴香豆还是炒花生,也没必要细究。但散文所写之人事、所抒之情志,必不能空穴来风,更不能天马行空。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绝不能小说化。 如果散文也小说化,也是大胆想象,面壁虚构,凭空编造,那有小说就足够了,还要再来一个散文干吗?曾有某公之作老是被人揪住不放,不是其文笔不够华美、立意不够高远,而实在是“小说化”的痕迹太重太浓,经不起人家的“质疑”与“证伪”。因而此类所谓的“大散文”,也就只能大而化之,云烟境过皆同幻了。 昔者钱穆先生在论中国文学精神时有过这样一番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一面乃是此一作家之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而另一面即是其文字表达之技巧,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在理想上到达人我一致、内外一致之境界,此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的人文修养之一种特有境界也。”(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钱穆更把“有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常是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此又与西方文学有不同。说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钱穆《中国散文》) 钱穆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有我”的创作,即有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真人生、真操行在作品之中。钱穆所肯定的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散文的。 “有我”、“守真”,这是散文之为散文的一个大前提,一条底线。在此前提之下,作者尽可调动浑身艺术解数,尽情挥洒语言才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最能见出作者语言功夫与本领的艺术。散文的语言,自然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应是饱含作者的真灵魂真性情,是作者才情进发时的灵光与喷泉,是有感染力、浸透力、影响力的,是可以鉴赏、品评、默诵、玩味的。艺术的语言,是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联想的,更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心应虫鸟情感林泉的。Z;术的语言是以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诗性的力量穿击人心的。 当散文既有了“真我”这一不散之“神”,又具有艺术语言不朽之“力”,如此神力融凝,何愁不是文学之真品、美品、至品? 当然,散文的风格大可各异其趣,因人而异,毕竟文学创作是作者精神进发时的独创性劳动。散文之风格,或闲适冲淡,如三五友人,茅屋品茗,月出东斗,好风相从;或淡雅婉丽,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或雄奇瑰丽,荡思八极,振衣千仞,气韵苍润;或戟刺时事,兼披中怀,笔墨驰骋,神思一贯;或笑谈掌故,剖析旧闻,见微知著,从容含玩。总之,散文艺术是最能释放作者精神思想、展现才情智慧的平台。 由于散文的独特内质与文风的自由开展,因而散文往往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与模板。实际上,很多爱上文学乃至走进文学的人,最早都是因散文滋润触发,从散文学步起跑的,由散文而诗歌而小说而其他。所以散文常常成为文学的敲。但一旦敲开文学之门,这才发现散文实在是一座深邃的艺术殿堂,它需要用人生一辈子的经历、经验去感悟它、品鉴它、经营它。人生浓时味可滋,因而最好的散文大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写出来的。 云南晨光出版社鉴于散文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与优秀散文的阅读推广、为发展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散文创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此,特邀请国内十位散文作家,精编精选他们的精彩之作,汇聚成“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出版。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十位作家的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对散文写作的执著与对散文艺术的独到把握,则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对散文精神“真我”的坚守、对散文语言艺术美的锤炼、对散文风格个性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是一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写的,或是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 这是一套优质的散文读本,是可以激发我们的童心、慧心与诗心,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与人生高度的书系。愿《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走进更多的书香校园,走进广大读者与少年儿童的阅读空间和心灵世界。 2013年3月28日 晚12:00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后记 向卑微的事物致敬(后记)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的,而我的生活该怎样描述和形容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我一直羞于启齿,因为,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那样生活着,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我还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考起了一所离家将近三百里的师范学校,这是一件让全村人无比羡慕的事情,在父亲的护送下,我欢天喜地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山村,开始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见大地上向远方延伸的闪闪发光的铁轨,以及呼啸而来的火车;第一次看见被落日染红的湖泊,以及芦苇上空盘旋低飞的水鸟;第一次坐在阶梯教室里听钢琴发出来的雨点一样的声音;第一次吃到白面蒸出来的大馒头……这是美妙而短暂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出生并成长的小山村,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教书生活。简陋的校舍,没有电灯的漆黑夜晚,偶尔一声狗吠才能打破的沉寂……刚开始,我落寞,失望,时时想着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慢慢地我接受了,适应了,就像一颗无法选择的种子在硬邦邦的土地上心甘情愿地扎下根来。 在我重新回到山村的这一年,十七岁已经懂事的我这才发现,父亲和母亲是怎样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那时,大姐出嫁了,二姐辍学了,但还有妹妹和弟弟在读书,家庭的负担毫无疑问是沉重的。父亲和母亲几乎整日都在外面劳作,有时候,比如农忙时节,夜已经很深了,才能看见他们从田野里回来的疲惫身影。其实,不仅仅是我的父母,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生活得这样艰难而又坚忍。 我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我不再去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了,此时,我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力所能及地帮父母一把。然而,我又能怎样帮助他们呢?我除了将自己每月几乎所有的工资交给他们之外,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教学之外,和父母一起到山间去,到田野里去,在泥土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然后忐忑不安地期待秋天的到来。 就这样,呼啸而来的火车,被落日染红的湖泊……一这些事物,离我越来越远了,它们成了记忆中的风景。而源源不断走进我生命的,则是开花的黄豆与花生,躲在泥土深处的红薯和萝卜,一只在树荫深处,声嘶力竭的蝉,一个挂在树梢上热热闹闹但突然空了的破鸟巢,一头累的站立不起来的老牛,一只活蹦乱跳的羊……这其间,也有许多事物从我的生命中接二连三地离去。比如,1994年的冬天,父亲突然病倒了,在乡村简陋的诊所里治疗了两个月后,直到外出打工的大姐回来了,带回来一千元钱,才把父亲送到县城的医院里,但为时已晚,父亲在那间灯光昏暗的病房里永远闭上了眼睛。父亲一直以为自己会好起来的,所以,他撒手离开我们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对于一个相濡以沫的家庭而言,所有的生命,总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无论其中哪一个生命的离去,对其他人来说,便是一种“撕裂”,是撕裂之后久久难以消弭的痛楚。 ……在这种“井底之蛙”式的生活中,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渐渐厚重起来,渐渐变得斑斓起来。然而我知道,使我的生命如此厚重和斑斓起来的;正是这些卑微的事物,诸如一株开花的黄豆、一只声嘶力竭的蝉、一个破鸟巢以及我的父亲等。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要把这些已经成了自己生命某部分的他们或者它们用文字展示出来。 我这样做,并不是妄想成为一个作家。 仅仅是,出于对这些卑微事物的尊敬与眷念。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