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之遇见杜甫(名家朗诵版)/米多学诗词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余闲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余闲著的《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之遇见杜甫(名家朗诵版)》以杜甫诗为骨架,以其生平为讲述逻辑。尊重历史,还原诗人最真实的生活,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词之意境,感受诗人伟大的人格、宽广的家国情怀。创造出一两个典型的当代卡通人物(小米多),让他们穿越时空,让读者小朋友随他们身临其境地走入历史,来到诗人生活的特定历史情境中,一同与主人公感受创作那些留芳千古名篇时的真实情怀,感受诗人、词人那欲说还休的苍茫岁月。

内容推荐

这是一座古怪的旧屋,屋前的白玉兰会变成翩飞的白鸽,草坪会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里住着魔法师?  十一岁的米多和王大威想探个究竟,却从旧屋一脚踏进了唐朝,和五岁的小杜甫一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后来,他们又追随杜甫,看他在泰山脚下抒豪情,写《望岳》;看杜甫与李白惺惺相惜,相知又别离;又与杜甫一同身陷安史之乱,奔波逃难,漂泊天涯……     颠沛流离之中,杜甫忧国忧民,用生命写就不朽诗篇。余闲著的《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之遇见杜甫(名家朗诵版)》的主人公米多和王大威也一同走进了浩荡的历史洪流中,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了杜甫的作品,并激荡起宽广的家国情怀。

目录

第一回

初遇小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第二回

逍遥齐赵间

《房兵曹胡马》

《望岳》

第三回

李杜千秋情

《赠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梦李白(其二)》

《不见》

第四回

悲惨求官路

《奉赠韦左永丈二十二韵(节选)》

第五回

写作《兵车行》

《兵车行》

《前出塞(其一)》

第六回

贫寒失幼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存目)

第七回

狼狈逃难路

《彭衙行》(存目)

第八回

失陷在长安

《月夜》

《对雪》

第九回

脱险伴君侧

《春望》

第十回

直言失圣心

《羌村(其三)》

第十一回

移官出长安

《春宿左省》

《曲江(其一)》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

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第十二回

【三吏】又【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一均存目一

第十三回

弃官走秦州

《立秋后题》

《秦州杂诗(其一》)

《佐还山后寄(其二》)

《空囊》

《月夜忆舍弟》

第十四回

同谷陷绝境

《寒峡》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

作歌七酋(其一》)

第十五回

成都安稳日

《堂成》

《为农》

《蜀相》

《狂夫》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一》)

《绝句四首(其三》)

第十六回

茅屋遭风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花卿》

《严郑公宅同咏竹》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征夫》

第十七回

从军行路难

《绝句二首》

《宿府蟛》

《去蜀》

第十八回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

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第十九回

老病有孤舟

《登高》《登岳阳楼》

第二十回

杜甫休息了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三十六韵奉口王湖南亲

友》(存目)

尾声

试读章节

贫寒失幼子

这时,王大威问:“后来杜甫怎么样了?”

老人说:“他困在长安,又过了几年,找不到出路,还想过去参军。”

“参军?”

王大威惊愕得说不出话。米多也很感意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杜甫年轻时还算雄壮,骑马射箭不在话下。可眼下杜甫已经是个精瘦文弱的病人,忽然穿上了军装,哦,不,披上了闪亮的盔甲,手无缚鸡之力,却要跃马扬刀,怎么看也不合适。

外面天色还明亮,老人站起来,从书架旁边取出一柄长剑。这是一柄方形剑鞘的汉剑,有着龙形的剑格、长长的剑柄。他将长剑抽出来,在房间里挥了一挥,顿时寒光闪闪。

“文人参军,在当时也是常态。杨国忠乱政,许多文人在朝廷里找不到出路,就去投靠节度使。唐朝为了巩固国防,就在边境设置十路节度使,并赋予他们自主招募人才的权力。杜甫的好友岑参跟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高适跟随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建了军功,当了大官。”

王大威对剑很有兴趣,就走上前来,从老人手里讨过剑,从剑锋看到剑柄,又看到剑头,在空中挥舞了几下,觉得又沉又酷,嘴里不断地赞叹。

米多的兴趣还在杜甫身上,就问:“那杜甫去参军了吗?”

老人说:“他趁着哥舒翰在长安,就给他写了首诗表明心迹。他恰到好处地赞美了哥舒翰的功业,写得磅礴大气,在诗末尾又含蓄地写道:‘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kong tong)。’崆峒山就在陇右(今甘肃全境、新疆大部),属河西节度使管辖。杜甫自认为是一柄防身长剑,要倚靠哥舒翰去边疆立功了。其实,哥舒翰挺能识才,重用了高适,还用了前宰相严挺之的儿子严武(以后我们还会提到这个人),这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如果哥舒翰看到杜甫的自荐诗,再加上高适、严武在旁边美言几句,那真有可能聘请杜甫,改变他的命运。可惜,杜甫运气实在不好,哥舒翰忽然中了风,半身不遂,只能在家养病。杜甫参军一事当然就被搁置下来了。”

米多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唉,这个杜甫,实在是太倒霉了。”

“谁说不是呢,又等了几年,他收到了平生第一个任命——河西县尉,官级为从九品下。”

“河西县尉是个什么官呢?”

“什么官?”老人想了一想,“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吧。高适在多年流浪后,经人推荐担任了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尉,掌管治安捕盗。当初他只以为活儿不多,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他是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哪受得了拜迎长官、鞭挞(ta)百姓的难堪呢?他觉得那是莫大的屈辱,所以没做多久便辞职不干了。当时,杜甫还去祝贺,可如今呢,他自己却要步人后尘了,心里当然觉得讽刺。”

“好尴尬呀!”

“谁说不是呢!杜甫年轻时是要做宰相的,给皇帝献赋时,心里的期待值是六品以上的著作佐郎(国家政务记录副官)。如今却得了个从九品下,还是个县尉。所以,杜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任命。不久,新的任命又下达了,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所谓右卫率府,是太子卫队;所谓胄曹参军,就是盔甲兵器的保管员。一个年过40岁的诗人,一生舞文弄墨,以古代贤人(ji)、自比,如今却去看守兵器库,真像是一个黑色幽默。”

“那他这次又拒绝了吗?”

“这次倒没有。一来呢,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二来呢,管管仓库,不需要像县尉那样拜迎百官、欺负百姓,到底省心一些。所以,四十四岁的杜甫就接受了。”

“虽说不太满意,但他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了。”

“对呀,理想很重要,但经济来源也很重要。之前因为穷,长安物价又贵,所以杜甫把老婆孩子寄养在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这回他有了官职,就想去探望一下。在路上他写了一首有名的长诗,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长诗?”一旁的王大威放下长剑,“有多长啊?没有《兵车行》长吧?”

“还要长得多,足足有一百句呢!”

王大威面露难色: “啊,杜甫怎么净写长诗啊,我都记不下来。”

“这首诗名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也不要你们背全诗,但希望你们了解全诗内容。我的方法还是让你们跟着杜甫,亲身经历那次旅途。”

“旅途?是旅游吗?我正想看看唐朝的山水呢!”王大威有些兴奋起来。

“这次旅游可没有那样浪漫。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们俩去吧!就说是岑参大人派你们去照顾他的。”

话音刚落,眼前已是一片漆黑。米多和王大威四处一看,他们身在郊外,正站在一条土路上。天上有点月光,映出形象狰狞的乌云……

P56-58

序言

说到杜甫,你肯定能背诵出他的几句诗,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杜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大概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一位于瘦老者,满脸沧桑,面对河山,眉问锁着一股忧愁。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杜甫愁的是什么呢?

身世飘零,壮志难酬,黎民疾苦,国家命运,都盘桓于他的愁肠。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名将杜预,曾参与讨伐东吴,结束三国分裂,可谓战功赫赫。同时,杜预又是儒学名家,曾给《左传》作注。杜甫的爷爷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文采名震天下。杜甫有这样的家世,自然胸有大志,以家族为荣,想做一番事业。

但他时运不济,只当过八品小官,战乱之中,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之上,的确是郁郁不得志。但他忧心国家命运、黎民疾苦,写成千古不朽的名篇,将自身与国家融为一体,一咏一叹之间,就具备强大的历史穿透力。

他的喜,是“剑外忽传收蓟北”;他的怒,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哀,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乐,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是如此接地气,将忠君爱民之心化作笔底文字,却又那么真诚,毫无说教之气,读了让人动容,觉得心灵得以涤荡。于是杜甫的诗被儒家推为经典,可以与“四书”“五经”并列。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列古今诗坛最高峰。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个响亮的称号,杜甫本人是不知道的。杜甫活着的时候,不能说籍籍无名,但他的名声非但无法与李白相提并论,连次一等的王维、高适、王昌龄都远远赶不上。当时的一些诗人选集,都看不到杜甫的名字。

这是杜甫的无奈,也是时代的必然。  想当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大家喜欢读的诗,要么气势如虹,如李白、岑参之诗;要么轻灵冲淡,如孟浩然、王维之诗。即便安史之乱后,国力受损,大家的鉴赏口味也没多大变化。而杜甫喜欢以诗写史,精心雕琢,语调低沉,开拓的是现实主义的纯朴诗风,所以不受时人青睐,也是难免的。他自己也叹气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一直到中唐,杜甫死了四十年后,元稹和白居易开始推崇他。从此他被推得越来越高,到了明朝,他荣升为“诗圣”。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翻开杜甫诗集,最乐意阅读的,也是《望岳》《江畔独步寻花》之类轻巧的诗,而这些作品的成就并不算高,未必超过王维、岑参等人的作品。真正奠定杜甫诗坛地位的,乃是“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等内涵丰富的不朽佳作。但对于这些诗,读者或许是对他的生平不太熟悉,或许是觉得诗句生涩难懂,于是纷纷放弃了阅读,和一个伟大的灵魂擦肩而过。

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因为我们生在诗的国度,就该读读这样的文学经典,才不枉一生。

所以,小读者,请你抽个空,翻开这册小书,跟随小米多的脚步,去体验杜甫命运多舛的一生,去触摸他那颗慈悲博爱的心灵,去细细回味他那些海一般辽阔、山一般稳重的诗歌,你会觉得,自己和脚下的土地、浩瀚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联系,对于诗歌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一切,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你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专心为你们写故事的

余闲叔叔

6月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