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领导威信/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江文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江文编著的《领导威信》选择了领导力的一个经典性、起点性问题——领导威信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本以管理实践者为主要读者的著作,本书秉持“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指导行动”的原则,分十个章节来对领导威信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阐述。通过书中的理论总结及古今中外鲜活的案例,与自身从事领导工作的经历进行相互印证,总结成败得失,为自身领导力的提升提供借鉴,这也是本书对于广大管理实践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内容推荐

江文编著的《领导威信》以领导科学最新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基础,向读者详细阐释了领导威信的来源、领导威信的种类、树立领导威信的途径、提升领导威信的方法以及新时期领导威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写作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并重,紧跟最新研究成果,以着力提升广大干部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能力。

目录

第一章 领导威信的传统与演变

 一、领导威信的内涵

(一)领导威信的构成

(二)领导威信的特点及来源

 二、领导威信的时代转向

(一)剧变的环境

(二)新时代的领导威信

 三、树立正确的领导威信观

(一)威信来自“被接受”

(二)威信的弹性半径

(三)威信要根植于社会文化

第二章 领导威信之源——品格为基

 一、领导品格厚植威信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何以致远,唯有器识

(三)赤子之诚,素直之心

 二、把握品格的力量

(一)底线与权变

(二)韧性与逆商

(三)外向与内向

第三章 领导威信之核——知识为用

 一、知识与威信的“四字经”

(一)知识海拔要“高”

(二)知识面积要“广”

(三)知识底蕴要“深”

(四)知识更新要“速”

 二、打开知识与威信之间的“黑匣子”

(一)化知识权威为领导威信

(二)知识威信的理性面:循证决策

(三)知识威信的感性面:直觉决策

第四章 领导威信之容——形象为先

 一、形象是领导威信的外化

(一)仪貌生威

(二)演讲立威

(三)举止藏威

 二、中西方镜像下的领导形象

(一)西方式领导者形象:魅力至上

(二)中国式领导者形象:朴实厚重

(三)新时期领导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第五章 领导威信之能——技能为术

 一、树立威信要理顺“四大关系”

(一)距离的亲与疏

(二)尺度的严与宽

(三)手段的赏与罚

(四)施与的收与放

 二、做追随者的“观世音菩萨”

(一)“观”:火眼金睛辨人才

(二)“世”:世事洞明皆学问

(三)“音”:于无声处听惊雷

(四)“菩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第六章 领导威信之要——追随为本

 一、如何赢得追随

(一)追随而不是服从

(二)引领优秀者同行

(三)共创共赢的秘密

 二、共享时代的领导者与追随者

(一)共享领导力

(二)从领导到领袖

(三)社交网络中的领导力

第七章 领导威信之法——制度为准

 一、制度与领导威信

(一)制度固化领导威信

(二)让制度绽放人性光芒

(三)激励制度新思维

 二、制度一威信的冲突与平衡

(一)制度约束威信

(二)威信的制度平衡

(三)制度让威信内化

第八章 领导威信之的——绩效为根

 一、高绩效领导者自我修炼三部曲

(一)凝聚组织价值观

(二)“智”“情”双全

(三)真我本色

 二、提升领导绩效的关键

(一)开发教练式领导力

(二)导师,不只是威信

(三)结果导向的思考力

第九章 领导威信之变——通达为上

 一、变革时代的领导威信

(一)环境权变中的威信

(二)威信推动组织变革

(三)“变革型学习”与组织发展

 二、变革中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与威信塑造

(二)管理“不确定性”

(三)创新思维的提升途径

第十章 领导威信之道——中西合璧

 一、中国式领导的威信之道

(一)修己安人

(二)立威施恩

(三)阴阳和谐

(四)道法自然

 二、西方式领导的威信之道

(一)魅力至上

(二)共启愿景

(三)激发变革

(四)甘做仆人

 三、殊途同归:中西合璧型领导者的威信修炼

(一)全球化重塑领导威信

(二)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威信

尾声 领导威信的未来

试读章节

一、领导威信的内涵

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是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赢得下属追随的人。所谓“积极的方式”,指的就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正向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吸引下属与领导者一道,完成组织积极正面的目标。并非所有居于领导职位的人都能发挥这样的正向领导力,反之,不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领导作用,因为领导工作本身有着自己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领导者更多地借助于正向影响力而非职位权力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发挥领导职能,只要他具有正向的影响力。

领导和领导威信的形成与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存在基础具有相似性。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的更好发展,社会个体在集体组织内部选出具有人格魅力和能力的个人,代表众多的社会个体行使集体权力,在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对权力的行使,便是领导威信的产生基础,也是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但是权力和威信的概念却不尽相同,权力更多地意味着“硬权力”,强调的是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以及领导者对追随者的控制,其最大的特征是强制性,它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威信的形成没有强制性的特点,追随者的服从是出于自愿,威信的基础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包括知识水平、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

威信对领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说,“没有威信,不论是国家、军队,还是组织,都不能生存,社会对维护组织的威信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这些组织的威信受到毁坏是对社会幸福的严重威胁”。由此可见,领导威信不仅仅会影响一个组织,更会影响到一个社会。领导者要实施有效的领导,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威信作为保证。

领导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追随者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威信并不等于权力。权力是与职务相关联的,职务一经确定,权力随之获得。所以权力属于一种外在力,具有刚性特征。威信则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来自领导者个人内在实力和人格,是一种内在力,具有柔性特征。威信的大小取决于领导者在追随者心目中的认可度、接受度。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威信的合法化即是权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权力是领导威信的重要来源,是领导行为合法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威信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良好的威信与服从关系是领导者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

(一)领导威信的构成

权力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在权力的面前很多人直接臣服,很多人甚至依附于权力。但是在同样的权限范围下,一些人让权力的影响力极其巨大,一些人却没有办法让权力产生影响,其实是因为运用权力的能力不同。判断一个领导者威信如何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离开位置,脱掉“帽子”之后,是否仍然让曾经的同事想念,让曾经的上级怀念,让曾经的服务对象惦记。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是具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如果答案是“否”,这样的领导者就是“人亡政息”的失败典型。

传统威信产生影响力可以从五个角度来体现: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统治权。

1.法定权

在法律的层面上,在制度的层面上,在组织层面,权力自身就会发生影响,这就是法定权力的威力。因此由制度安排的明确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赋予的权力所具有的正式威力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力,所以在管理中需要在制度或者结构上把权力明确下来,这样才可能发挥领导者的正式职能。在组织结构中,一个人处于何种位置,是高层、是中层,还是低层,由此获得的这种权力就是法定性的权力,换言之,一旦有了正式的任命,一个人就具有了法定性的权力。法定权力一般是引发下属服从甚至是畏惧的重要力量,但领导活动却不仅仅是依靠这种让人服从的力量得以进行的,因此,当领导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依赖职权作为后盾时,他已经濒临失败的边缘了,所以有“职权是领导活动得以推行的底线”之说。如果仅仅依靠命令和指示做领导,往往效果会适得其反。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是要领导者不动用法定权力,如果那样,领导者的职位以及有关职权的规定就失去了价值意义。在必要的危急关头,领导者可以果断用权,以便实现凝聚组织的功效。

2.专家权

专家权是领导者自身所具备的某方面特定的知识和才能产生的影响力。但是这个权力的角度并不是要求领导者成为专家,而是领导者可以借助于专家知识的影响力来获得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借助于专家所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有效的。P3-5

序言

提升领导力是聚焦点(代总序)

胡月星

领导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组织发展与领导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组织规模增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随之提升。组织规模小,并不代表没有强大领导力。有的组织诞生时规模很小,但能够逐渐壮大,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强大领导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人数寥寥,但犹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光照四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于党拥有强大的领导力,正是这一核心力量使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天,中国共产党是拥有4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8779万多名党员的大党,但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就越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提升领导力作为聚焦点。

那么,领导力究竟是什么?以往人们通常把领导力等同于权力,认为有权力就有领导力。这种观点至今还停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提升领导力的视野。领导力与权力确实有密切关系,但绝不是对等关系,有权力未必就有领导力,否则就难以解释个别领导“有权无威”甚至“众叛亲离”的现象。权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领导力的全部。在领导科学研究中,领导力存在于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既包括组织领导力,也包括个体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由个体领导力积极作用而成的合力,这就像百川终归大海一样。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共同提升政党的领导力。我们讨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然需要从组织领导力角度去分析,但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重视个体领导力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组织领导力最终要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行为中,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缺乏领导力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积极行为表现等,组织领导力就会失去来源,组织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力。一个政党领导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干部领导力的缺失。当前,从提升领导力人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把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紧密结合起来,从“领”人手,由“导”贯通,实现“心”与“力”的积极融合。

用信仰目标实现“领”。信仰就是希望,目标就是方向。没有信仰目标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信仰目标的领导干部是难堪大任的。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的领导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因为我们党有信仰、有目标,让广大党员有使命感,让人民群众有方向感。一个政党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党员有使命感就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无法让群众有方向感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需要把党的领导与党所坚守的崇高信仰、党所追求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明白我们党究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党对人民群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追随党。

用科学理念实现“导”。信仰的追求、目标的实现都要有科学的理念。一个政党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凝聚着政党的智慧,能够引领人民群众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科学,领导力就强。我们党一直强调用科学理念实现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全党的智慧,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挥棒。领导干部能不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纠正那些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与行为,直接关系我们党的领导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提升领导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

用“心”与“力”的融合提升领导力。心为万力之本。提升领导力,从领导干部个体角度而言尤其要注重“心”与“力”的融合,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忠诚。忠诚是对“心”最重要的要求,是“力”的源泉。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把对党忠诚作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担负起组织重托。二是强调提升能力。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流于平庸。提升领导力,既要有“心”,也要有“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心”,担当是“力”。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责任担当。有了责任担当,就能把“心”与“力”融合后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从理沦到实践,从领导心理到领导行为,既深入阐述了领导力的本质及其显著特征,又讲究增强领导影响力的方法艺术。这套丛书凝聚集体智慧,付出作者艰辛劳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新颖,对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非常需要,非常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文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突出领导力的历史纵深感和提升的时代意义,深切地阐述了领导力建设中领导心理、领导思维、领导风格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角色、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激励等方面对于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这16本书从不同方面探讨提升领导力的组织绩效和方法艺术,可谓国内唯一,对于促进中国领导科学事业大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以领导力提升为着力点,目标明确、意境高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时代感现实感强,对于人们全面深入认识领导力,把握领导力发展变革规律,提升组织与个体的领导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授,吴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