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很早就对人类的情绪进行了科学探索。古书《礼记》中把人的情绪分为七大类,称为“七情”,分别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近代以来的心理学家则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列为人的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比如,人们高兴时开怀或大笑,精神焕发,悲痛时伤心,萎靡或不振,暴跳时如雷,抑郁或痛苦,这都是情绪带给人们的直接反应。
近代心理学家还发现,虽然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规律可循。即以“情”为中心,发生各种各样心理或生理体验。比如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明显地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人身体、行为上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当然人的情绪更多的是隐性的,不那么外露,但即使它并不通过人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人们仍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心理学上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紧张的程度,把情绪分为心境反应、激情反应和应激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很长的情绪状态。它并不是针对某个事物特定的体验,而是对所有事物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是在一段时间内以精神活动为基本背景,是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种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如郁郁不乐,如恬静似水,如烦躁不安等都属心境反应。只在某种心境产生后,就会影响着他或她的全部生活,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染上这种的情绪的基调。
引起人不同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比如: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的关系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的产生。积极的、舒畅的心境会使人心情振奋、朝气蓬勃,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相反,消极的、沮丧的、生气的、愤怒的心境则使人萎靡不振、懒散无力、茶饭不思、痛心疾首、陷于颓唐状态。人的健康状况与心境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健康状况不同会引起人的不同心境;另一方面,心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心境开朗,可以使身体健康;而心境不佳,则往往导致健康状况不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境“好坏”是健康的显示器。
人的心境是很容易被渲染的。心境舒畅的时候,会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当心境烦躁时,又会觉得诸事不顺,情绪自然是好不起来了。心境与人的外向认识、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
激情反应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反应。如果说心境反应是情绪中的小波浪,那么激情反应就是情绪中的暴风骤雨。激情状态下,人时常会被卷人情绪的旋涡,失去心理平衡,并伴有明显的极端情绪变化。像人们经常说的“暴跳如雷”、“大惊失色”、“欣喜若狂”等都是激情反应所致。很多情况下,激情反应的发生是由生活中的某些“大起大落”事情的影响直接导致的,这些事情往往是突发的,容易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失去“控制”。比如,金榜题名时的狂喜、名落孙山之后的绝望、亲人突然亡故的悲伤、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恐惧等,都属于激情反应。
人在处于激情反应时,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在皮层下神经中枢失去了效力,皮层下神经中枢的活动占据了优势,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就会发生心理学上所说“意识狭窄”现象,下意识地做出与平常的行为很不相同的举动。当然,人在激情反应下,也并非完全意识不到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积极的激情反应可以调动起人身心中的巨大潜力,对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文学史上许多创造性的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美术史上许多永垂不朽的雕刻也是这样产生的。而消极的激情反应则会使人冲动、呆滞,甚至失去理智。盛怒就是一种消极的激情反应。人在盛怒的“驱使”下,人甚至连说话都会语无伦次,容易失去理智,对人的身心有巨大的伤害。
P6-8
人与人之间,时刻在互相传递讯息。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力量其实很有限,很多时候,人们是借助微表情、微动作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于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动作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当情绪有变化时,人们的面部会相应地做出一下意识的表情。而微表情、微动作,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常常在人们试图压抑或隐藏其真正情感时出现。微表情、微动作与普通表情、普通动作的差异只在于微表情、微动作持续的时间非常短,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没有什么不同。
“微表情”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当时,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她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神情显得愉悦而放松。但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重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其后,又有了“微动作”。
1978年,埃克曼发布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多种具有情感意义。埃克曼根据人脸解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分析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其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标准运动模式。2002年,这一系统进行了一次升级,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达到了90%。
有心理学及微表情、微动作研究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志愿者们坐在计算机前。屏幕上出现了4个系列的静态图片。每张图片将会在屏幕上停留2秒。第一个系列图片的主角是一个单眼皮、塌鼻子的日本女人。她睁大眼睛,或者张开嘴巴,甚至撑大鼻孔,分别演示高兴、忧郁、愤怒、恐惧、惊讶和悲伤这6种表情。其他3个系列图片,分别是一个非洲的黑人小伙子、一个蓝眼睛的法国姑娘和一个棕褐色皮肤的印度女人,同样演示了6种表情。
在这个识别表情的基础程序里,志愿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判断出表情的种类,按动鼠标进行选择。在对这些基础表情的判断正确率达到100%之后,就进入下一步程序。
在第二步程序中,这些图片的停留时间发生了变化。它们以40毫秒、120毫秒、200毫秒和300毫秒4个时长,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40毫秒即1/25秒,200毫秒即1/5秒,恰好是微表情一般持续时间的临界点。 最关键的是第三步程序被称为“进化版”。那个非洲黑人咧开嘴巴、眯起眼睛,演示出“高兴”的神情,但忽然间,他睁大眼睛,鼻孔微微张开,这个转瞬即逝的神情,区别于“高兴”,是一闪而过的微表情。
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对于低于40毫秒的微表情,辨识能力接近于零。而当展示图片的时间长于200毫秒时,人们对于微表情的辨识率与普通表情的辨识率相差无几。相关专家介绍说,仅有将近10%的人能发现微表情,其中一部分是拥有特殊天赋的人,另一部分则是经过了后天的严格训练。而大多数人只是出于直觉和自信,对他人进行揣测。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微表情、微动作都是一闪而过,甚至通常连做表情、动作的人自己都察觉不到,但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动作,微表情、微动作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目前,微表情、微动作的研究正在更加深入地进行。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解读微表情、微动作,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判断出一个人的内心情绪。当然,要想练就区别微表情的真实线索和误导性线索的本领,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细心的观察,还需要缜密的判断,只有在多观察的基础上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判断才能更加可靠。
本书从面部和肢体动作中的微表情、微动作与情绪的关系入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各种精准具体、屡试不爽的经验,告诉读者如何从最容易观察的面部神色表情和身体动作中体察出对方的情绪状态或心理征兆等微妙的线索,帮助读者从对方的言谈举止的细微处更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情绪,以便在与之交往中洞察先机、游刃有余。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此所说的微表情、微动作是一种科学的交往艺术,并非居心叵测的“小人之术”,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与正面的心态去理解和应用它,这样才能更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希望大家能够借助微表情、微动作这门科学,成为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交际高手。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面临不了解对方心理、无法顺利沟通的困境。其实,人的真实心理活动是有迹可循的,微表情、微动作可以透露许多内心秘密。掌握了微表情、微动作的识别艺术,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活动做出判断,进而选择适当的交往策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钱钱著的这本《你的情绪会说话--微表情微动作中的情绪解析》以微表情、微动作和情绪为核心概念,既阐述了情绪本身的特点、形成机制、类型、表现及影响,又分析了微表情、微动作与情绪的关系,并提供了识别情绪信号的具体方法。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洞察先机、游刃有余。
为什么在恋爱中总是误会对方的心思?为什么在谈判中无法看穿对方心理,找到关键突破口?为什么在职场上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和赏识,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困惑或许是因为你错过了微表情、微动作中丰富的心理讯息。
钱钱著的这本《你的情绪会说话--微表情微动作中的情绪解析》从面部和肢体动作中的微表情、微动作与情绪的关系入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各种精准具体、屡试不爽的经验,告诉读者如何从最容易观察的面部神色表情和身体动作中体察出对方的情绪状态或心理征兆等微妙的线索,帮助读者从对方的言谈举止的细微处更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情绪,以便在与之交往中洞察先机、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