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重视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当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们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比如,为了逃避疼痛,人们在痛苦难耐时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比如,在艰难地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人们会设想目标实现时异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为自己提供前行的动力。这些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对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它是在心灵这块土地上播撒什么样的种子的控制媒介。一个人可以经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动地把成功的种子和创造性的思想灌输进自己的潜意识里,使潜意识这块沃土更加肥沃;相反,一个人也可以经由消极的心理暗示,灌输消极的种子或破坏性的思想于自己潜意识里,使潜意识这块肥沃的土地变得杂草丛生。
可见,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暗示可给被暗示者带来郁闷和不安。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首先发现的,他有一个经常会遇到倒霉事的同事,那个同事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总有一大堆不满,常找墨菲倾诉。后来墨菲思考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一天,那个同事又来找墨菲发牢骚,墨菲听后开玩笑地对那个同事说:“如果一件事情你总担心有可能被弄糟,那么就一定会弄糟。”
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是否有道理。比如,你去排队买东西,窗口前有几支同样长的队伍,如果你总觉得自己的队伍是最慢的,那么这支队伍一定很慢。简单说来,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事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这就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是心理暗示的具体体现,它生动地证明,不同的心理暗示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家普拉诺夫经过对不同对象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心理暗示能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
苏联有一位天才的演员N.H.毕甫佐夫,他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却克服了这个缺陷。他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主要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
世界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扮演旅馆经理的角色。后来,希尔顿终于将自我暗示反复强化的梦想变成现实,将自己的连锁店开到了世界各地。 积极的自我暗示会给人带来的神奇力量。人的心理暗示会产生极大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的信念和意识。如果我们能善用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获得成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往往是一个人贫与富、成与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