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这是冬天的早晨,温暖的阳光从东边的山巅漫射在雪地上,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在一只雄鸡啼鸣的地方,一群牛羊正从圈里走出来,习惯性地向着不远处沟底的小河走去。
巴拉提的嘴里不时发出“嘘嘘”之声,左右两边两只土黄色的牧羊犬跑前跑后,帮助主人修正着羊群行走的路线,其实这根本就是多余的。
这就是巴拉提在唐布拉草原深处居住的冬窝子,也是他的家。
每年的11月以后,他们一家人要在这里来越过漫长的冬天。
说是冬窝子,其实更像永久性的居住点,现在牧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传统意义上的冬窝子已经不多见,巴拉提家现在住的房子,是三年前修建的一砖到顶的砖房。原来居住的旧房就在旁边,旧房外墙的戈壁石错落有致地垒起来,就成了半地窝子式的房子。新房子盖好以后,旧房就只是用来存放物品而已。
看着我们走来,热情的女主人招呼我们进屋。在炕上坐下以后,她就忙着为我们烧茶。她将一块块的干羊粪饼小心地放进屋子中央的炉子里,然后随手用抹布将炉盖上烧奶茶的壶擦了两遍,生怕茶壶留下半点灰尘,这是她的习惯性动作。不久,火炉散发的温暖弥漫着一股草木清香。
可以看出,这家牧民在传统中已经接受了现代和新潮。新房子里干干净净,物品用具摆放井井有条,大炕一角叠放着整整齐齐的被褥,阳光从明亮的窗户透进来,照在一只擦得发亮的奶茶壶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炕桌上摆放的包尔萨克、酸奶疙瘩等哈萨克族美食,让人禁不住满嘴生津,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他们夏天还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房子后边,就是巴拉提家500多只羊越冬的羊圈,羊圈是用戈壁滩的卵石垒起来的,羊圈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夏天从羊圈里挖出来的羊粪饼。干羊粪是上好的燃料,一年四季都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到了冬天用来取暖。羊群在冬窝子里度过一个冬天,就积攒下一层层厚实的羊粪。到了第二年初夏,牧民们将冬窝子里的羊粪一块块地挖出来,整齐地垒在冬窝子周围。这些羊粪饼,经过一个夏天的晾晒,就成了牧民冬天房间里自然的熏香香料,温暖而馨香。
我在火炉前坐下来,仔细观察羊粪燃烧的过程,这些干透的羊粪燃烧时火焰淡黄,只有淡淡的黄色的烟,火势柔和,燃烧尽的灰渣则为淡白。牧民们把这些灰烬撒到草原上就是没有任何污染的肥料。
当炕桌上摆上奶茶的时候,羊肉已经炖在了炉火上。巴拉提说,用羊粪火慢慢炖出来的羊肉嫩嫩的,因为羊粪火很柔。说话中,他将“嫩”的音调拉得长长的,勾起了人们对于羊肉进入肚腹的无穷想象。他又指着桌上的馕说:羊粪火烤出来的馕有一种纯净的自然香味,而且金黄金黄。 刚才来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在用家里的一口大号蒸锅在雪地里盛雪,她说大山深处的雪是纯净的,这是牧民冬天纯天然的水源,不需要去两公里外的沟底的小河里去挑水。
牧民心中最好的愿望就是雪要下到恰到好处,雪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这样,冬窝子漫长的冬天就要轻松舒服得多。如果这里连续下三五天的大雪,那么,巴拉提家里可能就没有新鲜的蔬菜吃了。通常情况下,巴拉提会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巴扎买几十公斤的胡萝卜和洋葱还有大白菜回来。如果遇到大雪封山,那么,他们很可能就得十天半月都吃不上蔬菜,甚至还会缺少日常用品,比如咸盐、茶叶等。哈萨克人缺不了盐,他们喝的水里必须有盐。盐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伴侣,是体力短时间内的恢复剂。每次出去放牧或转场,他们的行囊里都离不开一小袋盐、小刀、酸奶疙瘩,这是他们的随身之宝。
在冬窝子的长期生活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利用雪,学会了怎样可以用雪洗净羊肉和马肉,他们还知道怎样可以保持雪的洁净,并用这些雪烧出纯正的奶茶。但雪也会给他们带来危险。每年在“冬窝子”居住的半年时间里,都有可能遇到雪崩等自然灾害,雪太大,骑马、走路很不方便,牧民、牛羊马饮水都会遇到麻烦,长期与雪的抗争,是哈萨克牧民的一门生活技艺。
巴拉提家的羊圈,长长的大房子有二十几米长六七米宽,羊圈的前面是用树枝围成的栅栏圈子,有二十几米长十几米宽。羊圈屋顶用松树干做檩子,椽子也是松木的,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草叶。屋顶上方还码放着一个硕大的草垛,这是为防止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牲畜断顿而准备的草料。一个羊圈能关二百多只羊,这里有三个这样的大圈。
巴拉提的少年时光,除了在学校的日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以羊群为伴,和羊漫游在草原上,晃悠在不远处的小河旁。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