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徒弟的父亲李师傅,是我们单位的钳工大拿。李师傅不幸在48岁时查出了胃癌,医生说只剩下6个月的寿命。家人一听都急得不得了,老伴更是痛不欲生。可他呢,却显得很平静。他说:“西方路上无老少,比我早走的人多了。既来之,则安之,反正还有半年,忙碌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好好歇歇,享受享受了。”于是,他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还到处游山玩水,打兔子钓鱼。结果,医生的预言没实现,他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现在的88岁,连重孙子都抱上了。而比他小3岁的妻子,由于担惊害怕和劳累,早在9年前就先他而去,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对工友邻居们都触动很大。有人说,当初的医生肯定是诊断错了。但是,我知道没有错。因为我徒弟曾经告诉我,他时常到500里外的德州,从一个老中医那里给父亲抓药,每次都是大半麻袋,什么蜈蚣、蚰蜒、白花蛇舌草……净是些有毒的。我明白药性,知道这些药虽有大毒,但是却能抗癌、治癌,好人绝对不能吃,否则肯定被毒死,李师傅没事,就说明当初的诊断没有错。
周围还有一些类似的事件,如乙肝携带者、糖尿病患者,照样活到高寿。它引发了我对“带病延年”这个概念的思考。
最初,“带病延年”这个说法,是听一个造诣很深的老中医大夫讲的。后来,我做了考证,原来是由清代医学家王孟英提出来的,在《王孟英医案》一书中就有记载。王孟英认为:老年人正气已衰,倘若患上慢性疾病,得了沉疴痼疾,是很难治愈的,医生只能对症施治,来减缓病情的不利影响,树立“带病延年”的观念,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有利于病情的缓解。事实证明,这个观念的确非常有效。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带病者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又明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所以就经常学习养生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休养生息,来积蓄抗病的正气,打一场与疾病抗争的持久战。比如,进行体疗锻炼,他们不会像某些健康者那样,自恃强壮,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再如,平日饮食,带病者因为没有“本钱”,所以不会放纵自己,常谨慎吃喝,辅以食疗,而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胡吃海喝,导致体内营养过剩,垃圾累积。带病延年,胜在远虑,对于自己的身体,他们不敢再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和虐待,长此以往,这些靠“零存”获得的健康财富,就变成可以“整取”的延年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明白自己的体质不强,所以不敢再有奢望,不再逞强斗勇。一遇天气变化,“病身先知先觉”,他们能早作防范,因而活得从容。这样,身体内的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节约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我们说,疾病上身是平常事,不必恐惧害怕,否则,病魔尚未逞凶,这种消极的态度就可以把你击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是死于检查出来的疾病,而是被自己恐惧的心态要了命!因此,我们只要端正态度,完全可以与疾病和平共处,同样可以获得长寿。
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老人们几乎都知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到”。再看看现实,在73岁,或者在84岁,戛然辞世的老年人也确实不少。人们可能要问,这是一种客观规律,还是封建迷信呢?
显然,人们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一个人结缘天年、寿过百岁的两道坎,老年人只有跨越了这两道鬼门关,才可能有高寿的福分。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许多人对此做过考证,但都不能自圆其说。也有人做过统计,老年人的死亡,任何岁数的都有,并非只在73岁或是84岁时特别多。
事实上,民问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到”的说法,可能与我国儒家圣贤孔子和孟子逝世的年岁有密切的关系。孔老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是他的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们谢世时的虚岁,分别为73和84。由于人们对孑L孟非常敬仰,尊称为圣人,而圣人都是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对平民百姓来说,就更不容易越过这道“坎”了。在孑L孟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73和84就属于高龄了。
老年人对73、84的担忧,实际上是出于对死亡的惧怕,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谈死色变,就连人们的私下议论,都非常敏感。一旦听说有人在这两个年龄去世,就立即对号入座,更加对此深信不疑。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各项生理功能都开始衰退,患上疾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一旦自己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患、腺体增生、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扯上关系,老年人就会心生疑虑,担心到了73或84,自己会跨不过去,有的甚至会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因而促进了病情的进展和演变,招致提前谢世。
据媒体报道,首都北京的电视台曾专门为此做过一次调查,他们启封了30万份死亡人口档案,发现在73和84岁死亡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近几年来,死于这两个年龄的人,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就告诉我们,73、84,并不是什么老年人的死亡门槛。
由此不难看出,保持健康、获得长寿,对于许多老年朋友来说,的确有道“坎”!这个坎不是别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不管我们现在的年龄有多大,只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老有所乐、助人为乐,多学学养生的学问,无论是什么“坎”,也都能抬起腿,迈过去!
现在,很多人都投入了养生的大潮。要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养生的目的。人来到人世间,总有生老病死。我们探讨养生,学会养生,并不是提倡活命哲学,并不是惧怕死亡,而是要通过养生,养出一个健壮的体魄,养出一个鲜活的生命。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有了这个本钱,年轻人可以建功立业、成就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福荫后代,最起码不会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生命是一个有限的历程。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因此,对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人英年早逝,死得可惜,或者“壮志未酬身先垮,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怕的是,老年人病魔纠缠,拖累子女后代,死得毫无尊严!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