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
烧卖起源于包子,元朝的时候就有,北方亦叫烧麦。中华美食天下第一,无有异议。一个烧卖,在各地可以“烧”出不同的味来“卖”。且各地烧卖,内馅丰富多彩,包什么的都有。
我有个北方哥们,吃了一次上海的烧卖,跟我抱怨:“里面就一团酱油糯米啊!”
是的,上海人秉承一贯的精打细算(说小气也可以),烧卖里的馅比较输于各地,外面一张烧卖皮,里面是可怜巴巴的一团米饭。通常意义上,上海的烧卖,只能姑且称之为“上海烧卖”。但就是这一团米饭,也可以做出别样的滋味来!
上海的烧卖,最下品是糯米里加酱油,外面一张皮。上点品位的,糯米里加一点香菇、一点肉末。普通烧卖,只吃得出糯米味、香菇味和一点点酱油肉汤味。考究点的,再加一点笋丁,谓之“三丁烧卖”。烧(其实是蒸)出来的烧卖,其馅看着与粽子的馅相似,其味却大不相同。粽子里的米有荷叶香,烧卖里的米有什么香呢?
那就得看是什么店家做了!传统国营老店做的三丁烧卖,烧卖里的米香,是香菇香、酱油香、糯米香,三香合一;烧卖里的味,是香菇味、肉丁味、笋丁味、酱油味、糯米味,五味合一。
初一口下去,吃出糯米的酱香,和着香菇的柔软。再一口下去,运气好,或许可以吃到一个小笋丁,笋丁是脆脆的,其味清丽脱俗,故苏轼有名言“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不俗的,所以笋丁的价钱也不俗。内馅含笋丁的烧卖,卖得比普通酱油烧卖贵一倍,就在这不俗的小丁上。
上海烧卖之所以吃上去似荤非荤,糯米中的几粒肉末起着点作用。上海的烧卖,制作过程中有最关键的一步,“将糯米、肉末、香菇一起人油锅,加酱油、盐、味精翻炒,直到颜色均匀”。
绝佳的三丁烧卖,吃上去有一种肥感,但不腻味。上口感觉很肥厚,这种“肥”是糯米的丰肥,非荤物的腴肥。而烧卖外面的那张皮,起到很好的“不腻”之用,犹如吃北京烤鸭,外面包的那张皮,解腻。
在松江,有一家国营老店,卖一种别样的小三丁烧卖,内馅是糯米,镶嵌一粒青豆,一点点黑木耳,和一两粒深色小鸡丁。酱糯香纯,小巧玲珑。一个小烧卖,竟然比传统生煎还略小。这家老店,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其实,上海的烧卖历史很久远,据《嘉定县续志》记载,明代有面点“纱帽”(即烧卖),“以面为之,边薄底厚,实以肉馅,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纱帽,故名”。
“实以肉馅”,上海并不是只有一种糯米烧卖的。《虹口区志》:“获商业部饮食业金鼎奖的‘北京饭店’虾肉烧卖。被上海新亚(集团)联营公司评为局级优质产品的‘三八饭店’鲜肉烧卖。”《长宁区志》:“1990~1991年,申扬餐厅的‘水晶肴肉’、‘干菜烧卖’,华德饭店的‘油馓子’等3只品种,先后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可惜,“北京饭店”、“三八饭店”、“申扬餐厅”已永远消失了。
那么现在到哪里,才能吃到“实以肉馅”的烧卖呢?还真有,我寻到上海最西面的朱家角古镇,就尝到这种“实以肉馅”的烧卖。朱家角有一家三十年历史的老店,卖的就是这种鲜肉烧卖。纯肉馅,价格实惠,肉紧而鲜,有汤汁,似小笼又非小笼,甚妙!
更妙的,在南汇的下沙镇,每到春风一拂、万花皆开时,有一样绝妙小吃,叫“下沙烧卖”,已经入选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人做烧卖,只做春笋最味时,往年从3月做到5月。早二十来年,更绝,只做一个月。下沙的鲜肉笋烧卖,褶皱如花,内馅以春笋、鲜肉为主,略加点皮冻。吃上去笋肉交融、味香浓郁,而汤汁里,带着春笋那说不尽道不明的时鲜味!
南汇是个好地方,芳春时节,桃花盛开,菜花遍野。“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赏花是饱眼福,到南汇不去饱饱口福,亦未免遗憾。
春笋躲在烧卖里,滋味尽在唇齿间!
吃过觉佳:
193下沙老饭店(鲜肉笋烧卖)、195草芦酒家(小烧卖)、089北万新(淮海店,三丁烧卖)、196江一民点心店(纯鲜肉烧卖)、027杏花楼(福州路总店,糯米烧卖)
P16-18
我为何要写《小吃大味》
人生下来就是要吃的,从奶到粥到饭,从小吃到大餐。
我这辈子大餐没吃过多少,小吃可是从小就吃的。我1967年出生时就住在城隍庙附近,直到1989年大学毕业离开,恰好经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城隍庙是什么地方?中国四大小吃胜地之一。
耳濡目染,贪嘴馋吃,几十年下来,慢慢练就了一张能辨出小吃是什么味道的嘴巴。小吃是什么味道?大味。
上世纪30年代末出版的上海《食品大观》曰:“上海摊担小吃,价格便宜,别有风味,虽小道,必有可观焉。”风味一词,宛若在我心里飘进那些美好的小吃,小笼、生煎、锅贴、粢饭、大饼、油条、咸浆、汤团、馄饨、双档、阳春面、各式包子、各式糕团等,多姿多彩,殊样别味。这样的味,不是大味,是什么味?
上海的小吃多到什么程度?没人统计过,仅“各式糕团”,大概就有数百种。但上海小吃的摊点和小吃的分类,史籍有载,《上海通志》:“1949年5月,上海市区有点心店摊1.1万余个。1950年,有店摊10889个。1955年,市区有点心店摊23020户。1956年,坐商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点心街经营萎缩,特色点心品种减少。1976年,市区有点心店1408家。1979年起,允许各行业开设点心店摊。1992年,全市有国有、集体所有制点心店1845家。”
我经历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恰恰是“特色点心品种减少”的时代。就算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依然吃到了许多纯正的上海传统小吃。
“文革”是对文化的“革命”,除了对各地的小吃网开一面(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其余的能“革”则“革”。谁也没想到,近五十年后的2014年8月6日,上海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竟然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来小吃也是文化,原来小吃是这么大的文化!这样的味,不是大味,是什么味?
小笼馒头简称小笼,它仅仅是上海小吃中的沧海一粟。《上海通志》:“20世纪30年代,上海点心行业形成糕团、面团、油饼馒、粥店、西点5个自然行业。”其中的“馒”,当然是指馒头了。可是事物是会起变化的,《1996上海年鉴》:“上海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大致可分8大类:菜肴类、粥类、面馄饨类、饭类、包子类、糕团类、汤羹类、油炸类等。”
称呼变了,“馒头”变成“包子”,我想有关方面是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让全国人民了解上海的小吃,而让馒头这样的称呼变成包子(拙作中《各式包子》一文,对馒头、包子略有详述)。
我在本书里,自说自话,把上海的小吃也分为八大类,只不过略有变化:“包子类、馄饨类、面类、糕团饼类、油煎炸类、汤羹粥类、饭类、菜肴浇头类。”若您有兴趣看完拙作的全部文章,会觉得我的分类,或有些小道理。
一共77篇小吃文章,其中30篇改自《寻访上海的30样小吃》。我40岁开始为文,我的文字之旅,说来好玩,起源于贪吃。
2008年,因病在家,闲极无聊,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上海,找各式各样的面吃,写下《寻访上海的30碗面》。2009年,再贪再吃再写。就有了《寻访上海的30客生煎》一文。2010年,本考虑把《寻访上海的30样小吃》作为系列的结束,没想到,寻访的过程中,出了一件我预料不到的事情。
恰恰在2010年左右,淮海中路的“沧浪亭”旗舰店、“吴越人家”老店,竟然消亡了,这使我非常伤感!“沧浪亭”的消失,也带走了我心心念念的一碗“三虾面”。这两家名店,曾有数款面获得过“中华名小吃”的称号,其中就包括我再也吃不到的“三虾面”。
“中华名小吃”是什么小吃?那是可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吃啊。那不是小吃,而是“大吃”啊!
这两家名小吃店的消亡,对我打击很大。店和小吃有消亡的一天,人也有。“逝者如斯”,消亡总会来临,但至少要给后人留下个念想。于是在2014年,我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上海,寻访了上海的200家小吃店,尝吃了非常多的本地传统小吃,并把这些店的所有小吃和价格,记录下来(见附录)。
我希望这些小吃能传承下去。若是不能,即使它们消亡了,在我年老的时候,也还能看看这些小吃的名字,想想它们当年的价格。再想想,那些小吃的滋味……
心念,是天下最大的念!
2015年3月12日
上海摊担小吃,价格便宜,别有风味,虽小道,必有可观焉。那些美好的小吃,小笼、生煎、锅贴、粢饭、大饼、油条、咸浆、汤团、馄饨、双档、阳春面、各式包子、各式糕团等,多姿多彩,殊样别味。这样的味,不是大味,是什么味?
上海的小吃多到什么程度?
芮新林编著的《小吃大味:寻访上海的200家小吃店》自说自话,把上海的小吃也分为八大类:包子类、馄饨类、面类、糕团饼类、油煎炸类、汤羹粥类、饭类、菜肴浇头类。一共77篇小吃文章,其中30篇改自《寻访上海的30样小吃》。
《小吃大味:寻访上海的200家小吃店》通过芮新林个人回忆和亲身寻访,依据包子类、馄饨类、面类、糕团饼类、油煎炸类、汤羹粥类、饭类等分类,以随笔的形式,写出上海滩77种小吃的昔日风貌及现实景况,留下一个时代的味觉记忆,并附有2014年寻访的200家小吃店家和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