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编著的《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Ⅰ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大师经典系列》是作者所著系列版本中的第一本,这本书完全是第一作者在临床催眠治疗领域训练第二作者所做工作的记录。就其本身而论,这本书不是理论性或学术性的,而是对现代催眠治疗师所需的某些态度、取向和技巧的实用研究。
| 书名 | 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Ⅰ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大师经典系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艾瑞克森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瑞克森编著的《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Ⅰ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大师经典系列》是作者所著系列版本中的第一本,这本书完全是第一作者在临床催眠治疗领域训练第二作者所做工作的记录。就其本身而论,这本书不是理论性或学术性的,而是对现代催眠治疗师所需的某些态度、取向和技巧的实用研究。 内容推荐 虽然已有相当多的文章介绍已故的艾瑞克森博士的工作,艾瑞克森编著的《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Ⅰ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大师经典系列》仍值得大力推荐。它不但提供读者一个了解艾瑞克森博士的机会,还可通过其教学实录的逐字记录,尽可能地亲近他,直接向他学习催眠治疗知识。 目录 推荐序——人生无处不催眠 译者序 序言 导言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对话式诱导:早年学习定势 观察与艾瑞克森的基本方式 临床催眠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催眠暗示的利用理论 利用心理机制进行事实陈述 利用时间进行事实陈述 不做,不知道 第二章 经由重述要点进行间接诱导 “是定势” 心理隐含式暗示 治疗性制约和双重制约 开放式暗示 涵盖一类反应所有可能性的暗示 意念动力信号 第三章 握手诱导 催眠诱导心理动力中的混乱 握手诱导的心理动力机制 复合暗示 复合旬 条件暗示和联结网络 多重任务和串联暗示 第四章 相互催眠诱导 惊奇 混乱重构的途径 治疗性催眠是能动的无意识学习状态 第五章 通过联结进行催眠学习 隐含式指令 用于聚焦、 暗示和强化的问话 适合于间接催眠诱导的问话 分段发展的催眠 弱化意识心理定势:}昆乱、 心理流和创造性 第六章 促进催眠式学习 消除和卸载阻抗 多层面沟通:类比、双关、 隐喻、笑话和民间语言 暗示的微观心理动力 第七章 问接条件反射式闭眼诱导 催眠训练和利用 间接和直接暗示的心理动力 催眠的间接条件反射 催眠中的声音动力特征 文本间暗示线索和间接暗示 催眠中左右脑的功能 第八章 无限的学习模式:一项两年的跟踪研究 创造性、治愈和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第九章 总结 1.治疗性催眠的本质 2.催眠诱导的临床途径 3.催眠暗示的形式 助长人类的潜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观察是催眠治疗师早期训练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艾瑞克森来说,这种训练从他年轻时开始贯穿终生。对人类行为一致性和相关性的观察是富有创造力的催眠治疗师的必备条件,也是其拿手好戏。艾瑞克森在后文中所说的奇闻轶事和故事显示出他是一个人类行为规律的敏锐观察者。艾瑞克森喜欢幽默,所有这些原创性笑话是建立在对特定情境下人们会做什么这种合理认知基础之上的。 例如,当他还是个孩子,他要穿过威斯康辛的雪地去上学,清晨他早早就兴高采烈地离开家,这样他可以在平原笔直的大路上踩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然后观察每个在他后面跟随他清晰脚印的人。人们没有按照他们所知道的原本在那里的直路;他们似乎发现跟随他留下脚印的弯曲小径更容易些,直到在后一段到学校的路上,他才改正过来,不再弯弯曲曲地绕弯。 反应的规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规律是他用来发展催眠现象和催眠反应的工具。这可以让他知道,对于给定的刺激,将会产生特定的反应。或者,如果他能引发某种反应,那么,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就会知道另外一种反应与它是紧密关联的,并且是很容易发生的。于是,他可以用某种刺激引起某种反应,然后通过联结,用这种反应引发另一种特定反应。 当这些反应在发生,似乎又没有意识目的时,这种情形就会被主观地体验为催眠性的,因为患者并没意识到他们自己内心这些可预知的联结。患者并不了解他们自己反应库中的所有可能性。因此,当他们经历某些他们无法预知(尽管由于对患者反应联结的了解,治疗师能够预知)的事情时,他们会假定是催眠治疗师以某种方式引起的。催眠治疗师只是安排反应的情境,以便患者的某种反应自然地随之发生。但是,催眠治疗师能够“引起”反应,是因为他知道怎样利用患者反应模型内的先在结构。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治疗师越了解反应的有效性,在任何特定情境下他就越能充分地引发想要的反应。治疗师越是能够观察到患者个体的特定规律,他就越是能够助长这些个体的治疗性反应。观察练习 1.寻找并精心研究患者的反应规律。这些规律可包括打招呼的特殊习惯和仪式,以及在治疗性晤谈最初一两分钟当他们谈到“问题”时,他们怎样把自己调整到他们联结结构的习惯模式上。对于患者的问题怎样被“联结的闭合回路”所规定,怎样打破患者自己所不知道的不变的习惯联结模式,你能观察到什么程度?你可以做什么样的干预帮助患者从中摆脱出来? 2.观察到了什么程度,患者才是开放的、可改变的,并且是有能力跟随你的;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固执、封闭、难以改变的——事实上是期望你去跟随他的。艾瑞克森在评估患者到了什么程度会是一个好的催眠被试的过程中,寻找患者的“反应专注度”(个体对他人在说什么的专注程度)。反应专注度越高,越是好被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患者对治疗师的指令越开放,他对治疗师正在说什么的专注度越高,他作为一个催眠被试的能力就越大。 这要求治疗师不但要聚焦于他们与患者反应关系的“过程”,也要聚焦于其“内容”。想成为擅长催眠疗法的治疗师,要训练自己观察在移情一反移情关系中“可用性”和“跟随”的心理动力。开放性和可用性越大,跟随和催眠性反应的能力就越大。什么能帮助患者对治疗师更加开放和可用?治疗师做些什么可使自己对每个患者更加开放和可用? 我们注意到可用性和跟随形成双行道。治疗师越能敏锐地对患者的需要、情感和世界观做出反应,患者就会越多地学会对跟随治疗性暗示保持开放和可用。治疗师在与患者的我一你关系中认同越充分,他们的理解就会越中肯,暗示就越容易被接受。 3.催眠诱导的实践艺术需要治疗师学会观察反应,并把暗示绑定到反应上。面部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否观察到患者的眼皮开始颤抖?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暗示患者将很快眨动眼皮。眨眼反射变慢了吗?如果这样,治疗师可以注意并暗示它很快将变得更慢,直到最后眼皮闭上。 P11-12 序言 大脑影像学研究显示,催眠是有别于清醒与睡眠的第三种意识状态。 在清醒状态下,人类个体用各种防御机制,维持自身的精神的边界,从事各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与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这些交流确保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但是,清醒状态下的活着与交流,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潜意识的,不理解潜意识,就不能够理解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诸多“事与愿违”。 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己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识层面做了很多改善关系的努力,但在潜意识支配的情绪和行为层面,又做着破坏关系的事情。来自心理治疗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治疗手段,不仅不能够帮助他,反而会强化他的问题,或者成为他的问题的一部分。所以清醒并非全部的“觉醒”状态,这就是那么多人追求完全觉醒的“觉悟”的状态的原因。 在睡眠状态中,大脑寻求着整合,为第二天的清醒状态做准备。这也是潜意识高度活跃的状态,人格的影像投射在梦里,通过梦我们可以了解隐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当然这也是真正封闭的状态,超过阈值的外界干扰,可以使睡眠迅速转变为清醒。 催眠,英文为hypnosis,源自希腊语睡神Hypnos。这个名字是一个误导,混淆了催眠与睡眠的边界,使催眠变成了“通向睡眠的过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进入睡眠的味道,离其本义也更加远了。 催眠的本意是“单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关注到某一点,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全神贯注”。德国催眠师Trenkle博士说,他花了17年时间,想给mono-ideoism取一个好的德文名字,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我也想给它取个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败告终。看来催眠这个叫法,把我们“催眠”到了不能改变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头请加拿大催眠师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问他怎么看艾瑞克森,他说,艾瑞克森之后的催眠师,无论哪个派别,都受到了他深刻的影响。后来我知道,岂止是催眠,所有关于人类心理的领域,都留下了艾瑞克森不朽的印记。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巫婆神汉也创造过惊人的奇迹,但却无从考证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们也不过是借助了一系列几近失控的言行,如愿以偿地或者出乎意料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就像用发射散弹的枪械击中了某一个目标一样。但从艾瑞克森开始,情况变得不一样了。他清楚地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尤其知道使用什么手段去达到。这一套系列丛书就是他使用科学而不是耍魔术的证明。 艾瑞克森的相当多的理论和方法都具有前无古人的原创性,到目前为止,甚至可以说后无来者。我听过他的几个学生的课,感觉他们仍然生活在师傅的巨大光影之中,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小事津津乐道,全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在抱怨艾瑞克森不是一个好师傅,因为好师傅应该提供弟子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不过也许是因为艾瑞克森实在太特殊了。 无数人谈论过艾瑞克森,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简洁地说,艾瑞克森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使他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催眠师。一是他进入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很多的治疗情境让我们看到,他几乎完全“成为了”将要被他催眠的那个病人,能感受到那个病人当下的一切。有这个“进人”垫底子,就是真正“知己知彼”了,催眠师此时哪怕只是轻轻呵一口气,都能直达病人心弦,并产生雷鸣般的巨大回应。 病人对催眠或者心理治疗的阻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处理阻抗,几乎直接等于一个治疗师的能力。面对阻抗,艾瑞克森从来不正面“进攻”。艾瑞克森基金会会长zeig博士在讲台上经常展现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整个手和手臂做包抄状,意思是从侧面或后面进入。弗洛伊德是修通阻抗,艾瑞克森是绕过,谁更高明一点,就见仁见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病人的阻抗相当于对治疗师说:这个地方我很痛,请不要从这个地方进入。很显然,艾瑞克森接收到了这个信息,而弗洛伊德没有。 催眠师或治疗师自己也有阻抗,它来自跟他人交流的恐惧,或者说来自害怕被他人吞噬了自我的恐惧。这涉及艾瑞克森第二个重要的特点,即婴儿般的专注与强大。 婴儿是不害怕交流和融合的,因为他就在融合中,没有跟母亲的融合,他无法活下去。成长的过程,就是跟母亲分离的过程。如果分离中有太多创份陛体验,他的自我就会破碎,为了维护幻想层面的整合感,就需要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像城墙一样,导致了跟他人交流的障碍。我猜测艾瑞克森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使得他能够既保持婴儿般的圆润完整的自我,又通过长大获得了成人的经验与智慧。这是在维持自我和与他人融合两个状态中进退自如的境界。而经历了创伤性挫折所导致的不完整的人格,总是在用各种初级的防御来维持人格的边界与稳定,无暇也无力进入到他人的内心。这就是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不能共情他人的原因。 老子看清楚了婴儿的强大,所以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般的高度内敛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质形成的黑洞,其强大的引力场可以吸进去周围的一切。艾瑞克森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治疗师的阻抗来自他的人格。比如,他如果不能做到婴儿般的专气致柔,就需要自我防御,带有共性的防御来自过度依赖其理论取向。理论像是横亘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高墙,使彼此都看不见也听不到。佛教谈放下我执,而我执的真正原因,是我执不够。强大如释迦牟尼的人格,的确是没有什么需要防御了。 催眠不仅仅是医学手段,它还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北大的方新教授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被催眠的过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质会一览无遗。 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是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之间的相互催眠。在这样的催眠配对关系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强大的,你是想成为自己的,所以你要隐藏你的强大而表现出弱小与顺从。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了,所以你需要被顺从,需要无条件地占一些便宜。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称的年龄上。仅仅一个“孝”字,就制造了关系中跨越千年的虚伪与恶意,使所有人都处于未分化的、共生的链接中。所以“孝”是一个负性催眠。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爱。 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时时刻刻有催眠。我们中国人习惯性的客气话是“你辛苦了”,这其实就是在催眠他人。隐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样了解你。这显然也是把独立个体的关系“治疗”成了未分化的关系。而这是否也是疲劳如此渗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读艾瑞克森可以知道,催眠的目标是使他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独立、自由和强大,而不是相反。 最近十几年,中国心理治疗各个学派,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总的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我们也知道,很多问题如影随形。其中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治疗师,有时候是穿着理论的铠甲进人医患关系的,可以想见这会有什么样的治疗效果。读艾瑞克森,实可以破我执、理论执、各种执,相信被艾瑞克森风吹过后的心理治疗界,一定是一片盎然生机。 赵旭东博士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学位,三年里相当多的时间是在看艾瑞克森的治疗录像。我观看过赵教授的治疗,觉得他不囿于理论的、灵动的风格,大有艾瑞克森的味道。 杭州电子科大心理咨询中心的陈洁去年去艾瑞克森的故居参加了5天催眠培训。她说艾瑞克森能把石头的沉重变成泡沫的轻盈,而我们很多时候是把泡沫的轻盈变成了石头的沉重。精神的力量可以如此“改变”物质属性,真的令人神往。 本丛书的译者于收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精研催眠20多年,此次翻译这个系列丛书,一定“专气致柔”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致以略带嫉羡的敬意。 最后想说的是:相对艾瑞克森,我们也许更有优势,因为我们可以读他的书、看他的治疗录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在一门学科的发展轨迹上,某个杰出的人物可以空前,但不可能也不应该绝后。 书评(媒体评论) 艾瑞克森能把石头的沉重变成泡沫的轻盈,而我们很多时候是把泡沫的轻盈变成了石头的沉重。相对艾瑞克森,我们也许更有优势,因为我们可以读他的书、看他的治疗录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 ——曾奇峰 艾瑞克森是我敬仰的临床心理治疗大师,他把心理治疗幻化成无形的艺术。这套教学实录让我们有可能有机会“近观”艾瑞克森疗法的妙处。 ——苏晓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