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赵玉玲注译的这本《抱朴子内篇》呈现的是其“内篇”的内容,由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构成。
| 书名 | 抱朴子内篇/家藏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晋)葛洪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赵玉玲注译的这本《抱朴子内篇》呈现的是其“内篇”的内容,由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构成。 内容推荐 葛洪著、赵玉玲注译的这本《抱朴子内篇》原本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并。与《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不同,《内篇》核心内容是神仙思想及修道成仙的方法,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神仙的存在问题、神仙的属性问题、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神仙信仰的理论和实践,阐明了道教信仰的宗旨和哲理基础,为后来神仙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录 卷一 畅玄 卷二 论仙 卷三 对俗 卷四 金丹 卷五 至理 卷六 微旨 卷七 塞难 卷八 释滞 卷九 道意 卷十 明本 卷十一 仙药 卷十二 辨问 卷十三 极言 卷十四 勤求 卷十五 杂应 卷十六 黄白 卷十七 登涉 卷十八 地真 卷十九 遐览 卷二十 袪惑 试读章节 “魏文帝穷览洽闻,①自呼于物无所不经,谓天下无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及著《典论》,尝据言此事。其间未期,二物毕至。帝乃叹息,遽毁斯论。事无固必,殆为此也。陈思王著《释疑论》云,②初谓道术,直呼愚民诈伪空言定矣。及见武皇帝试闭左慈等,③令断谷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常云可五十年不食,正尔,复何疑哉?又云,令甘始以药含生鱼,④而煮之于沸脂中,其无药者,熟而可食,其衔药者,游戏终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药粉桑以饲蚕,⑤蚕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⑥皆止不复长。以还白药食白犬,百日毛尽黑。乃知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但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耳。彼二曹学则无书不览,才则一代之英,然初皆谓无,而晚年乃有穷理尽性,其叹息如此。不逮若人者,⑦不信神仙,不足怪也。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⑧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核有无,⑨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余,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然书不出周公之门,事不经仲尼之手,世人终于不信。然则古史所记,一切皆无,何但一事哉? 【注释】 ①魏文帝:曹操之子曹丕,著有《典论》五卷,原书多已散失,有清代辑本。洽:宏博。②陈思王: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故后人称“陈思王”。③武皇帝:指魏武帝曹操。左慈:东汉末年方士。④甘始:东汉末年方士。⑤药粉桑:用药粉涂抹桑叶。⑥住年:使年华长驻。⑦逮:及、达到。⑧刘向:汉代大学问家。⑨研核:研究核实。 【译文】 “魏文帝曹丕博览群书、见识广博,自称没有未经历过的事物,曾断言天下没有切玉的刀、没有用火洗浣的布,在他著《典论》时,还曾引经据典谈论此事。其后不到一年,这两样东西都出现了。魏文帝因之感慨叹息,马上推翻了前面的结论。凡事没有绝对的一定,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陈思王曹植著《释疑论》说,起初一谈到成仙道术,就断定说这是愚蠢民众的空话。等看到汉武帝试着把左慈等人关闭起来,让他们辟谷近一个月,而他们的容貌没有憔悴,气力和往常一样,还常说可以五十年不吃东西,事实就是这样,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又说,让甘始拿药给活鱼含着,然后放在沸油中煎煮,那些没含药的鱼,已熟透可食,那些含药的,却整天在沸油中游来游去,就像在水里一样。还拿了一些药粉涂在桑叶上喂蚕,蚕活到十月不变老。用驻年药喂小鸡和新生的小狗,它们停止发育不再长大。用白发返黑的药喂白狗,百日之内白毛都变黑了。可知天下的事情,人们不可能全部知道,凭主观臆断是不可信的。只是遗憾不能绝声色,专心学习长生之道罢了。曹氏兄弟二人,论学问,可谓是无书不读,可算是一代精英之才,但最初都认为没有神仙,到了晚年才穷尽事物本性,感叹如此。那些比不上他们的人,不相信神仙,也就不足为奇了。刘向学问渊博,能够穷尽事物微妙之理,探索深入、涉及面广博,善于思考问题,能明辨真伪,判定事物有无,他所撰写的《列仙传》,记载仙人七十多位,如果根本没有这些事,他又何必去胡编乱造呢?远古时的事,怎么能亲眼看见,都是依赖以往的传记、书籍罢了。《列仙传》写得清清楚楚,神仙之事必是有的。然而书籍只要不是出自周公的门下,所记之事情不经过孔子的审定,世人始终不肯相信。既然这样,那么古史所记载的东西,可以说一切都不存在,为什么只有神仙这一件事是不存在的呢? P21-24 序言 《抱朴子内篇》是晋代著名道教思想家葛洪的著作。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终年81岁;一说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终年61岁。葛洪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世显赫,祖父辈世代为官,其祖、父均好儒学。其从祖葛玄,好神仙修炼之术,学通古今,博览经传子史,好弹琴、诵老庄,懂医术,常行奇技仙术于世,有神验,有弟子300余人,郑隐是其入室弟子之一。吴人称葛玄为“葛仙翁”或“太极左仙翁”。葛洪13岁时丧父,家道中落,但他刻苦学习,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经》、《易》等儒家经典及“诸史百家之言”近万卷。青年时期,葛洪曾一度学道于其从祖葛玄和郑隐。葛洪精通武略,曾因战功得以封将军,但他无意于功名仕途,滞留于广州等地,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等著作。葛洪晚年在罗浮山炼丹修道,并终老于此。葛洪一生著述丰厚,《抱朴子》内外篇为其代表作。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中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儒道兼修,而以道为主,提倡道本儒末。《抱朴子内篇》的核心内容是神仙思想及修道成仙的方法。 众所周知,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但神仙观念并非道教所独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已经开始流行。《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神仙的特征是长生不死、神通广大。《庄子》、《韩非子·十过》、《淮南子·览冥训》、《楚辞》、《山海经》等书中就有不少神仙传说和对神仙境界向往的描述。如《楚辞·涉江》说:“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另外,旧题西汉刘向编撰的《列仙传》,列举了上古到秦汉时期的70多位仙人,他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甚至乞丐,分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活动范围更是遍及华夏各地。这些记载反映了人们对神仙逍遥境界的普遍向往,对长生成仙的追求,也反映了神仙思想的滥觞。 道教在东汉形成后,虽然附会了人们追求长生的普遍心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信仰,但只是粗浅地吸收了社会上流行的成仙方术,缺乏对各种方术的理论贯通和义理整合。道教要想在社会上取得生存空间和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为神仙信仰提供合理的论证。概而言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神仙的存在问题;神仙的属性问题;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神仙信仰的理论和实践,阐明了道教信仰的宗旨和哲理基础,为后来神仙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神仙的存在问题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基石,葛洪站在宗教家的角度,坚定地认为神仙实有。葛洪论证神仙存在的主要方法是引用典籍,用各种具体的事例来证明神仙的存在。“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核有无,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余,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论仙》)“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葛洪认为这些古籍的作者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他们是不会撒谎、欺骗世人的。他还认为神仙不仅存在,而且有等级之分:“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论仙》) 至于世人为何看不到神仙,葛洪认为仙人“穷理独见,识变通于常事之外,运清鉴于玄漠之域”(《至理》),从而“难以愚俗之近情,而推神仙之远旨”(《对俗》)。神仙或超然于世外,或隐藏于世间,凡人难以察觉。他在《对俗》、《塞难》、《释滞》、《辨问》等卷中对世俗的诸多疑问均做了解释。 值得指出的是,葛洪还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性,把神仙放置在人类认识无法企及的领域之内。他说:“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论仙》)这样的观点与宗教学创始人马克斯·缪勒对宗教的界定有极大的相似之外,缪勒曾把宗教界定为“领悟无限的一种主观才能”,强调人的认知能力是宗教得以产生的一项必要条件。事实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正是宗教信仰得以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神仙信仰亦不例外。 二、神仙的属性问题 神仙的属性问题是道教教义和义理的重大问题,它涉及道教信仰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在道教信仰体系中,神仙是最高信仰的“道”的具象化表达。葛洪通过对“玄道”的阐释界定了神仙的属性,并对成仙的境界进行了说明,从而为神仙信仰提供了哲理论证。 葛洪在《畅玄》、《道意》、《地真》、《明本》、《至理》等卷中,阐释了“玄”、“道”、“一”等概念,并以之作为修道成仙的内在理据。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畅玄》)“玄”是一个本源性的概念,是万物的主宰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畅玄》)。另外,葛洪也对“道”做了阐释,他说:“道者涵乾括坤。”(《道意》)“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明本》)“道者,万殊之源也。”(《塞难》)大道,对内可以治身,对外可以治国,“夫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崖六虚,唯意所造”。(《明本》)由此可知,“玄”、“道”实际上是同一个范畴,即宇宙的本体和万物存在的依据。“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畅玄》)“玄道”的境界就是成仙的境界,同样亦是“道意”的体现。因此,“玄道”为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依据。 “玄道”也就是“一”,“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畅玄》者,正以此也”(《地真》)。葛洪把“一”分为“玄一”和“真一”,“玄一”无固定的形象,具有更多形而上的含义,而“真一”有姓名、身高、服饰颜色等,可以说是神格化的“道”的体现。从宗教修炼的角度来说,“守一”是得道成仙的途径,通过“守一”可以得道成仙。 葛洪通过对“玄”、“道”、“一”的论述,阐释了“玄道”与神仙的关系,为得道成仙确立了形而上的哲理依据和具体的实践方式。“玄道”的属性也就是神仙的属性,道的至上性、超越性、神秘性、无限性就是神仙的根本属性。 三、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 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道教信仰体系的核心问题,它关涉道教神仙信仰的终极意义,同时也为道徒设立了最终的信仰修炼目标。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神仙大致可以分为“神”和“仙”两类。“神”属于先天存在的神异类;“仙”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仙真是经过后来修炼而达致长生不死的人,《庄子·天地》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仙的本义是长寿,另外也有轻举飞升之义。“仙”与“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仙”主要指通过后天修炼可以长生不死的人,因寿命的无限延长和能力的极大提升,一般都具备神的品格特征;而“神”指的则是先天存在的神灵。道教所谓的神仙,主要指的是具有超越凡人能力的人。在神仙与人的关系上,葛洪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明确指出,神仙是修道的终极目的,神仙就是理想的、完美的、卓越的人,世人通过修炼能够成仙。因此,葛洪在论证神仙存在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明成仙的途径。 在葛洪看来,成仙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假外物以自固,也就是所谓的服食金丹成仙。“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知之不易,为之实难也。子能作之,可长存也。”(《金丹》)“神丹”即“金丹”,服食“金丹”之所以能够成仙,是因为“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人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捍其肉也。金丹人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傅矣”(《金丹》)。葛洪看到了金丹“毕天不朽”的神奇特质,并以此推理,认为服食金丹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假外物以坚固自身遂成了整个道教外丹学的理论基石。也正因为如此,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详细介绍了金丹的种类和制作金丹的方法。 虽然说服食金丹是长生成仙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学道修仙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心性的修炼。葛洪认为:“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论仙》)淡泊无欲是道的本性,修仙者只有摒除外在欲望的干扰,“视爵位如汤镬,见印绶如缭经,视金玉如土粪,睹华堂如牢狱”(《论仙》),才能成就无上的道业。另外,行善是心性修炼的基础,也是成仙的必要前提,“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己”(《论仙》)。因此,“为道者当先立功德”,“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对俗》)。除此之外,葛洪还把行善纳入到道戒的范畴,提倡“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微旨》),并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行善积德做了诸多规定。 除了具体的成仙方法外,葛洪还介绍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对修道成仙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古今已有许多学者做过整理。本书以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为底本,参照了张松辉先生译注的《抱朴子内篇》以及顾久先生的《抱朴子内篇全译》,全文注译。本书的注译既注意严谨规范,又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本书的注译又是相当仓促地完成的,错谬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