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祥主编的《诗意的超越--谢莹莹文选(精)》是一个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教授的肺腑之言,字字句句渗透着一份初心不改的信念,感人至深,令人敬仰。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使她放弃了在德国收入丰厚的教职、无比优越的生活和美丽宜人的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的祖国的怀抱;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让她怀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重新振兴的教育事业中;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使她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病魔所带来的人生磨难,即使坐着轮椅,也始终走在教学与科研的前沿,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她就是我们可敬可亲的谢莹莹老师。
韩瑞祥主编的《诗意的超越--谢莹莹文选(精)》是谢莹莹几十年来从事德语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共分三编:第一编收录作者文学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涉及卡夫卡、黑塞和当代德语诗歌研究;第二编选入作者部分译作,如卡夫卡寓言式的短小说和享誉世界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以及黑塞的散文等;第三编是自述,讲述作者从台湾到德国,又从德国回到祖国的心路历程。
第一编
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乡村教师》中的阐释问题
卡夫卡《城堡》中的权力形态
权力的内化与人的社会化问题——读卡夫卡的《审判》
诗人黑塞
生命之爱与尘世之怯——独行者赫尔曼·黑塞(一篇虚构的访谈录)
个体心灵的守护者——《朝圣者之歌》序
赫尔曼·黑塞与他的书评
和平之歌与自然之歌——联邦德国八十年代诗歌评述
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德语情诗
沉重的现实 沉重的诗歌——论文克洛瓦的诗
诗歌:真正的历史书写——读扎加耶夫斯基的诗
第二编
卡夫卡作品选
突然的散步
山间远足
临街的窗户
在马戏场顶层楼座
煤桶骑士
[桥]
[敲门]
[邻居]
[一样每天都发生的事]
[桑丘·潘沙]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夜]
关于法律的问题
[海神波塞冬]
[集体]
[城徽]
[舵手]
[考验]
[兀鹰]
[小寓言]
[陀螺]
[出发]
[辩护人]
[荆棘丛]
一个评语[算了吧!]
[论比喻]
[回家]
变形记
黑塞作品选
读书与藏书(1908)
邂逅往日(1953)
说老(1952)
忆菲舍尔(1934)
致彼得·苏尔坎普的贺信(为1951年3月28日而作)
我的朋友彼得(1959)
朋友们,换个调子唱吧!(1914)
致一位日本青年同行(1947)
诺贝尔文学奖宴会上的书面发言(1946)
歌德奖答谢词——兼道德化思考(1946)
两封有关巴勒斯坦的信(1948)
回顾(1923)
印度来客(1922)
提契诺之秋
秋日人生(1952)
经历安嘉定(1953)
理查德·卫礼贤的中国著作
一位献身于中国与德国沟通的人物
第三编
拗儿成长的故事
幼年
到了台湾
父亲母亲
正式上学:中学生活
拗儿休学
台大
拗儿恋爱了
服兵役
胃病发作
退役——养病
准备留学
家教
留学德国——罗腾堡歌德学院
柏林工大——自由大学
痴儿成长的故事
痴儿的幼年
去台湾
小学
父亲母亲
中学生活
从台湾去德国
最初在德国的生活
祖国之恋
1975年——回国观光
从德国到中国大陆
初到北京的生活
女儿的小学生活
与外国友人的接触与交往
学农
不适应的事
德语课
病魔——1989年
诗意的超越
倘若时光倒流
附录一:我心中的老师
附录二:高秋·花颂——贺谢莹莹老师八十寿辰
《乡村教师》中的阐释问题
《乡村教师》这篇小说又名《巨鼹》,它叙述的是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故事没有真正的结尾,似乎是忽然中断了,叙述者在等待乡村教师离去,但又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离开,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无离开之意。在卡夫卡的短篇作品中,它不像《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门前》《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等名篇那样出色。
不过,仔细阅读这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主题带着如此明显的现代性,它所涉及的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日,越来越普遍地被认识到,那就是阐释问题、语言危机、科学批判。另外这个短篇还涉及学术体制和阅读问题。
一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附近,据说曾经出现过一只巨大的鼹鼠,关于这件事的唯一文字记录是由一位乡村老教师写成的,但是他的研究报告没有得到社会反响。故事的叙述者“我”是一位年轻商人,他为教师抱不平而拿起笔重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一篇报告同样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反倒引来一些讥笑,而乡村教师和生意人之间也产生了不和及误解。这是故事梗概。
鼹鼠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硕大无比的鼹鼠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当巨鼹还只是在人们的传言中时,当它还只是自然界中比较特殊的现象时,并不曾出现什么问题,而当它被用文字来描写和解释时,也就是说,当自然转入文化领域时,矛盾和问题就出现了。分析这篇作品,发现矛盾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和人类社会的运转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基本方面,和文字及阐释问题有关。
故事的表层由三组矛盾组成。第一个矛盾存在于乡村教师和城市专家学者之间,第二个矛盾存在于叙述者和农业杂志社之间,第三个矛盾存在于乡村教师和叙述者青年商人之间。为了解决第一个矛盾而展开故事,产生了第二和第三个矛盾。故事中的矛盾最后并未解决,似乎也没有解决的希望,叙事的突然中断已成必然,中断,正好进一步说明了叙事过程所展现出的问题。
乡村教师作为一个小人物,个人负担起研究巨鼹出现的现象,以之作为他的毕生任务。他十分投入、十分孤独地进行工作,并且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然而他的研究报告对巨鼹出现的描写不够详尽,他也没能力为这一现象做出一番解释。在几年的默默无闻之后,他又写了一篇追记文字,记述他为了得到城里学者的认可所做的努力和所受的屈辱,表示他的无助、不平与愤懑。乡村教师对整个事物的态度带着激情,近乎一种信仰,他进城见了教授之后回到乡下,妻子带着五个孩子在雪中迎接他的那一幕,使人觉得他近乎殉道者。按照他自己的话,他关注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什么,虽然我们在他后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为夹杂着功利主义思想,他盼望能因报道这一发现而出名,期待因此而被调进城里去工作。不过,叙述者“我”认为,这些并不影响教师对事情本身的真诚态度。
P31-32
“倘若时光倒流,可以重新做决定的话,我们仍然会做同样的选择,不仅仅是四十年前全家从德国回到中国大陆定居这件事不会改变,我们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恐怕也会重复一遍。我们仍然会在学有所成的时候,心怀对古老文化和朴实人民的热爱,踏上回归祖国的旅途,在这儿勤奋工作,在这儿发挥一己之长,尽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职责。我们天性中烙着理想主义的印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本能欲望:‘觅我所爱,与之双飞,衣带宽却无悔。莫羡良缘,休问郎心,觅我所爱,与之偕行。’(布莱希特)”
这是一个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教授的肺腑之言,字字句句渗透着一份初心不改的信念,感人至深,令人敬仰。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使她放弃了在德国收入丰厚的教职、无比优越的生活和美丽宜人的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的祖国的怀抱;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让她怀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重新振兴的教育事业中;正是这份坚守的信念,使她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病魔所带来的人生磨难,即使坐着轮椅,也始终走在教学与科研的前沿,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她就是我们可敬可亲的谢莹莹老师。
老师生在大陆,长在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留学于德国,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这是一种选择,这是一种情怀,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精神,无论世人在商潮汹涌、金钱至上的现实中理解还是不理解甚或误解,老师都坦然处之,敞开胸怀,包容天地,无怨无悔。她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孺子牛”,始终在孜孜地奉献,在默默地担当。尽管1990年的病魔使老师终身残疾,日夜疼痛难忍,命悬一线,但老师凭着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再次拨响了生命的琴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一个轮椅上的快乐“天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家里,在教室里,在校园的小花园里,在诗会上,一拨又一拨的学子围着这轮椅上的“天使”,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老师传道授业的谆谆教诲。她是一个真正感动学子的良师;她是一个为梦想而永远追求的智者。沧海桑田,梦想如故。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始,我有幸来到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拜读于老师门下,成为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弟子:欣慰、自豪、勤奋、收获。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感谢之情。她是师长,她是良友,她更像亲人。在求学的日子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催我奋进;在人生的道路上,老师的渊博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一直陪伴着我,是我一生为人师表的楷模。大道师恩,恩重如山。
时光荏苒,青春不再,当年的一头青丝变成了莹然白发,耄耋之年的老师虽然忍受着身体的巨大痛苦,却依旧活力四射,因为爱是她无坚不摧的强大后盾。她爱这古老的文化,爱这纯朴的人民,爱这可爱的祖国;她爱家,爱人,爱学生,爱世界;她爱文学,爱诗歌,爱卡夫卡,爱黑塞。……因为她心中有爱,有大爱,所以甚至连终身相伴的痛苦,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她以大爱感染着我们;她以大爱感动着我们;她以大爱为生命增光添彩,她以大爱为事业增砖加瓦。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里,老师是个“学养深厚、德语水平难有人能与她比肩”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她是用心灵在感受和教授文学,她“绕过生硬、僵化的理论术语,直接用心灵把握诗的内涵,再把这审美感受传达给学生,一堂课就成为诗人——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心灵对话,美和真与善总是融合在一起的,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企求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沉淀在学生意识深处,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祝彦)
在一茬又一茬年轻学子心里,老师永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楷模:
八十年代末一个夏日的下午,在北外西院南楼前的花园,我看见谢老师从远处走来:白衣似雪,黑裙飘飘,头上一顶精致的宽边草帽,步履轻盈,风度翩翩……我的眼睛似乎在那一瞬间按下了快门,谢老师那一刻的形象,从此定格在我记忆中,成为无可替代的最初印象。
想到谢老师,最温暖的画面是她南楼的客厅:九十年代初,午后的阳光静静地照进窗户,屋子里弥漫着咖啡、茶点的香气,谢老师坐在轮椅上,外教老吴、Vera Poland、当年还一头浓密黑发的王博、少不更事的我,闲散地坐在沙发上,讨论着卡夫卡,每周一次。
当初没有人能想到,谢老师能把病后的人生演绎得如诗如歌。她又开始给学生们上课,又能出门聚餐、打乒乓球、组织诗社、开微博、上微信……
时光荏苒,匆匆三十年,谢老师身边的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之后,虽然不再能步履轻盈,但坐在轮椅里白发如雪的谢老师,依然容颜纯真、目光清澈、笑颜如花,一如三十年前那个夏天。(任卫东)
我第一次见到谢老师时,就被她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她温婉的态度让人如沐春风,娓娓道来的德语那么悦耳,还有她漂亮的着装和身姿,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女教师。
十几个春秋后再见老师,她已经坐在轮椅上了,这让我震惊、心痛、难以接受,而轮椅上的她,依旧那样温婉、自信,她平和、从容、坚韧的生活态度令我折服。在我跟随老师的研究学习中,老师的真诚、理解和信任给予了我极大的研究空间,我收获的不只是老师在学术上给予的关怀和支持,更多的是老师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情操,在谈学术、议教学、论风气、评时事中,她的严谨、认真、善良、宽容和疾恶如仇,使我亲历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深厚的人文关怀。(王丽萍)
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你也纯真得像个孩子
我们都喜欢你。
你选择了做春风细雨
默默地滋润
一代代年轻学子的心
这是最直接的善。
相信这善自会薪火相传。
说起你,我们的心里有一张笑脸
你的笑容真诚温暖;
说起你,我们的眼前有一团柔和的光
那是专属于你的——气场;
说起你,我们羡慕您和陈老师相濡以沫的爱情。
你们爱得那么真挚,那么深沉。
爱,就是诗意。
谢老师,谢谢您,让我们成为一家人。(王彦会)
每当有人问起我为何如此执着于文学时,我心里浮起的,总是与谢老师相处十多年的那一幕幕:端午的诗会、周末的文学茶话、《浮士德》讨论课的艰辛与快乐、谢老师的书架、谢老师的言语。
林林总总的记忆,汇集起来,就是文学精神的具象: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这个坎坷而多姿的世界中漫漫跋涉,寻找在艰辛中蒙尘的高贵永恒的意义。无论经受怎样的打击,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君子之行。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谢老师。
我们对谢老师,有一种类似迷恋的情结。她对世事的看法与判断,带有一种少年般的天真,喜怒哀乐绝不掩饰。她看世界的眼神,是纯洁直率的,无视世俗的羁绊。在她面前,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成熟,不过是顺应世俗的懦弱。坐在轮椅上的谢老师,似乎生活在世界之外,又似乎生活在世界的最深处。她的周围,仿佛有一个微妙的气场,走近的人受到感染,也会随之变得端庄,仿佛找回了初心。她就是有这种魅力。(丁君君)
谢老师的感染力既随性可爱又充满仪式感,让人心情畅快,同时又感受到她和有她在的空间里那种特别的光晕。而我从她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体验,便是人可以毫无负担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在这种坦然的友好里,包含着的是对世界和他人巨大的理解和爱。(黄晓晨)
在朋友的眼里,老师“智慧的思想是天上的星星。深邃的夜幕不张扬、不炫目,可是却照亮了黑暗”:
看到《你是谁,我的朋友》这首诗的时候,我被震住了……从一开始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谁,到后来越读越明白,眼泪夺眶而出,我真是又骄傲又感动。我骄傲的是,我看懂了,那么深切地懂,那么心灵相通地懂,从一篇文章里读懂一个人,清晰地看到一个高贵的灵魂,这是多么神圣愉悦的情感。我感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读起这首诗,我都感觉四周熠熠生辉,如醍醐灌顶。这首诗,如温柔的月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森林。
啊,这是怎样豁达的人生态度呀,这世上还有几人能像谢老师一样将折磨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病痛看作是朋友呢?生命中那些苦难啊.不能和你们同归于尽,就让我们相依为命吧。微风吹过了山巅,棋局的另一端,是另一个你。何必相拼相杀,不如品一壶茶,下到日落西山地老天荒。(徐涓)
在家人眼里,无论老师忍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她“爽朗的笑声”始终是“亲和的慰语”;她无私的爱心永远是亲人“情感上的支撑”:
嫂嫂可能不知道她的肯定对我有多重要。我从小自卑感极重……记忆里好像爸爸从来都没有正眼瞧过我,我也总是躲着他。这种被否定的感觉导致我完全没有安全感,更没有自信心。
嫂嫂第一次出现在彰化介寿新村的家时,我大约十岁。别的都不记得,但她高挑的身材配上长及小腿的圆裙,简直比童话里的仙女还惊艳;不管她后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这初始的印象深深地刻在心里,成为我永远的追求。
嫂嫂在学术上的成就由她的同人来肯定;数十年的教人不诲,更由她的学生来颂扬;作为她的夫妹,我只能说,是嫂嫂帮助我找到了自我、自信和自尊。我的生命虽然微渺,却幸而没有成为一张白纸。这张纸上所有的文字全因为嫂嫂而有了色彩。(陈家凤)
岁月不是过眼烟云,它承载着一层层厚重的记忆。与老师朝朝夕夕的时光永远会铭刻在每个学子的心中,因为它承载着深深的师生情、真挚的朋友情和不可忘却的恩情。这本选集就是我们献给亲爱的老师八十华诞的礼物,是难以言表的祝福,亦是感谢师恩的见证。衷心祝愿老师永远快乐!
选集分为三编:第一编收录了老师文学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二编选编了老师的部分卡夫卡和黑塞译文;第三编是自述,其中节选了老师正在撰写的回忆往事的片段。在编辑出版这本选集的过程中,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挚友仝保民编审和欧阳韬副编审的精心编排,在此深表谢意。同样感谢各位学妹学弟,你们真切的感恩之心成就了这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纪念。
韩瑞祥
2017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