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游戏
游戏就是玩儿。
不知道大家的童年都是怎么玩儿过来的呢?回想起我童年玩的游戏,那是属于70、80后的儿时记忆,物质匮乏的年代,心灵却一样丰富,在大自然里激发出各种创意,随手发明简单的道具,能玩出各种花样来,而且,玩得不亦乐乎的!
这些小游戏让人更多的想起童年的友谊,那清晰而温暖的快乐从未褪色。
我想,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儿吧?让我们做一个会玩儿的“大儿童”吧,玩儿着生活,玩儿着过日子,玩儿着创造。
来来来,我们再来玩儿一次!
跳房子
跳房子这种游戏大多是女孩子们玩的,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游戏,只需一支粉笔、一个沙包或一块瓦片就可以玩。
在地上画出一串大大小小的格子,有12格、6格等,这些格子被祢作房子。方格以数字区分,然后按数字单双,一边前进一边要把沙包扔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踩线都算失败。
“跳房子”又名“跳格子”,是民间传统的游戏,各地所跳的“房子”样式和跳法各异,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在地上画一个个长方形,随心所欲地串在一起就可以玩了。
游戏时几个人轮流进行,如果没有沙包也可以用瓦片或石头代替。将沙包扔进靠自己最近的一个小方格中,单腿跳跃着跳进小方格里,拾起沙包跳到“房子”顶部,然后按格子的单双跳过去,再将沙包扔进起步的格子里,跳回来则闯关成功。依次下去,直至跳完所有格子。谁先完成,谁就是赢家。“跳房子”游戏可锻炼腿部力量及整个身体的协调和控制力。
滚铁环
滚铁环是上世纪70年代男孩子非常爱玩的一种游戏,女孩很少玩这种东西。
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
制作方法是:通常用一根粗铁丝,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谁跑得快时,几个人同时出发,滚着铁环拼命往前跑,快者胜:比谁慢时,停在原地不动,必须保证铁环不倒,时间长者胜。初学时,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拿“车把”(长柄铁钩子)推着向前走,不倒就行。
滚铁环一是要有耐心,二是要掌握平衡技巧,对小孩来说,这两样都不容易。如果滚铁环达到技艺高超,就可以让这个“风火轮”——铁环一直不会倒下,就是要经过凹凸的路面,甚至各种障碍都能一路前行,就好像玩一种简单的杂技。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啦哗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打弹珠
打弹殊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两名年轻人同时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珠比赛分胜负,打弹珠的游戏便因此产生。
打弹珠也可以叫作打玻璃弹,这是一项在我童年时非常流行的游戏。它多样式的玩法,总是让孩子其乐无穷。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不只是爱玩打弹殊,也爱收集玻璃弹。男孩们的裤子口袋总是装得鼓鼓的,往往里面就是收集了很多弹珠呢。
打玻璃弹的玩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打高尔夫球的“打老虎洞”游戏,在地上挖几个小洞,参与者分别上场进行较量,看谁最快把弹珠打进洞里;另一种方法是追逐游戏,规则是玩家将弹珠投掷出去,然后大家轮流进行,用自己的弹珠瞄准别人的弹珠,一旦敲中,就可以成功将对方的弹珠取走,成为自己的“战利品”。
童年时期,每每放学的时候,大家都会在回家的路上玩起打弹珠来。
P252-255
月光的画不放过任何小事,勾勒生活场景的技能,让她的神经伴随着线条起伏,色块游动。我不清楚她生活的心绪到底如何,但她的所画,分明又能觉出日常细碎的喜与忧。月光是生活的画家,月光的画是桃影与狸猫、山雀与被褥的混搭集合。
——媒体人/罗兵
是在微博时代认识月光的,那时候她常常画小樱桃的照片,拙拙的带着稚气。后来见面,安安静静的一个人,话不多。大概所有想说的话,都被她画在画里了。无论世界怎样,她都在画画。把每一天每一天,画成一本书,也是安安静静的。
——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细毛
只有月光的画里有月光。
滋养灵魂,轻抚日常。
是一本都市人最稀缺的镇心之宝。
——作家,“一万口新鲜”创始人,广告人/野象小姐
一直关注月光的微博。月光的图文见生活,亦见艺术,是用心的描绘、诚实的生活。“最好的作品是你度过的时光”,看看月光是怎样宁静又满怀期待地走过岁月的吧。
——漫画家/红茶
但凡会画画的人都有一颗温柔的心,深谙一花一世界。是听得见风声的人,在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里,宁静地营造小我宇宙。月光的书画,是四季的幽微,时光的倒影,我喜欢她画里的素雅与清丽。
——旅行作家/吴苏媚
读月光,总会想起丰子恺的画,配上汪曾祺的文,最好有栀子悄无声息地站在南方小雨绵绵的窗外。我只一眼,就爱上了她的作品中,弥漫出的春日闲散的气息,那家常的,慵懒的,野猫一样漫无目的四处游走的孤独与喜悦。
——80后作家,内蒙古大学老师/安宁
记下一缕春光
一直相信,画画不是画家的特权,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的,生活。
就像给花浇水的乐趣,就像养孩子……这些劳动到底福泽了谁?你不仅创造着结果,只要做的人足够投入和享受,这些时刻也会照亮周围,照亮了做的人。
真正的画画,不是制造财产,而是,有点像闻到了隔壁开出的梅花。这芬芳不独属于邻居,也不属于你,你只是恰巧经过的人,分享了世界的丰饶美好。所以画家的画,并非如他所想的,是自己的创造物,他无法左右结果,但是他拥有这过程。
画画的美好,在于它记录的过程。过去一直觉得,如果不把此刻画下来,便无以纪念,仿佛从没遇见过这片夜空,这个人;童年养过的小狗,如果连我都忘记了它的眼睛的话,那么它便永远消失了。所以我一直在画,一直写,直到写到忘了也无所谓。
这本书,是忘了之前的记录,她说:“让我感觉到自己真实地活着。”
“画下他们,就像我热爱写日记一样,变成一种本能。我把我的心放进去。心得有一个地方去。我这么做了,我就舒服了,自在了。”
她的画无关风月,简朴温柔,又带着勇气。
这本书,是个记录,也是个纪念。
曾经有一个女人辞了职,放下了世俗里的座位,纵身跳进生命之河。至今游到了哪里,她还不知道。她只是记下了沿途风景,令我们能闻到这一路的花香。
我想这本书不只是分享,也是一个邀请。
邀请每一个人连接到自己的心,体味此刻是冷,是暖,是春还是秋。无论你正走在城市哪一个角落,不妨放下头脑里那些重要的事,和那些野花小草、一碗面条,待一会,心里有了缝隙,阳光才能透进来。
愿每一个人,被和风滋养,更被自己心中的爱照耀着。
阮筠庭
2017年2月20目杭州
四季更迭,《四季有时莫辜负(月光的手账日记)(精)》作者月光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画的是食物、花草、人物、民俗,落脚点是小细节,日常细碎的喜与忧。那些带有感情和回忆的场景和物件让大家想起自己的老时光。让我们不自觉放慢呼吸,心静下来,体会这一刻的美好。自然馈赠以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如此丰盛。四季有时,莫辜负。
随书附赠精美节气卡、手绘明信片、可爱贴纸。手绘页面亦可作手账记录,写下我们自己的点滴感悟。
这本由月光著的《四季有时莫辜负(月光的手账日记)(精)》不只是分享,也是一个邀请。
邀请每一个人连接到自己的心,体味此刻是冷,是暖,是春还是秋。无论你正走在城市哪一个角落,不妨放下头脑里那些重要的事,和那些野花小草、一碗面条,待一会,心里有了缝隙,阳光才能透进来。
愿每一个人,被和风滋养,更被自己心中的爱照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