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著的这本《江村八十年(费孝通与一个江南村落的民族志追溯)》以跨越时空的视野,国际学术对话的表述,以及对“文化自觉”的追求,勾勒了以费孝通先生为主帅的人类学中国乡村人类学派的起点——江村研究兴起和发展的路线图。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是:江村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江村概况;家庭、婚姻与亲属关系;经济生活:生计方式的变迁;仪式象征:习俗与信仰的延续;江村记忆的空间表达;结语。
序言 八十年后的江村重访
第一章 江村作为一种研究范式
一、江村研究与中国社会
二、费孝通对利奇的回应:江村研究的时空扩展
三、从江村研究到文化自觉
四、江村研究谱系的书写
五、人类学回访:社会变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江村概况
一、村落空间的形塑
二、居住空间的变化
三、乡村工厂
四、家族与姓氏
五、饮食生活
第三章 家庭、婚姻与亲属关系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二、“两头婚”的发明
三、亲属关系与娘舅权威
第四章 经济生活: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农工相辅的集体记忆
二、乡村工业的兴起历程
三、苏南模式的兴衰
四、成为赚取工资的人
五、互惠与资本
六、信任与借贷
七、网络时代的生计方式
第五章 仪式象征:习俗与信仰的延续
一、人生仪礼
二、周期性节日及习俗
三、请上祖仪式
四、民间信仰
第六章 江村记忆的空间表达
一、费孝通、费达生纪念馆的建造
二、村落记忆的影像留存
三、物的记忆:江村历史文化博物馆
四、江村记忆的空间书写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吴江报》(后《吴江日报》)对费孝通来访的报道
附录2 吴江县老县长于孟达谈费孝通
附录3 《吴江县庙港公社开弦弓村接待外宾情况汇报》(1981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