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弦月:参观校史馆》、《鼓浪屿:涛声万籁间》、《沙坡尾:海丝正逢时》、《芙蓉湖:成立科幻社》、《曾厝垵:初试主题游》、《环岛路:给力马拉松》……《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厦大科幻社传说)》作者黄鸣奋将时代主题、旅游风情、科幻创作、青春追求和超文本结构熔为一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书中所述及的科幻社、其成员及直接交往圈均属虚构。
| 书名 | 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厦大科幻社传说)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鸣奋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弦月:参观校史馆》、《鼓浪屿:涛声万籁间》、《沙坡尾:海丝正逢时》、《芙蓉湖:成立科幻社》、《曾厝垵:初试主题游》、《环岛路:给力马拉松》……《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厦大科幻社传说)》作者黄鸣奋将时代主题、旅游风情、科幻创作、青春追求和超文本结构熔为一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书中所述及的科幻社、其成员及直接交往圈均属虚构。 内容推荐 黄鸣奋著的《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厦大科幻社传说)》是拟撰写系列小说“三宙”第一册。属于作者在长期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后,具有实验性质的小说之一。主要情节:在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幻爱好者组成社团,通过科幻主题游展示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海节点城市的景致,思考科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在交流与合作中体验友情和爱情,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科幻作品,同台演出科幻剧,放飞自己的梦想,回应这个时代的世界风云变幻。2012~2015年是他们多彩的当即宙,也是通向充满憧憬的瞻即宙、遥即宙的起点。本书人物纯属虚构。 目录 第一章 厦门喜相逢 第一节 金钥匙:相识投洽会 第二节 上弦月:参观校史馆 第三节 鼓浪屿:涛声万籁间 第四节 沙坡尾:海丝正逢时 第五节 芙蓉湖:成立科幻社 第六节 曾厝垵:初试主题游 第七节 环岛路:给力马拉松 第二章 中国见闻:阿森米的故事 第一节 心灵窗口:石油汉语的缘分 第二节 功夫迷:我的法国朋友巴斯蒂安 第三节 镇海王太空化:我的中国朋友金行行 第四节 有心创业:我的中国朋友陈圭联 第五节 任性三题:我的美国朋友亚当 第六节 双重身份:我的俄罗斯朋友伊万 第七节 情丝如缕:我走进厦门 第三章 跨国想象:陈圭联的故事 第一节 机器时代:被所爱排挤的滋味 第二节 友善之道:我心目中的金行行 第三节 联曼牌小绿:我心目中的王冰曼 第四节 资源整合:我心目中的吉田正一 第五节 服务机器人:我的创业在路上 第六节 牛逼不是吹的:可以当个小老板 第七节 取法乎上:向三位大哥交心 第四章 追溯机器人:金行行的故事 第一节 《御机秘籍》之谜 第二节 雅典:塔罗斯传说(青铜时代) 第三节 滕州:鲁班传说(能量之谜) 第四节 布拉格:拉比传说(造人之辩) 第五节 开封:河伯传说(农民达芬奇) 第六节 阿勒颇:神灯传说(叙利亚之行) 第七节 《御机秘籍》之解(奥妙自然) 第五章 新翻杨柳枝:张炎霞的故事 第一节 本来是块“牛皮糖” 第二节 聆听河伯的演说(心飞扬兮浩荡) 第三节 代撰偃师回忆录(阅尽沧桑) 第四节 戏拟神灯说明书(用小能量撬动大能量) 第五节 记叙忠仆格列姆(泥为人本) 第六节 草创希腊火神剧(庆功宴) 第七节 共同演出之缘起(思明与机器鬼) 第六章 白鹭千秋:王冰曼的故事 第一节 跨越海峡的求学寻根旅 第二节 景观与时尚:我心目中的张炎霞 第三节 鸟儿与莲花:我心目中的陈圭联 第四节 郑和与女侠:我心目中的阿森米 第五节 软法典与溪林漫步 第六节 美食与博饼 第七节 台风与红树林 第七章 试谈谈:科幻面面观 第一节 主持:研究生学术论坛缘起(亚当) 第二节 从生物学看科幻题材(王冰曼) 第三节 从历史学看科幻渊源(金行行) 第四节 从科学学看科幻创意(巴斯蒂安) 第五节 从传播学看科幻分类(陈圭联) 第六节 从艺术学看科幻技巧(张炎霞) 第七节 点评:科幻视角的多样性(吉田正一) 第八章 来演演:机器人成丁礼 第一节 有朋自远方来 第二节 机器人,你怎样当小弟 第三节 2050年生物人硝烟四起 第四节 2057年机器人厮杀不止 第五节 2054年机器人疑云重重 第六节 2100年机器人高歌猛进 第七节 小弟我有一个梦想 第九章 续写写:美丽宇宙,共同缔造 第一节 星际蝴蝶效应 第二节 太空舰队谋杀案 第三节 机器人总统迷局 第四节 梭子鱼的魔咒 第五节 骆驼替代计划 第六节 真假宇宙理事长 第七节 大决战 第十章 盼连连:告别当即宙(关于未知世界) 第一节 毕业庆:金厦海域游 第二节 王冰曼:让思源谷记住有情人 第三节 张炎霞:让木栈道走出新一代 第四节 金行行:让芙蓉隧道通向未来 第五节 陈圭联:让机器人撑起半边天 第六节 阿森米:让无人机遂我心中愿 第七节 期待瞻即宙 后记 试读章节 前方出现了一座新修的牌坊,上书“盛世梯航”。走过牌坊,扑面而来的是香火气息,原来那儿立着一幢二层楼,前面有大匾额,陈圭联不觉念出上头写的三个大字:“朝宗宫”。他们沿着楼梯进入宫内,三尊神像赫然在目。负责管理宫务的老者热情地请他们在二楼西侧的小室坐下,并拿来了附有二维码的折子。两个客人从这份介绍中得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厦门是唯一的通台口岸,沙坡尾朝宗宫前的驳岸则是当时合法通台的唯一渡口,时称“玉沙坡”。朝宗宫是道教庙宇,肇祀于明永历十六年(1662),主祀天上圣母(妈姐)、四海龙王、风伯之神,一度称“龙王宫”。原有建筑1959年毁于特大台风。本世纪初重修,2013年6月恢复“朝宗宫”之名。这儿每年都会举办纪念龙王、妈祖、风神的活动。老者告诉客人:自己是蛋民后裔,姓阮。祖辈从九龙江迁居此地,原先住在船上。这一带姓张、阮、欧的人解放前多以打鱼为业,属于“讨海人”。姓郭、骆的人则来自福建惠安,以卖渔具、修船、造船为主,属于“山顶人”。如今这一带居民职业已经多样化了。 沙坡尾的餐馆以价廉物美著称。金行行和陈圭联进了一家将海鲜当卖点的大排档,选了靠窗的座位。刚点完菜,邻桌来了几位老外。他们也在谈论新丝绸之路。 “厦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位个子高大的金发碧眼青年说。他身穿紫色夹克,棱角分明的长方脸上架着一幅略显宽大的钛合金椭圆形近视镜,虽然经过修饰仍略有点胡子巴楂。“我经过机场时,那儿的广告牌明明这样写,而且还有副标题:‘有一条路,从厦门走向世界’。” “No,no。泉州才是。”另一位头发微黄而向上蜷曲的老外说。淡淡的眉毛,双眼皮,大喉结,肤色发亮,修长的脸庞,花格子衬衫,上身晃动,使之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 “你们别争了。应当是泉州。”第三位老外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红红的大鼻子。他长着两道乌黑的剑眉,穿着深蓝色Polo衫,不时用露出青筋的手指去按摩鼻翼,露出戴在毛腺发达的手臂上的乌金色手表。 “听老师说,漳州对外通商也比厦门早啊。”又有一位脸庞瘦长白净的老外,他另持见解。这人穿着一件浅灰运动衫,脸部造型和衣服线条一样柔和俊美,长长的卷发垂在弯弯的眉毛上,唯有下巴稍微尖了一点。 听到这里,金行行有些坐不住了。“Excuse me,”他端着茶杯走到老外身边,彬彬有礼地打了招呼。几个外国人都抬起眼睛望着他。彼此介绍之后,金行行知道他们都是厦门大学留学生。金发碧眼的是来自法国巴黎、学哲学的巴斯蒂安,肤色发亮的是来自美国硅谷、学政治的亚当,大鼻子的是来自俄罗斯海参崴、学经济和法律的伊万,白净的是来自日本八王子市、在化学化工学院就读的吉田正一。陈圭联也凑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照我的看法,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狭狭的小道,它的起点也不会只有一个。当年,福建的厦门港、月港、泉州港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金行行振振有词地说。 “有意思。”亚当略微倾身,评价道。 “从海外通商看,泉州港应当是最早的。中世纪时,它可是世界著名啊!”金行行翘起大拇指。 “宋元时泉州就有很多‘老外’。”巴斯蒂安托了一下眼镜表示同意,同时又补充道:“广州也挺早。书上这样说的。” “泉州那时是千帆竟发,万商云集。”陈圭联颇为神往地说:“我们要能穿越到古代泉州,一睹盛况,该多好!可惜时间是条单行道。” “我这位朋友看网络小说看多了,”金行行向外国朋友解释道。“果真穿越到那里的话,你也会见到元朝末年泉州发生的色目人叛乱,继之而来的排外风潮,那是烽火连天啊!” “我在书上读过有关记载。起因是地位高的那些色目人乱来。”亚当耸耸肩。P19-20 序言 在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幻爱好者组成社团,通过科幻主题游展示厦门(别称“鹭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海节点城市的景致,思考科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在交流与合作中体验友情和爱情,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科幻作品,同台演出科幻剧,放飞自己的梦想,回应这个时代的世界风云变幻。2012—2015年是他们多彩的当即宙,既是更早的逝即宙的延续,也是通向充满憧憬的瞻即宙、遥即宙的起点。 作者将时代主题、旅游风情、科幻创作、青春追求和超文本结构熔为一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书中所述及的科幻社、其成员及直接交往圈均属虚构。 后记 我出生在盛产铁观音的闽南山区,文学爱好是在那儿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的父亲培养起来的。挑灯夜读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是他的学生,允许我自由借书,这为我5岁就上小学创造了条件,也酝酿了很早就高度近视的危机。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辗转就读于安溪县长坑中心小学、湖头中心小学。在那儿我遇到了几位很有趣的老师。曾担任我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谢文王就是令我难忘的一位。讲授文学名篇的技巧且不论,是他允许我这个没有眼镜戴的近视眼上课或考试时随时可以凑到黑板前看粉笔字,也是他用“树上有五只鸟,打下一只还剩几只”之类脑筋急转弯问题激励我们这些调皮孩子学好算术,诱生了我对于科学和文学之关系的朦胧兴趣。 1962年底来厦门,准备进第四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父亲带我去当时是郊区的集美学村看他的朋友。虽然路程只有十几公里,却是我难忘的旅行。时值严冬,但他居然在临乘车前给我买了一根冰棒,不知是怎么想的,也许为这样的天气居然还有人卖夏令食物惊讶吧。作为山沟里出来的孩子,我第一次尝到这种美味,久久才舍得舔一口,一直坚持到下车。(按如今公交的规矩,我不该在车上吃东西,但当时好像没有这种制度)父亲的朋友在集美财经学院任教。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被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920年8月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如今成为集美大学的组成部分。我从父亲的朋友那儿第一次得知陈嘉庚先生的事迹,随后又参观了先生当年亲自设计、督建的鳌园,在长达50米的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的青石浮雕前流连忘返。这40幅浮雕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内容弘博,堪称图像版的百科全书,在我的心灵中开启了五彩的幻想世界。也许这就是我平生第一次科幻游吧。 1963年,我考入厦门双十中学。班主任陈光验老师同样是语文教研组的,但他诱生了我对于另一门学科的长期关注,这就是心理学。他谈到自己在师范时读过心理学时,眉眼里都放射出神秘的光来,因为这门学科据说可以直达人的心灵。高度近视使我在运动场倍感自卑,但在作为国防体育的无线电报务中我又找回了自尊,甚至幻想过有朝一日成为该项目的运动健将。那时厦门是海防前线,实行无线电管制,但作为体委下属俱乐部的成员,我们不仅练习收发报文、越野测向,而且居然可以背着沉重的电台四处通话。在手机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这或许一点都不稀奇,但当年可是非同寻常。老9币还没有想到用题海战术征服我们,因此我除了无线电报务之外还有学装收音机的时间。宿舍(我是寄宿生)熄灯前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熄灯后躺在被窝里调整矿石触针,寻找多听一两个电台的可能性,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好惬意。为什么我从1996年开始将电脑艺术学当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其实可以追溯到自己关于电信技术和科幻文学的童年经验。 恢复高考后,我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学习,第一次听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不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标,也第一次听说中文学科还有“科研”。(小时候认为这是科技人员的事)我的第一篇科研习作是本科三年级时写的《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论》,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是赞颂陈嘉庚精神的《天涯万里,履险如夷》(《福建青年》1981年第4期),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是《古代文论研究应坚持历史性原则》(《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5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是硕士论文《论苏轼的文艺心理观》(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从那时以来,我一直在厦门大学从事文科科研,先后在古典文论、文艺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耕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含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了论著1000多万字。 我的第一个和新媒体有关的国家课题是“超文本之兴:信息科技与文学变革”。从申报之日起我就在想:我们的人生是通过行走来书写的,彼此轨迹的交织构成了亲缘、地缘、业缘、学缘、情缘、契缘和志缘。我们在乡野的茶园走过,凉风吹拂着胸襟;我们在都市的马路走过,热风刺激着神经;我们在今天的工地走过,山风唤起了遐想;我们在昔日的战场走过,海风揉乱了霓裳;我们在曾经欢聚的绿地走过,和风传来了笑声;我们在无奈别离的渡口走过,疾风拌和着浪花。每一次邂逅都可能是人生的良机,每一次错失都意味着心中的遗憾。回顾这一段心路历程,我觉得:正因为在现实的大地上走过,我们才知道“一带一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多么重要;正因为在虚拟的世界中走过,我们才知道“互联网”的意义是什么。文学是对行走的记录和想象,科幻是对行走的设计与追求。只有在高度简单化的时候,我们才将道路理解为笔直、将文本理解为线l=生。 其实,若要为人生寻找一个文学隐喻,那或许就是以非线性为特征的超文本。超文本自身的含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从书写时代《易经》和司马迁《史记》那样的文本互见,到印刷时代百科全书的词条相关,从广播电视时代的节目共享,到数字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移动互联。在出版专著《超文本诗学》(2002)之后,我就尝试组织用网页形式写作以厦门海防为题材的超文本小说《白石烽火》,但未坚持到底。《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是自己在2015年的新尝试,兼有纸质版和网络版。前者具备某种印刷超文本的形式,后者则通过二维码连接到网络超媒体数据库。将来有条件的话,语义网、物联网、星际网等技术都有可能为超文本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蕴藏在超文本含义演变之下的,是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变迁。 退休之年来写小说,可谓“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件事首先要感谢我在2014年招收的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娄沁沁。没有她的启发,我不会去拜读刘慈欣先生的名著《三体))。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军旅作家王国威,他不断“怂恿”我搞创作。感谢我的同事兼博士后李天,还有她爱人、高级工程师耿旭朴,这对伉俪同样坚定地支持我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内人李明欢是本书初稿的第一位读者,用她的移民视角好奇地观察我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迁移。厦大中文系王晓红老师对我居然写小说一事感兴趣。他们都对本书的修改贡献了宝贵意见。正在巴黎求学的孩子黄河清用电邮发来了自己的批评建议,让我觉得他真的长大了。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王璇老师绘制了厦门大学地图。厦大中文系研究生李神琳提供了有关厦大翔安校区鸟类观察的信息。 早在十几年前,厦大中文系2001届就有一些本科同学热情支持我进行电子超文本小说《白石烽火》创作尝试。在本书网络版制作过程中,2013届硕士生钟世标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对摄影贡献不菲。我校软件学院陈俐燕老师及其学生吴嘉旭、陈晓峰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陈道华、宋晓蓓、杨冠滨这三位摄影爱好者虽然和我素昧平生,但分别从李天、郭晓丽、钟世标学友那儿得知有关本书的消息后,都慷慨地予以帮助,提供了有关黄河游览区、滕州墨子鲁班博物馆和厦门航拍的精彩照片。郑弘晖顶着烈日拍摄了厦门航空港照片。李明欢、黄河清与崔蔚璇的海外摄影丰富了本书网络版的内容。 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曹军军编辑,他大力玉成本书付梓。当然,我还要衷心感谢你们,亲爱的读者,与我一起来到有着“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最浪漫休闲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等多种荣誉称号的厦门,和本书虚构的主人公——厦门大学青年学生——一起,进行超文本探险。本书为大家提供的并非线性故事,而是相互印证的文本网络。在基本写实的背景和完全虚构的科幻之间,在古老的五行学说与现代的科学理论之间,在作为旅游胜地的鹭岛与作为文本的小说之间,在科学技术与人文观念之间,在跨文化与跨学科之间,存在许多可以用手指点击的链接、可以用心灵触摸的界面,让我们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分享和参与吧。 我就读于厦大中文系时,所在年级的代码是7701。这个符号象征着一个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集体。它诞生于我国“拨乱反正”的春天,凝聚着班主任、辅导员、科任老师、校系领导乃至整个社会的殷切希望,从学业到文体活动,都追求拔尖出众。那股豪情至今仍令人觉得回肠荡气。同窗陈宙章远赴西北,获“大德兴业”之誉。赖其细密策划,王元生等学友精心组织,2015年“厦大中文系7701”的旗帜得以飘扬于陆上丝绸之路,与本书所述及的海上丝绸之路彼此应和,寄寓着我们时代的情怀。许闽峰等学友在嘉峪关凌空飞跃的英姿,给人无限遐想。 本书由“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2010)余款资助出版。该课题应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的朱文之学长要求立项,主要工作是向地方领导提供咨询服务。当时我所指导的在读博、硕士研究生都参加了这一课题。本书以印刷版、网络版两种形式面世,用二维码沟通二者的联系,从创作角度看是对新媒体艺术的一种尝试,从传播角度则是文学领域020(Online To Offline)的一种实验,两相结合,为福建文化产业增加了新品。感谢南京扫扫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尤其是腾达先生)对本书多媒体化的支持,并期待其平台交互功能丰富化为本书的创新展现愿景。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我的师长,我的学友与同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