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之编著的《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旨在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融合在一起,写出一种淡然的自豪之情。他的笔触伸到生活的细节当中,小到一颗牛肉丸、一个西瓜、一辆自行车,这些身边的熟悉到很容易被我们遗忘了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了富有感情的对象。全书中既有对家人、朋友的个人情感,也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写到外祖母,再写到对已故老师的怀念。该书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笃实之作。全书在每篇文章后面缀有一段简短的分析文字,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章。
| 书名 | 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琳之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琳之编著的《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旨在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融合在一起,写出一种淡然的自豪之情。他的笔触伸到生活的细节当中,小到一颗牛肉丸、一个西瓜、一辆自行车,这些身边的熟悉到很容易被我们遗忘了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了富有感情的对象。全书中既有对家人、朋友的个人情感,也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写到外祖母,再写到对已故老师的怀念。该书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笃实之作。全书在每篇文章后面缀有一段简短的分析文字,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章。 内容推荐 《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是李琳之散文的一个选本,文集中的大部分篇什源自他之前出版过的散文集,这些文章多半经其他报纸和书籍转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全书虽然非一时一地之作,却篇篇富有温情,透现出作者独特的文化关怀意绪。《一生的突围》的总体风格苍凉、劲朴,尽显北国豪迈之风。 目录 写实与忧患的结晶(代前言)路云亭 一生的突围 暗角 怀念张恩慈先生 怀念任小明老师 我的导师梁鸿飞先生 何妨让思维转一个弯道 偷西瓜 破碎的记忆 自行车的故事 假发 那碗香香的牛肉丸子面 夜宿黄河边 去捡黄河石 红军东征纪念馆 伏羲在此画出了最早的中华龙? 圣彼得堡的水 白夜里的艺术天堂 一代帝王的瑰丽诗章 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 后土祠 尧都平阳 唐尧故园 仙洞沟 小西天 赵康古城 故绛一诺 文明的疤痕(节选) 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节选) 最后的贵族 一代巨富的升降标杆 附一: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郭贵春 附二:格局·情怀·诗意高海平 附三:怎一个好字了得鲁顺民 附四: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思想深度张卫平 附五:坚实的行走黄风 附六:家国情怀·传播维度·现场感赵跃飞 试读章节 一生的突围 一 我11岁时,随刚解禁的父亲回了老家山西阳高一趟。那时候,交通还很不方便,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中间倒了两次车才进入阳高的地界。 父亲小时候在这里生活了15年。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这里埋葬着他日思夜念的父母,这里有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还有总角相交的伙伴和同学。 我记得,我们刚到,父亲就提出让我的两个姑姑带我们给爷爷、奶奶上坟。两个姑姑都远嫁他乡,多年都没有给爷爷、奶奶上坟了。她们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带我们在阳高城郊的玉米、高粱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去寻找哪怕一点的蛛丝马迹。我们找了整整一个上午,可最终一无所获。 返回城里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脸色凝重,似有千言万语憋在心头,却好像又无从说起。 那天夜里,我听见父亲不断地唉声叹气,直到凌晨,我一觉醒来,他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几十年来,这幕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悠,我现在才明白,那是他对不平命运的嗟叹,是对父母不能尽孝的愧疚呵。 二 父亲后来告诉我说,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受师长的喜欢。爷爷是个小知识分子,受雇于他人做店员,闲暇之余,也给街坊邻居代写书信诉状之类,以此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家里因此过得比较辛苦。父亲从小就盼望着能闯荡出去,将来干一番事业,好光宗耀祖。15岁那年,即1935年,他瞒着家里人悄悄地报名当了兵。走的那一天,他才不得已告诉了父母,爷爷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奶奶却哭得死去活来…… 那时的国民党军队里,断文识字的没几个人,已是高小文化程度的父亲,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立刻“鹤立鸡群”,受到上级“长官”的重视。不久,他就被保送上了军官学校。两年以后,当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军官学校毕业时,适逢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年仅17岁,他即被任命为国民党第19军少年队队长。这个少年队的成员大多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逃亡过来的十五六岁的孤儿。9月18日那晚,他集合起这支特殊的队伍,打着节拍,指挥全队300多个满含国仇家恨的孩子悲怆地唱起抗日流亡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苦怨愤、回肠欲断的歌声,久久地回旋、飘荡在空中,让天地为之变色。团长赶来了,师长赶来了,连正在开会的军长也赶来了。越来越多的将士加入进来,悲壮的歌声如泣如诉,父亲和在场的每个人都止不住泪流满面: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父亲说,这一夜,是让他走向成熟的一夜,也是让他下定决心不打走日本鬼子绝不脱下戎装的一夜。 在后来和日本鬼子的周旋战斗中,父亲总是身先士卒,屡立奇功,深受士兵爱戴。他先后升任第13集团军特务营一连二排排长,暂40师1团1连连长,2营副营长等职。在他所经历的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他跑遍了山西的各个地方,尤其是吕梁山和太行山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带血的足迹。他率领部下和日本鬼子打了无数次的大小战役,杀死了无数的日本鬼子。战斗最惨烈时,漫山遍野都是染红的尸体。接不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战备给养又不能及时送到,连续几天几夜的身心消耗,使他和他的战士只能钻到东倒西歪的尸体底下,临时迷糊一阵,以便随时能够投入战斗。P1-4 序言 李琳之的《一生的突围》是他本人散文的一个选本,文集中的大部分篇什源自他之前出版过的散文集,这些文章多半经其他报纸和书籍转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生的突围》另有一部分是新作,这些新作延续了他之前几本散文的风格和特色,力图在日常生活、故园家国的大小场域里寻找真趣味,再现真性情,全书虽然非一时一地之作,却篇篇富有温情,透现出作者独特的文化关怀意绪。 《一生的突围》本是李琳之单独的篇什,以独立的篇章作为一书的名称,古已有之,算得上是文字的传统。李琳之是一位重情义的人,对朋友讲义气,对老人孝敬有常。《一生的突围》写的是他的父亲,从文章内容看,李琳之的父亲经受过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且受过很大委屈,但李琳之并未抱怨,结尾的一句话“父亲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悲剧”,李琳之的襟怀已然亮敞。《暗角》写的是他的外祖母,和写其父的文章可以合为一体。李琳之的外祖母也是一位历经磨难的中国普通妇女,并无多少极为惊艳的阅历,李琳之在她身上赋予一种平淡而忧伤的格调,体现出李琳之豁达的情怀。 《怀念张恩慈先生》是一篇作者怀念老师的文章。张恩慈教授早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度名震华夏,张恩慈先生逝世于2009年8月24日。张恩慈对李琳之有知遇之恩。李琳之报考山西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曾得到过张恩慈先生的一封亲笔回信,李琳之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张恩慈去世前曾告诫其家人,不打搅亲友学生,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以致于张恩慈先生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为人所知。如果说李琳之写自己的父亲、外祖母是企图寄托一种亲情的话,写张恩慈则凸显的是一种师生情。师生情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极为高尚的情感,可惜现代以来这种情谊渐渐淡漠了, “文革”时期还出现了造反派批斗老师的情况,中国传统的师生情谊传统即将断裂。李琳之能以真挚笔法讲述师生情谊,可谓一种回归古礼的行为。《怀念任小明老师》写的仍是李琳之的一位老师,准确说是李琳之上研究生的班主任。迫于生计之艰难,很多人在研究生毕业后便和学校脱离了关系,很难和研究生时代的班主任之类的老师再有多少瓜葛,但李琳之却记住了任小明的音容笑貌。任小明的去世同样在李琳之的心中产生了震动。这是一种大写的人情。在当今社会古礼尽废、人情淡薄的境遇下,一位学子可以为一位班主任写回忆文章,已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李琳之的一种真性情。《我的导师梁鸿飞先生》写的是作者的硕士导师,在缺失了死亡主题的前提下,能对梁鸿飞平凡而平易的一生做出概括,已属不易。 《何妨让思维转一个弯道》写的是作者的熟人,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文章中,作者对这位才俊多加赞美,显示出李琳之豁达容人、乐于欣赏他人悠长的气质。这种欣赏他人优点的做派看似平常,却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中国有句古话: “文章是自己的好,庄稼是别人的好。”说的就是人们很难在欣赏别人优点的同时获得快感。但是,李琳之克服了人性的弱点,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偷西瓜》写的是寻常顽劣少年的小故事,此类故事很容易将主人公写得顽劣过度,但李琳之将此事件写成了一种斗智斗勇的故事,而且突出了童心。文章自始至终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破碎的记忆》写的是作者自己参加中考的小故事,作者却将其扭转入一生命运的大转折,其突出特点在于小中见大。《自行车的故事》写出了李琳之的柔情,也是李琳之主动放弃豪侠形象而为之的特殊笔法。得到父亲给的一辆自行车而高兴到落泪的地步,其实并非单纯的小事,高考情结于此成为李琳之散文中的主体线索。 《假发》是李琳之最具自嘲精神的文章。人生在世,十有八九难如人意,就以人而言,无短处的人少,有短处的人多。李琳之天生谢顶早,也有过数不清次数的尴尬,遭遇过无数次的烦恼,而一袭假发却给作者带来了些许的希望与无奈。《假发》一文堪称自嘲者的生动写真。《那碗香香的牛肉丸子面》同样是写一件小事。生活中的细节总是那么容易经常被人遗忘,而一份很实在的温馨记忆往往来自最为稀松平常的饮食起居。 《乾坤湾纪游》系列是李琳之写得最富有意境的四篇文化散文,他将自然生活和美好人情融合得浑然一体,让人击节称叹。《圣彼得堡的水》《白夜里的艺术天堂》《一代帝王的瑰丽诗章》和《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是李琳之四篇关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系列游记散文,文章未能超脱出寻常游记的手法,但是,李琳之第一次将国际情调摄入自己的散文系列中,四篇文章洋溢着一种俄罗斯建筑、音乐与诗歌艺术美的特殊格调。 《后土祠》则再度将视野投放到乡土地带,李琳之将沉重的历史思考熔铸在小小的祠堂里,展示出作者温和的怀旧情结。《尧都平阳》《唐尧故园》《仙洞沟》《小西天》《赵康古城》和《故绛一诺》写的是李琳之的故乡景物,作者以寻古者的角度看待那些已然没落的古之遗迹以及已然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旧时人物,其复杂的乡土情怀与丰富的历史感悟都跃然纸上。 《文明的伤疤》是李琳之为数寥寥的具有反思色彩的文章,文章揭开了长平之战的历史伤疤,并非为了清算一种历史的过错,而仅仅是道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境,文章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却始终未失。《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再度将历史、景观和人物融汇在一起,揭示出另外一种让人略感陌生的晋地风烟图。 《最后的贵族》写的是北京菜市口风云,也是李琳之近期较为成熟的散文,文章聚焦抢回杨深秀尸首的晋商领袖刘笃敬的往事,构思精妙,纵谈横议,开合有度,再现了山西士人笃实、刚毅、沉稳、精明的性格魅力,使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代巨富的升降标杆》再度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山西商人跌宕起伏的既往故事中。 乔瑞金教授曾将李琳之散文的叙事风格总结为如下几个特点,我感觉非常到位。 第一,李琳之散文呈现出的是一种微观叙事风格。李琳之的这种微观叙事格调,体现在他追寻中华祖脉精神内涵的过程中。他在微观的、细节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描述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去挖掘和体现着这种民族的精神内涵。 第二,李琳之散文也显示出一种宏大叙事的风格。这种宏大叙事风格彰显着他黄土魂的文化自信。李琳之有一本书叫《黄土魂》,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是《中华祖脉》。单从这两本书的名字,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那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事实上,这两本书所反映和诠释的就是我们的黄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其中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的自尊自强。 第三,李琳之散文是通过采用一种历史派的叙事手法,在唤醒我们家国往事的本土文化记忆。他的《家国往事》采用的就是一种历史派的叙事手法。历史派的风格更多的是讲时间的一种流向,是一种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符号的流动。李琳之的作品里,体现的就是这种历史符号的流动,是一种历史的追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唤起我们的本土文化记忆。我们确实忘了很多,忘了什么呢?忘记了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苦难,忘记了我们曾经所张扬的那样一种文化脊髓,只是留下了很多的浮躁和喧嚣。 第四,李琳之采用了一种田园式的诗意话语,来平衡社会变革的躁动。李琳之作品里那些随处可见的有诗意的话语,我感觉体现了他一种内心的平衡,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田园式生活的追忆,我们的心也因此可以远离浮躁,从中得到一种暂时的安宁。 李琳之用《一生的突围》给其散文集做题目,显然是要凸显出一个隐喻的独特价值。李琳之并非一位来自江南的描写静态化园林生活的高手, 《一生的突围》的总体风格苍凉、劲朴,尽显北国豪迈之风。全书旨在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融合在一起,写出一种淡然的自豪之情。他的笔触伸到生活的细节当中,小到一颗牛肉丸、一个西瓜、一辆自行车,这些身边的熟悉到很容易被我们遗忘了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了富有感情的对象。全书中既有对家人、朋友的个人情感,也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写到外祖母,再写到对已故老师的怀念。 从《一生的突围》中的主体文章来看,李琳之很擅长写游记式的文化散文,在这本书中,有几篇精美的游记,对美景的描写自不必说,人文关怀是其散文的特点。 《一生的突围》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笃实之作。全书在每篇文章后面缀有一段简短的分析文字,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章。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精美散文读本。 2015年10月30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李琳之把僵死的东西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他在追求文章“真”和“善”的同时,更注重了文章的“美”……尤其是他写文章时,总是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以“长”、以“大”、以“尽兴”见其特色,这种吞古纳今、随心挥洒的文章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我们读来产生的感觉是海阔天空、酣畅淋漓。 ——郭贵春《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2014年10月6日《光明日报》) 《家国往事》无疑是一部散文力作。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对泱泱华夏文明史,面对无数壮怀激烈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作者笔走龙蛇、汪洋恣肆,把满腔的激情和才情尽情地挥洒在生养自己、同样也养育了中华古文明的热血土地上。 ——高海平《格局·情怀·诗意》(2015年9月15日《光明日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