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健是在了解身体内部的构造和生理活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趋利避害,防病抗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如果自己多懂些医学知识,便能够及时判断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和异常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更好更快地治愈疾病,是非常有意义的。蔡向红编著的《图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彩图解典藏版)》讲述了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保健,提供了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案,让每个人都能学到有用的科学保健知识。
只要我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达观的心态,无论何种疾病都是可以避免的。即使患病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掌握书中的医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尽早判断出患了什么病,并采取措施来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有很多疾病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治愈而无须去医院。
为帮助读者当好最好的医生,我们编写了这本《图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它化繁为简,将繁难、枯燥的医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且内容丰富、实用,更易于读者理解。蔡向红编著的《图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彩图解典藏版)》分为“自己是最好的保健医生”“自己是最好的家庭医生”两篇。上篇遵循“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重点阐述了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保健,提供了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案,包括四季养生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睡眠保健等。下篇按照身体的组织系统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进行分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因、症状、自助疗法等,帮助读者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用药常识和疗法,真正做到求医不如求己,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
1 自我保健最明智
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健康,最关键的一点是了解自己,了解疾病,针对自己的体质,有意识地防病、抗病。
许多人把自己的健康寄希望于医生,其实医生所能做的大多是对疾病的诊断,而并非防患于未然。疾病大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或许已经显出某些异常,此时仅靠医学仪器不一定能检测出疾患。这些预示着疾病的异常应当靠自己去发现。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了解自身的体质、个性,我们也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最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只有自己才能最好地把握自己的身体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发现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整个人群全都依靠医学界的保健服务也是不现实的。世界人口中,健康人群与疾病人群各占l/4,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约占2/4。目前医学界只承担着对1,4有病人群的有限服务,其余2/4中间人群与l/4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而这3/4人口,同样迫切地需要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公众健康要求与医学界相对狭窄的服务范围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便是多数人实行自我保健。
换一个角度来看,很多疾病在早期都是很难被发现的,有些疾病一旦发病,医院可能也无法治愈,比如脑血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癌症等。况且,如果任疾病发展到住院的程度,还可能要面临手术的风险和高额的医疗费用。
人的保健费用和治疗费用之比是l:15,也就是说在预防疾病上投资l000元的保健费用,就会节约15000元的医疗费用。所以,无论从主观、客观,还是减少痛苦、节省费用的角度来看,自我保健都是最明智的。
2 多学保健知识才能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自我保健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依靠自己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对某些疾病进行积极地预防。我们要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健身祛病、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只有更多地掌握和储备保健知识,人们才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遗憾的是,我们掌握的保健知识与其他任何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相比是何等的贫乏。生活中,我们常见无数饱学之士专注于工作、学习,却连最起码的保健知识都没有,不懂得自我保健,一旦病魔缠身,终身而不能酬志,只能让人叹息。
自我保健知识包括摄取身体所需营养;合理运动锻炼;科学睡眠和休息;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身心;注意心理健康,加强自律,增强求知欲,激发自己的信念和耐力等。
自我保健意味着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知道什么样的疾病可以借助自身免疫力达到自愈;什么样的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逐步调理以恢复健康;什么样的疾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医,就医时应该做什么。另外,自我保健也意味着懂得改善周围的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身体的侵害,如避免被动吸烟、尽量不接触污染物等。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储备足够的保健知识,及时排除健康隐患,逐步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3 自我保健要秉承顺应自然的原则
自我保健时要多了解身体保养的知识,秉承顺应自然健康的原则。
① 阳光。充分利用天然保健手段,阳光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沐浴15分钟阳光,就能获得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使人体骨骼坚固。当然,过度晒太阳也是有害的。所以,进行日光浴要适度。
② 空气。每天都要呼吸新鲜空气。将这一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去商店时,以步代车;与朋友相邀散步时,不要一见面就坐下喝咖啡;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1个小时,冬天也不例外;一有机会,就离开城市,去呼吸清新的空气。
③ 水。为了净化消化系统,要多喝水。但是,在饭前30分钟或1小时,饭后1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喝水,以免水将胃酸稀释。还要定期地洗温水澡,并逐渐过渡到冲凉水澡,这样可以将毛孔打开,使细胞活跃,能刺激体液流动。
④ 营养。健康程度随体内吸收的物质发生变化。大多数困扰现代人的疾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某些癌症、瘫痪性中风等,主要是饮食不合理所致。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最简单易行、最廉价的,即吃天然食物,这些食物包括各种谷物、豆类、坚果、水果和蔬菜等,而且每周要变着花样吃。
⑤ 休息。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都需要休息。比如,消化系统一般需要5小时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掉,所以理论上,在两餐之间不应该加餐进食。如果需要,可以喝饮料或茶水。5小时后饱餐一顿,细嚼慢咽1小时,再让消化系统进入休息状态。到了晚上,喝点儿水或茶,或吃一点儿易于消化的小吃就可以了。
整个身体也需要休息,充分休息后,才能更好地工作。每晚要有充足的睡眠,午夜前每个小时的睡眠一般要比午夜后的睡眠效率高得多,所以,早睡早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每周至少要从事一天休息式的活动。在休息日,可以同家人外出旅行或者在家附近放松,也可以看看书或做些其他有趣的事情。要想过一种比较平衡的生活,就必须坚持休息的原则。
⑥ 锻炼。定期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在新鲜的空气中锻炼身体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和废物。找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比如步行或骑车去商店。(P5-6)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当代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一词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为“没有病的状态”,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此二者不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因此,要想拥有健康,必须同时兼顾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要想获得身体上的健康,必须抱有“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现代健康新观念,做好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在了解身体内部的构造和生理活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趋利避害,防病抗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懂得自我保健,就可以预防和避免许多疾病。而那种不了解身体真正的需要,乱吃补药,锻炼过度,甚至把自身健康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和药物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在疾病的治疗上,自己也是最好的医生,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因为和医生相比,自己更清楚自己身体上细微的症状变化,而这些症状及其变化常常难以准确、及时地告知医生,如果表述不准确,还可能导致医生误诊。其次,对于亚健康和过劳死这样的健康问题来说,也只有自己才可能是最好的医生,因为仅凭医疗手段有时无法诊断和预测这类问题的发生。再次,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属于心理和行为因素,比如心态和饮食因素,光靠医生或药物显然是难以治愈的。反过来而言,如果自己多懂些医学知识,便能够及时判断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和异常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更好更快地治愈疾病,这对于医疗资源非常有限的社会而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这并不是说让人们有病不去医院看医生,而是说有病不一定要云医院看医生,很多病症自己提前预防效果更好。有些病比如糖尿病,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患者除了到医院治疗外,还要依靠自己来对抗疾病。有些病需要看医生,但即使有名医的治疗和指导,也需要靠自己理解病情和医嘱,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身体上的健康靠自己,心理上的健康更需要靠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或疾病也要靠自己去医治,而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医生去解决,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这是因为:在我国,心理医生一科尚未在全国普及开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条件去看心理医生;很多人对心理疾病尚且存有偏见,认为有心理疾病就代表“精神不正常”“精神病”,所以他们大多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生不能时时刻刻跟随在我们身边,及时为我们解决心理疑惑,并且,心理医生只能作为外因起到一定的作用,内因才是真正重要的方面。事实也已经表明,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调解情绪,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我们自己就可以化解心中的困惑,打开诸多心结,从此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人。
为帮助读者当好这位最好的医生,我们综合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编写了这本《图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它化繁为简,将繁难、枯燥的医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且内容丰富、实用,是一本全面、简明的医学百科式读本。
本书分为“自己是最好的保健医生”“自己是最好的家庭医生”两大篇。上篇遵循“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重点阐述了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保健,提供了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案,包括四季养生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睡眠保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殊保健、心理保健等。本篇还对识别疾病的征兆、急救、体检、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实用的介绍。下篇按照身体的组织系统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进行分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各大系统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感冒、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方法、自助疗法等,帮助读者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用药常识和疗法,真正做到求医不如求己,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