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张钊维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作者张钊维作为一名知名的纪录片制作者、导演,同时也是一名有着丰富阅历和相当思想深度的评论家,在本书中,将自己长期拍摄纪录片的经历与感悟诉诸文字,他希望自己的纪录片以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够像一个支点一样,撬动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并推动社会改革的步伐。全书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

内容推荐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由张钊维著。

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十年,让张钊维拉开了与故乡的地理与心理距离,得以在心中逐渐产生一个支点,来重新审视过往、反思自身。这其中被审视反思的,也包括他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研究以来,对于纪实文艺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支点的产生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反思,将成为他这一生最大的心灵资产之一。

这本小书虽然没有提供某种整体性的描述与判断,却是通往纪录片世界、通往未知经验的一份迷人指南。

目录

辑一

 纪录片拿什么跟社会对话

 从不能说到能说

 本真与教育

 纪录片中的青春本质

 如果当下即是永别

 无聊城市的凡人歌

 城市的抽搐

作为华生医师的纪录片人

 处理异己的艺术

 从书斋到银幕

 看见“看不见的手”

 在工业4.0的前沿与末端

 四十年民歌路

辑二

 战争与艺术

 看见战争

 看不见的战争

 骑楼上的历史

 湾生与阿生

 家族史诗

 运动中的影像

 故乡他乡

 舍了小家,中国向何处去?

 雕刻企业,雕刻信任

 典范转移的长征

 一个爱国青年的成长

辑三

 纪实电影是纪录片吗?

 纪录片的虚与实

 纪录片的山谷

 故事原型

 意气或是伦理?

 失踪、失语和虚无主义

 照见彼此的存在

 独立舞姿

 身体印象

 如果灵气可以山寨

 事实与现实

 真理与真实

 纪录之为业

 真实的支点

附录 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的流浪记

试读章节

从不能说到能说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刚刚出炉,其中一位是巴基斯坦的马拉拉。这个17岁的高中少女,因为为家乡女性与儿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曾经遭到塔利班的追杀。2013年,她在联合国发表演说:“为此我站在这里,一个女孩,于人群之间。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为那些无法让人听到他们声音的人说话,那些为自己的权利抗争的人。为他们能有和平居住的权利,他们能受到尊严对待的权利,他们能享有平等机会的权利,他们能接受教育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马拉拉象征着在迈向现代化道路的后进国家里,女性的自觉、蜕变、勇敢与承担,这往往是社会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的先声,特别是那些受过教育的女性的觉醒。

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领中国台湾社会与政治变化的,除了男性所主导的“党外运动”、“环保运动”与“劳工运动”,还有像“妇女新知”这样的团体。她们让传统父权与大男人主义的台湾社会认识到“她者”的真实存在,以及“她者”所能发挥的作用。这对台湾30年来社会与政治的脱胎换骨,走向更多的平等、多元与包容,绝对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今天,在中国大陆的年轻女性身上,我也看到这股潜流。近期许多纪录片提案都围绕着当代女性自我成长的主题:几个门外“女汉子”排除万难筹办女性影展;一个打工妹自学画画的漫漫长路;未婚生子的年轻妈妈如何顶住社会与家人的压力;家庭遭逢变故的女孩如何拒绝各种诱惑以追寻真相……

在刚完成的纪录片《种植人生》里,我更在女主人公身上看到进步的势头。她的老公在有机种植圈里名气不小,起初她只是个前后奔忙打下手的城市小女人,经历了情变婚变后,她必须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扎在农村里,一力承担整个农场的运作。生命的淬炼、成长与延续,在这一过程中崭露无遗。

然而,即便女性的觉醒、抗争与突破,终能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取得一些成绩,甚或推动各方面的进步,但在情爱面前,女性是否仍是弱者?马拉拉大声说出:“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为那些无法让人听到他们声音的人说话。”但是,女性是否有说不出话的时候?

2014年的电影《不能说的夏天》所刻画的正是身陷情爱与欲望陷阱的女性遭到不公平对待却说不出话,甚至不愿说话的内在困境。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一个美丽、单纯的女大学生,遭到自己所仰慕的男教授强暴。在懵懵懂懂之中,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爱着,还是恨着。知识、权力与情欲,把这个女大学生裹挟进一个无法言语、无法交流,只能用自残身体来表达的黑暗漩涡之中。

这是当今社会不时会听说的女性困境。男性运用权力,把相对弱势的女性当作情欲对象,甚至禁脔。而女性在其中,一方面知道这违背道德与律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不清的情爱幻象中,无法自拔,如同深陷牢狱,甚至拒绝外界的拯救。

在这部电影中,担负起拯救任务的,是一个年少时有过类似创伤经验的干练女律师。她在法庭上口若悬河,令对手敬畏。但面对一个不愿说话、说不出话的青春少女,她不能仅用各种法律知识或女性权益之类的语言来开导、灌输。这个年长的成熟女性,要如何让年少的纯真女性开口?特别是,必须在法庭上面对自己所指控但又眷恋的对象,该怎么开口?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女性自觉过程的多个不同层次。这里的层次,不在于所谓女性意识的成长阶段,而在于透过塑造不同身份、年纪、背景的女性形象,与女主人公映照:单身女律师精明但细腻;男方的辩护女律师在家庭中温柔但在法庭上强韧;女主人公母亲的“小三”身份;男大学生母亲的传统定位……这一组组人物,构成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女性身份与意识的不同层次。故而,此片超出单纯法庭戏的意义,而让我们看到女性内在心理丰富多彩的面向。只有在这样多层次的角色与环境塑造下,女大学生最后在法庭上进发出的那句话才能有其强劲的穿透力:“其实,我只是想要让我们都诚实地面对自己。”相信这是所有女性心底最真挚的声音,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动力。

因为,唯有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产生少女马拉拉那样的勇气与承担,才能说出:“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而我的梦想依然不变。”

P7-11

序言

另一种声音

我们应该是吃了野猪肉,喝了米酒,当然还谈了林祖密与林献堂。那个傍晚,风很柔顺,天光则有一种近乎神秘的蓝。这是台中的雾峰,我刚从没落宫殿般的林家大宅中出来,与林家两位后人坐在小酒馆中。

为了追寻梁启超1911年短暂的台湾之行,我来到雾峰林家,却听到了这个影响台湾近代历史的家族的内部冲突。而与我对饮的两位是林祖密的后人,他们是这个家族中被压抑的林祖密一支。当更负盛名的林献堂留在台湾与日本人合作时,林祖密则前往大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与接下来的北伐战争。这也与林家曾在19世纪中叶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共同对抗太平天国形成了呼应。

这段历史让我大感意外。它此刻既被台湾所遗忘,更很少被大陆所知,它却是理解近代中国形成的不容忽视的视角,也能为促进当下两岸的理解添加新养分。

阅读钊维的新书《真实的支点》,从他介绍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台湾纪录片的文章中,我又看到雾峰林家的片段。我尤其喜欢钊维在开头中描写的片段,当一位雾峰林家的后人(很可能是与我在台中喝酒的林光辉先生)被问及是否是板桥林家后人时,他不无傲慢地回答:“他们家是商人,我们家是世袭!”

这本书由很多这样迷人的切片构成,借由对一部部纪录片的介绍与评论。它的题材、时间、空间惊人地广阔,从孟买的选美到纽约的资本主义危机,从女权运动到抗日战争,从福尔摩斯的伦敦到重庆的修路工人,钊维无意中拼贴出一个时代画卷,而它们无一不试图揭示一段被遗忘、被压抑的记忆。

大约是9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钊维。他在制作一部关于未来中国的纪录片,采访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知识分子,我有幸成为他的采访对象。纪录片的名字为《下一个盛世》,我们相见的地点却在圆明园的一隅,这个代表中国衰落与屈辱之废墟。

我早已忘记自己到底谈了什么,却被钊维的提问风格所吸引。他镇定、温暖却又喋喋追问,他引诱、激发你不断进行更深的思考,不断洋溢出新的表达与分享欲望,他是个天然的倾听者。

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不久后,他为我编辑的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追溯一个台湾青年对于米兰·昆德拉的看法,为理解这位作家打开了一个新角度。与我所接触的其他纪录片导演不同,让他着迷的不仅是各种经验,更有观念之探索,他的趣味是高度知识分子式的。

9年来,我们见面不多,却是那种想起对方就倍感鼓舞的朋友,也多少羡慕他经历了台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亢奋、浓缩的时代。带着这种视角,他又搬到北京,进行崭新的观察。我不时听到他的新作或者是计划,他的思考与轨迹既充满了野百合一代的特性——以介入之姿态参与时代之改变,又跳出了台湾的语境一一他想把台湾、大陆都置于一个全球性的语境之中。

他在寻找各种平衡,美学风格与道德介入之平衡,具体经验与抽象观念之平衡,个人创作与搭建平台之平衡。他参与缔造的CNEX平台,为常常孤立、边缘的纪录片制作带来了某种稳定、持久的助推力量。他不仅迷恋观念,还执着于创造某种观念的浪潮。

而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或许他拍摄的《陈独秀》最能表现他的价值立场与个人趣味,他处理个人与时代之关系,为失败者唱一曲激昂的挽歌,让被遮蔽之思想再现光芒。

这本小书虽然没有提供某种整体性的描述与判断,却是通往纪录片世界、通往未知经验的一份迷人指南。

许知远

2016年12月3日

后记

张钊维

搬到北京十年了,这是我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本专门关于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的文字作品集。

这本文集能够成型,首先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CNEX北京的同事程乐儿,热心地推荐我帮《财新周刊》文化版写有关纪录片的专栏。承蒙《财新周刊》文化版徐晓老师的支持,以及灵子的提醒督促,我居然能够每个月一篇,连续写了三年。

以往我也写过专栏,但通常在一个季度或半年之后就难以为继,只想临阵逃跑。主要因为,我其实并不是快笔,更不是像苏东坡那样文思泉涌、不择地皆可出。每次面临截稿日期,总是要紧张头疼半天。

但是在《财新周刊》文化版的这个专栏,我居然能够持续写下来,中间或有几次不得已的脱稿,但都还算顺畅。对我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文集当中所提到的影片,有许多是因为我在CNEX的工作过程中,所监制、合作或是接触到的。2006年,我跟蒋显斌、陈玲珍一起创办了这个支持两岸纪录片的非营利组织,这成为我这一生当中,跟纪录片最大的缘分。CNEX到今年已经走完第一个十年,我必须要说,如果不是有这些优秀导演跟作品的支持,我很难想象CNEX可以进行这样一场长跑。

而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十年,让我拉开了与故乡的地理与心理距离,得以在心中逐渐产生一个支点,来重新审视过往、反思自身。这其中被审视反思的,也包括我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研究以来,对于纪实文艺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支点的产生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反思,将成为我这一生最大的心灵资产之一。因此,书名叫作《真实的支点》。

我始终视纪实文艺有如禅宗的“因指见月”:重要的是那个月亮,而不是那根指头。因此这些文章,其实不只是写给纪录片圈儿看的。不管读者是白领蓝领、高管领导、住在大山或是海边,或是退休大妈大爷,我希望跟你们分享的,是那些被指头所指向的月亮们的阴晴圆缺、喜怒哀乐、缘起缘灭。

最后,这本书能够出版,要感谢徐晓老师、灵子与张缘的安排与洽商。感谢老友、老邻居许知远写序推荐,数年以来,我的许多导演作品以及监制作品,都曾在他发起的北京单向街书店放映过,从圆明园店、蓝港店、大悦城店一直到现在的望京店。感谢思乐愿意让我收录她那篇一直找不到地方发表的文章,那是对我的观察描写,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停靠的港湾。另外,在书籍编排的阶段,也感谢CNEX台北同事Grace协助搜集图片。

愿以此书,与认识或不认识的诸君结缘。

2016年11月2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