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不落帝国兴衰史--十八世纪英国/百科通识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保罗·兰福德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保罗·兰福德编著的这本《日不落帝国兴衰史--十八世纪英国》为百科通识文库中的一本,译文精良,观点独到新颖,是通识教育的必读之选。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革命及其反响,罗宾政府的兴起,工业和赋闲,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不同政见的斗争,叛乱和改革,结束语。

内容推荐

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没有波澜壮阔的变革景象,但18世纪这百年间英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政治制度与体制方面,还是在文化思维意识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个岛国一步步迈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是无意间开启了神秘的崛起之门?是偶然发现了现代之路?还是其中蕴含了必然?欲知答案,请看由保罗·兰福德编著的这本《日不落帝国兴衰史--十八世纪英国》。

目录

插图目录

地图目录

第一章 革命及其反响

第二章 罗宾政府的兴起

第三章 工业和赋闲

第四章 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

第五章 不同政见的斗争

第六章 叛乱和改革

第七章 结束语

年表

历任首相名录1721—1789年

译后记

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战争爆发了,开始时对英国和皮特的政敌来说损失都很惨重。1755—1756年中,海军行动不成功,英国丧失了地中海上的梅诺卡岛,海军上将宾被无情地当作替罪羊,使得老辉格党政权信誉扫地。而这却成就了皮特,或许也成就了第一英帝国。

接下来几年是历史上格外重要的一个阶段。七年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英国在北美和印度彻底击败了法国,在其他地方也成功挡住了波旁王朝的威胁,代表了帝国成就的巅峰,皮特也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大臣。此外,他成功地痛击了辉格党的“老骨干人员”这帮政客,似乎预示了一批新派政客和一种新型政治的出现,这可以从约翰逊博士。对沃波尔和皮特所作的巧妙对比中看出,前者是“国王派给百姓的首相”,而后者则是“百姓派给国王的首相”。然而,皮特得以飞黄腾达更多的是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以及纯粹的运气,而不是公众的赞誉。就算有民众支持他,这种支持也是他在伦敦城中的朋友和在外省新结识的托利党伙伴费心策划的。他第一次尝试执政,即1756-1757年的皮特一德文郡公爵内阁,软弱无力且为时不长;第二次,即1757年的联合内阁,远远成功得多,这部分是因为他与纽卡斯尔做了笔交易,部分是因为得到威尔士亲王,即未来的乔治三世的支持。这种兼顾“期待权益”与“老骨干人员”的做法与皮特的各届前任和政敌们的那些政治伎俩一样地不择手段,与沃波尔在1720年的所作所为也极其相似,当时沃波尔和乔治亲王(后来的乔治二世)又是恐吓威胁,又是甜言蜜语,最终重返宫廷,荣登王位。

皮特在战争中的作为也不像他的敬慕者后来所宣扬的那样毫无瑕疵。他所实行的基本战略与他先前支持的爱国方案完全相左。他坚持不惜重金与普鲁士结成同盟,并将英国的钱财和人力大量用来在德国维持一支军队,这些都自然地遵循了佩勒姆和纽卡斯尔的外交策略。皮特自己对战争最具代表性的贡献是对法国海岸实行联合作战,旨在转移法国对德国战争的注意力。这是他拼命试图向其朋友们,那些对他的“汉诺威”政策已经越来越感到失望的托利党人,证明他仍然爱国的做法。就军事而言,此举不仅铺张浪费而且收效甚微。

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也大多归功于皮特难以驾驭的一些因素。大体上说,法国因为没能加强海军和殖民地战争的财力和物资供给而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占的优势不是太多,但却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加上了罗伯特·克莱武的才干。皮特把克莱武称为“上天选派的”将领,就是借用辞令来表示他不能将任命克莱武的功劳据为己有。

即使是曾英勇攻克魁北克、被国民寄予厚望的詹姆斯·沃尔夫,也只是在北美指挥作战的司令官中的最后一个,况且他也不是屡战屡胜。但是,胜利的到来解决了战争的一切问题,至少在不得不进行和平谈判之前是如此。在奇迹迭出的1759年以前,也即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的形势彻底改变之前,皮特与纽卡斯尔的联盟已濒临瓦解。皮特施行的政策令他那些托利党支持者深感惶恐,他们在不断谈论要放弃对他的支持,而他的同盟纽卡斯尔则不断威胁说要甩掉一个花钱如流水、付出昂贵代价却常换来败绩的同僚。而在1759年所有这些问题都被化解了。

七年战争有如此运气的结局不应全都归功于皮特,但是在两个重要方面他所赢得的历史声望似乎是当之无愧的。即使说皮特的人气被夸大了,但他在改变18世纪政治的性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管怎样说都很重要。18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的政治模式显然在破裂。托利主义遭排斥的状况和辉格家族在狭小圈子内维持对任命权的控制都没有持续很久。皮特至少带来了一种与老式政治决裂的希望,特别是在大都市,他在那里联系深广,拥有一批真正的民众选民。同样,作为一名战争领袖,他确实具有一种当时任何对手都不具备的重要品质。没有这一品质,战争不可能得以继续,更别说最终获胜。这种品质就是政治勇气以及与其相伴的近乎轻率自大的自信。这种勇气为其他更有能力和更审慎的人提供了一个他们需要的道德基础,由此而去战斗并赢得辉煌胜利。就在老辉格党领袖纽卡斯尔和福克斯明显张皇失措的时候,皮特对自己领导才能的信心成了关乎战争何去何从的一个关键要素。如果政治殊荣归根结底属于那些甘冒一切风险的人,那么至少在这个意义上,皮特理应得到这份殊荣。

P114-118

后记

由于这本历史是特别短小型的,因此它重在表述作者的观点,并试图纠正人们通常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而不在于介绍史实。结果是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一带而过,或跳过许多细节,或前后重复提及。这样就可能造成对18世纪历史不够熟悉的读者阅读时的困难。为此。译者加了一些注释。另外,原作者常使用短小的、类似标题或结论的句子,没有较缜密的上下文联系,而且常常缺少中文句式习惯的主语。为此,译者在遵从原文的大原则下有时添加了主语(如英国)、连接词、转意词等。比如第六章的“美洲战争”一节的第一句话“美洲没有从印度发财回来的人”(America had no nabobs…)本身意思很不清楚,不能死翻。它实际是承接着上面一节谈东印度公司带给英国的问题后的转折语句。所以我们就翻译成“美洲方面没有出现发财归来的人这类问题”,但这类灵活翻译的例子是很少数的。

考虑到这是译著,所以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我们没有用括号在人名后面给出英文,而是大多都用作注的办法给出了英文全名、生卒年代和简单的事迹介绍,为的是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去查找。但是在插图中出现的人名,除了凡·戴克外,就不作注了。

关于人名和地名译法,我们尽量做到有根据,如来自英汉词典、网上资料,或其他文学和历史著作。有个别的译名处理带有较浓的译者个人喜好色彩,比如英国国王James,我们一律译成“詹姆士”,而其他的所有叫这个名字的人都译成“詹姆斯”,就好像Charles I和Charles II大家都接受“查理”的译法,而指普通人的话就译成“查尔斯”了。

最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咨询过钱佼汝和韩加明两位教授,特此向他们致谢。

2008年春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