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
俗话说:“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可以说,人的一生从本质上讲就是从无尽折磨中走过来的。正如哲人卢梭说的那样,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折磨、惧怕不测的事情,那么他的人生恐怕只剩下“逃避”二字了。
德群编著的《感谢折磨你的人(美绘典藏本)(精)》讲述了一个没有经历过折磨的人永远也无法提高能力。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因此,人生中,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只要懂得从黑夜中发现光明,从伤害中积蓄力量,走出阴影,迎来的就是成功。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能够忍受折磨。你只有感谢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或事,才能体会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你只有懂得宽容自己不可能宽容的人,才能看见自己心中的辽阔,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德群编著的《感谢折磨你的人(美绘典藏本)(精)》以生动的事例从心态、事业、生活、工作、爱情、亲情、交际、财富、竞争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感谢折磨你的人”这一人生处世大智慧,教会大家面对折磨自己的人时,不是在愤恨、抱怨中自暴自弃。更不是以牙还牙地报复,而是把折磨转化为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踏踏实实地做事,在逆境中积蓄力量,徐图进取,最终出人头地。
PART 01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渴望成功的心
突破自我,就能跨越人生的瓶颈
害怕暗礁而躲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你永远也不能到达渴望的目的地。
很多时候,阻挡我们前进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自我可以使你走向成功的坦途,同时,它也可能会让你坠入失败的深渊。
在一棵干枯的桑树上住着一只蜗牛,这只蜗牛自出生以来就一直住在这棵树上。
一天,风和日丽,蜗牛小心翼翼地伸出头来看了看,慢吞吞地爬到地面上,把一节身子从硬壳里伸到外面懒洋洋地晒太阳。
这时,蚂蚁正在紧张地劳动,一队接着一队急速地从蜗牛身边走过。看见蚂蚁在阳光下来回走动的样子,蜗牛不觉有些羡慕起来,于是,它放开嗓门对蚂蚁说:“喂,蚂蚁老弟,看见你们这样,我真羡慕你们啊!”
一只蚂蚁听到了,就停在蜗牛旁边,仰着头对蜗牛说:“来,朋友,咱们一起干活吧!”
蜗牛听了,不由自主地把头往回缩了一下,有点惊慌地说:“不,你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我不能跟你们一起去。”
蚂蚁奇怪地问:“为什么啊?走不动吗?”
蜗牛犹豫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离家远了,要是天热了怎么办呢?要是下雨了怎么办啊?”
蚂蚁听了,没好气地说:“要是这样,那你就躲到你那个硬壳里好好睡觉吧!”说完,匆匆追赶自己的大部队去了。
对蚂蚁的话,蜗牛倒也不怎么在乎。不过,蜗牛实在想到远处看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蜗牛终于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另一节身子也从硬壳里伸了出来。正在这时,几片树叶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响声。蜗牛吓得像遭遇了雷击一样,一下子就把整个身子缩回硬壳里去了。
过了好久,蜗牛才小心翼翼地把头伸到外面,外面仍然像先前一样的晴朗和宁静,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只是蚂蚁已经走得很远了,看不见了。
蜗牛悠悠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真羡慕你们啊!可惜我不能和你们一起走。”说完,依旧懒洋洋地晒太阳。
蜗牛的壳是保护自己的最重要的“盾牌”,也是它最恋恋不舍的“家”,然而也正是这个家,绊住了它前进的脚步。
人类的心理有时和蜗牛的心理差不多,总是喜欢安于现状,对于突破自我可能遇到的困难总是下意识地逃避,就好像手碰到火、触到电会缩同去一样。但是人生的某些挫折并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相反,它还会因为你的逃避而由意识变为潜意识,再不知不觉地由潜意识变成无意识,最终它会一辈子跟随你,使你逐渐地步入人生的荒漠。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渴望或功的心
心界决定一个人的世界。只有渴望成功,你才能有成功的机会。
《庄子》里说北方有一个大海,海中有一条叫作鲲的大鱼,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变成鸟,叫作鹏。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飞起来,乘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飞往南海。
蝉和斑鸠讥笑它说:“我们愿意飞的时候就飞,碰到松树、檀树就停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树上,就落在地上,何必要高飞九万里,又何必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那些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常常是不能为常人所理解的,就像目光短浅的麻雀无法理解大鹏的鸿鹄之志一样,更无法想象大鹏靠什么飞往遥远的南海。因而,像大鹏一样的人必定要比常人忍受更多的艰难曲折,忍受心灵上的寂寞与孤独。所以,他们必须更坚强,把这种坚强潜移到他的远大志向中去,这就铸成了坚强的信念。这些信念熔铸而成的理想将带给大鹏一颗伟大的心灵,而成功者正脱胎于这些伟大的心灵。
本侯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高尔夫选手之一。他并没有其他选手那么好的体能,能力上也有一点缺陷,但他在坚毅、决心,特别是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方面高人一筹。
本侯根在他的巅峰时期,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在一个有雾的早晨,他跟太太维拉丽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当他在一个拐弯处掉头时,突然看到一辆巴士迎面驶来。本侯根想这下可惨了,他本能地把身体挡在太太前面来保护她。这个举动反而救了他,因为方向盘深深地嵌入了驾驶座。事后他昏迷不醒,过了好几天才脱离险境。医生们认为他的高尔夫生涯从此结束了,甚至断定他能站起来走路已经很幸运了。(P2-4)
著名诗人顾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人生是残酷的,人类是脆弱的。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它有时是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上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有时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所有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就像一只蚂蚁一样,一生匍匐在大地之上劳作,备受折磨。很多人在面对种种折磨的时候,听天由命,最后就真的成了蚂蚁,平庸地度过一辈子。但面对这样的人生,有些人却超越了这一切,他们每天都有快乐的笑容,他们把幸福的感觉洋溢在自己周围,他们的美丽仿佛天神,他们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他们对折磨抱持一种感谢的态度,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变了一个样。苦难、挫折和失败在别人的眼中如洪水猛兽,但在他们眼中却自有美好之处,他们不逃避一切,勇敢地迎难而上,他们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其实,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吧,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发现所有的折磨其实都是促进你生命成长的“清新氧气”。
人们往往把外界的折磨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外界的折磨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折磨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人生中的折磨总是完全消极的吗?清代金兰生在《格言联璧》中写道:“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由此可见,那些挫折和横逆的折磨对人生不但不是消极的,还是一种促进你成长的积极因素。
很多人都害怕遭受折磨。折磨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折磨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折磨之所以成为折磨,正在于它能够撼动生命的根基,打击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人的肉体和灵魂陷入巨大痛苦之中。生命的意义,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压力再大,如果它没有使灵魂受到震撼,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不能称为折磨。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它必然具有某种精神价值。当你不断遭受折磨,你的灵魂也在各种折磨中不断升华,最终,你将在不断的进步中成就完美的人生。
你还在遭受工作的折磨吗?
你还在遭受老板和上司的折磨吗?
你还在遭受失恋的折磨吗? 你还在遭受家人和师长的折磨吗?
你还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吗?
如果你现在还在遭受这样那样的折磨,你就该庆幸,因为命运给了你一次战胜自我、升华自我的机会。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些折磨吧,感谢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折磨你的人,你就会获得幸福,你就会感到人生像诗人说的那样“生如蚁而美如神”。